阿里開啟史詩級變革,張勇為什麼要對自己動刀?

2023-03-30     單仁行

原標題:阿里開啟史詩級變革,張勇為什麼要對自己動刀?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在馬雲回國出現在杭州後的第二天,3月28日,一顆更大的石頭砸向了本就不平靜的水面。

阿里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張勇,發布全員信,宣布啟動「1+6+N」的組織變革:

阿里巴巴集團全面實行控股公司管理,這是1。

在集團之下,會設立阿里雲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菜鳥、國際數字商業、大文娛六大業務集團,這是6。

在6大業務集團外,還有盒馬、飛豬、大潤發、銀泰等多家業務公司單獨運行,這是N。

這些集團和業務公司會分別成立董事會,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CEO負責制,做得好就自己上市。

張勇給阿里做了一次難度極高,動作極大的手術,這是阿里成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組織變革,也是中國頂級企業組織哲學的一次疊代和實踐。

那麼,阿里的變革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要做這麼大的變革?

02

我們仔細去分析阿里這次的組織變革。

阿里巴巴集團公司更多是作為阿里巴巴的上市公司主體,一家控股公司存在。

我們可以這麼理解,過去的阿里集團是一個中心點向外擴散,所有業務的核心都來自於此,就像一棵大樹的根基,它要管理所有的樹枝樹葉,給它們提供養分,發布命令,思考方向。

現在的阿里集團是在最上面,所有的擴散點不管怎麼交叉,都要向上匯聚到一個點,阿里集團就是這一個點,它依然有強大的決策權,但更多是審視、監督業務,提供建議,除非是到了必須要出手的時候,不然不會幹涉具體的業務。

有點什麼味道呢?

無限集中的中央集權,改成了三省六部制。

六大業務集團就是這「三省六部」,他們的設立也有分工。

雲智能集團,包括阿里雲、釘釘、達摩院,張勇親自帶隊,這代表阿里對於未來科技、數字經濟、整體戰略的思考和探索。

淘寶天貓商業集團,包括天貓淘寶、阿里媽媽,涵蓋阿里的電商業務,元老戴珊帶隊,這是阿里的基本盤,也是必須要堅守的核心業務。

菜鳥集團,包括物流運輸業務,由曾經在亞馬遜任職的萬霖帶隊,這是保障核心電商業務的基礎,也是連結其他業務的環節點。

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包括Lazada、速賣通、國際貿易的海外電商業務,由合伙人蔣凡帶隊,這代表著阿里在全球業務的布局。

本地生活集團和大文娛集團,包括高德、餓了麼、電影這些本地化業務和文娛業務,分別由原UC董事長俞永福和創立支付寶APP的樊路遠帶隊,負責阿里在多線領域的業務拓展。

這6大集團和其他子公司會成立自己的董事會進行決策,自負盈虧,CEO要扛起業務上的責任,向董事會負責。

這就意味著三件事:

1、阿里的一號人物,張勇,不會親力親為管理阿里一切的業務,他把責權利全部劃分給各個業務的負責人,在具體業務層面做到了真正的授權、放手,只看結果,不管過程。

2、每個業務集團的負責人不再向張勇彙報,他們有權自行決策,業務徹底獨立。

但是,必須要自負盈虧,自力更生,阿里集團不會給任何幫助,他們要對自己這條業務線的經營結果負責,向各自的董事會彙報,給你權力,給你收益,更重要的是給你責任。

3、阿里過去的「大中台、小前台」的組織哲學被徹底疊代,分拆出來的CEO負責制更像是一種敏捷管理。

彼此的生產關係被轉換,組織要加速、決策要加速、管理要加速,大家為了自己的業務而戰,為了市場而變化。

03

那麼,我們深度思考一下,阿里為什麼要做這麼大的組織變革?

第一、組織和業務增長的要求。

馬雲曾說,阿里就算做到102歲,也不應該超過5萬員工。

但24歲的阿里已經有著24萬名員工,業務從電商擴展到了6條主線,多個支線,龐大且複雜。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這個龐大組織的行走和方向,都依靠於張勇帶領的總裁辦。

所以在2015年,阿里探索出了 「大中台、小前台」的組織哲學,出發點是解決公司大而低效的問題。

如果我們用XY軸來形象點描述,中台實際上是一個橫向策略,就像一條直直的橫線貫穿所有的業務單元,用統一的技術架構,統一的產品體系、服務體系,去支撐多種多樣的業務延伸。

如果辦一件事情,永遠要四五個團隊一起分頭去干,那不是團隊有問題,是組織設計有問題。

中台就是整合所有的智慧和資源,成為一個有力量的中樞樞紐,把全公司串聯一起,上下貫通,政令通暢。

這就有點像我們熟悉的「內閣制」。

當然,我們知道,內閣制一開始很有效,但逐漸有個壞毛病,它本身是要橫向服務好每個業務,但要管理的事太多,就演化成一個障礙性的樞紐。

你有難題要馬上解決,那他也有;這邊有個事拿不准往上報,那邊怕擔責也往上報,怎麼辦?

這中間的度,非常難以把握和權衡,因為要處理的事太多了,非常考驗「內閣大臣」們的智慧和精力。

這也就是第二個問題,領導者的精力和邊界。

張勇作為阿里的一號人物,他說自己作為領導者,一直在做三件事:

第一是做團隊不敢做,也不能做的決定;

第二是承擔他們不該承擔的責任,他們承擔不了的責任;

第三是幫團隊搞定他們搞不定的資源。

這也讓張勇成為了面面俱到、親力親為的領導者,他不但要負責阿里的主要業務,還要跑到東南亞指揮Lazada,到餓了麼去看看外賣,去大潤發了解零售賣場,即使是小到盒馬開了幾家店,張勇也得了解。

「內閣制」 會讓權力向中央集中,但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管理的邊界卻是線性增長的,5萬人好管,10萬人勉強能管,20萬人呢?24萬呢?

中台太厚的話,前台就很難獨立發展,變得低效和僵化。

就像前線在打仗,敵人攻上來了,士兵請求炮火支援,得先打個報告給營長,營長一看,我做不了主,我請示團長,團長說不行,我得問師長。

然後一路問到最高層的決策機構,領導者的反應很快,馬上就批示,允許支援,請參謀部拿方案出來。

參謀部一看,我這正忙著另一個戰線的方案,這樣,你們先等等,我們開個會研究一下。

最後支援下來了,又同樣的流程傳遞給前線,然後發現,仗打完了,陣地早丟了。

怎麼辦?炮彈都下來了,領導的字都在上面呢。

那就一頓亂丟,然後發個喜報,我們優勢很大,正在戰略轉移,感謝領導的英明決策。

看看,我們都知道,每個組織都有發展周期,在不同的時期,組織的哲學和命題也不一樣。

我們需要不斷研究這個企業目前處於什麼狀態,以及需要怎麼樣的陣型。

這個命題永遠不會有一個標準答案,而是需要不斷的思考和調整。

不擁抱變化,就會變得僵化。

04

最後,我想用管理大師德魯克的一些思考,來詮釋阿里這家中國頂級企業組織哲學的疊代。

德魯克說過一個故事:

一名記者採訪剛剛下戰場的上尉,問他:「在混亂的戰場上,你如何指揮你的下屬?」

上尉回答說:「在那裡,我是唯一的負責人。當我的下屬在叢林中遭遇敵人,卻不知道該怎麼行動的時候,我也會因為距離太遠無法告訴他們。

我的任務,只是確保他們知道在這種情形下應該如何行動,實際上該怎麼做,是他們根據情況自己判斷。

責任雖然在我,但行動的決策卻由戰場上的每個人自己決定。」

在真正的戰場中,每一個人都是管理者。

今天,我們很多人雖然頂著不錯的職位,但並不是一名有效的管理者,我們充其量最多算是別人的上司而已。

我們很多行為,並不能對組織的經營能力產生深刻的影響。

也許我們自身很不錯,但沒辦法把能力複製給一個團隊,去影響我們身邊所有人,把他們匯聚一起,為了同一個目標去戰勝所有困難。

我們可能就像過去工廠的那個「監工」,對下屬的工作內容、工作質量提意見,卻沒辦法給他們提供更好的工作方向、工作方法,既不擔責,也不領導。

所以,組織變革的核心,就是讓團隊和管理者必須著眼於整個組織的成果和績效,了解別人期望他做出的貢獻是什麼,原因是什麼,對每個人的工作情況,對外部市場的變化有足夠的了解,為別人點亮方向。

從自己的工作轉到別人的成果,從對自己負責轉到對業務,對客戶負責,由自己的專業轉到外部的市場,

因為只有外部的市場,才有績效可言。

正如張勇在全員信里說的一句話:市場才是最好的試金石。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aed4d48efeff5ac543ea03d691835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