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曆新政-文人政治家范仲淹為解決北宋財政危機的「節流」改革

2024-01-18     彤陌紅塵

原標題:慶曆新政-文人政治家范仲淹為解決北宋財政危機的「節流」改革

序言

慶曆新政是北宋仁宗時期,1043年以范仲淹為首的官員採取限制冗官、削減特權等措施,通過「節流」以達到節省財政開支,進而解決北宋財政危機的目的。

然而,范仲淹等人的改革觸動了舊貴族官僚的利益,僅僅不到兩年,范仲淹等人就相繼被排擠出朝廷,各項改革被廢止,慶曆新政徹底失敗。

為什麼要實施慶曆新政

范仲淹不惜得罪整個朝廷權貴也要推動慶曆新政,其背後有著複雜的原因。

內部是北宋積攢了近百年的「冗官」、「冗兵」及「冗費」等沉疴舊疾,外部是北方的遼國、西北的西夏施加強大的軍事壓力,以至於北宋需要貢獻大量財物換取和平。

關於「冗官」,最早可追溯至公元960年北宋建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為維護中央集權,採取一系列措施。

政治上,將相權一分為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作為宰相僅掌管民政,為限制其權力,增設副宰相「參知政事」,同時設置樞密院掌管軍權,三司(鹽鐵、 度支、戶部)掌控財政大權。

軍事上,廢除統領禁軍大權的殿前都點檢,增設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由「三帥」分別統領禁軍,但調兵權卻由樞密院掌握,以限制任何一方權力過大。

為了進一步削弱官員權力,趙匡胤實行一職多官。同時為了籠絡官員,趙匡胤大興科舉、採用恩蔭制,形成「恩逮於百官唯恐其不足」的局面。

關於「冗兵」,北宋初期為了防止出現唐朝時期地方藩鎮割據,實行守內虛外策略,通過招募大量禁軍拱衛中央。

仁宗時期,軍隊總數已達140萬,形成龐大的軍事體系,養兵的費用竟達到全部賦稅收入的十分之七八。

關於「冗費」,由於軍隊、官員的激增導致財政開支的增加,在對西夏和遼的戰爭中,宋代統治者常常需要付出大量錢財,以求得一時平安。

再加上皇室大興土木、修建寺觀等,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財政更加入不敷出,形成了「冗費」。

當然,如果僅僅是「三冗」,北宋可以憑藉高度的經濟增長和收入予以彌補,可偏偏隨著經濟的發展,土地兼并也愈演愈烈。對於這一切,宋朝統治者卻選擇熟視無睹。

宋仁宗執政時期,土地買賣與典賣相當普遍,土地集中趨勢加速,農民不斷失去土地,造成「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有力者無田可種,有田者無力可耕」的局面。

可屋漏偏逢連夜雨,北宋內部危機加深的同時,外部游牧民族侵擾給北宋政權帶來巨大的生存壓力。

宋初以來就與東北邊境的契丹和西北邊境的党項連年戰爭,耗費了巨額的財力和人力。

1004年澶淵之盟後,北宋每年給予契丹三十萬歲幣,到1042年,契丹以求關南之地為名,再次以重兵南下相要挾,最終仁宗再增加二十萬歲幣才得以解決。

從1039年至1042年,西夏党項族人李元昊不斷入侵,屢次大敗宋軍,朝廷震動。

激烈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背後就是沉重的財政危機,范仲淹的改革就是在北宋社會經濟惡化中產生。

范仲淹何許人也

說到范仲淹,人們對他的印象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然而,僅在范仲淹出生的第二年父親就病逝於任上,范仲淹陷入貧苦窘境,母親謝氏含辛茹苦將他養大。

范仲淹從小就立志成才,刻苦讀書,經過數年寒窗苦讀,公元1015年,范仲淹中榜,由「寒儒」成為進士,並被授予廣德軍司理參軍。

由於能力突出,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知開封府等職,不過范仲淹性格過於正直而屢遭排擠,這也為後來的新政悲劇埋下伏筆。

1043年,范仲淹的命運迎來轉機。當時他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

因鞏固西北邊防和促進宋夏議和,被仁宗看中,並被召回京師,任樞密院副使,至此范仲淹躋身中樞重臣之列。

在召對中,范仲淹表現出色,仁宗對他十分禮遇,期許巨大。

1043年八月,仁宗拜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北宋歷史上轟動一時的慶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領導下開始了。

慶曆新政——范仲淹和他的條陳十事

1043年九月,以范仲淹為代表的改革派在覲見仁宗時提出十項改革主張,仁宗大都予以採納,並頒發全國。

十項措施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整頓吏治。

一是明黜陟,即嚴明官吏升降,范仲淹打破過去以來官員晉升只看資歷,不看政績的情況,而是以政績為標準,對政績卓著的官員予以破格提拔,而那些不稱職的官員即便資歷再深,也堅決撤掉;

二是抑僥倖,即限制官僚濫進,宋初以來,恩蔭制度造成官僚泛濫越來越嚴重,比如每名學士以上官職的官員,其兄弟子孫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范仲淹直接限制中上級官員的任子特權,防止權貴子弟壟斷朝堂;

四是擇長官,即慎選地方長官,根據范仲淹的考察,州縣兩級官有十之八九不稱職,范仲淹加強對官吏的考核,獎勵能臣,罷免沒有才幹的官員;

五是均公田,重新規定官員按等級給相應數量的職田,對於那些沒有公田的低級官員要按等級發給他們,使他們有足夠的收入養活自己,對於占有更多田地的大官僚大貴族,予以退回。

第二,富國強兵。一是厚農桑,即重視農業生產,范仲淹命令全國各路轉運使真正重農桑,獎農桑,將農業的好壞作為官員政績考核的內容,與升遷掛鉤;

二是減徭役,通過合併戶口稀少的縣邑,以減少百姓徭役,裁減冗官,減少開銷,減輕人民負擔;

第三,厲行法治,一是重命令,即嚴肅對待和慎重發布朝廷號令,針對朝廷過去的法令「煩而無信」的弊病,范仲淹提出要「刪去繁冗」,審定成熟後再頒行天下,一旦頒行,必須遵守,不得隨意更改,否則要受到懲處;

二是推恩信,即落實朝廷的信義,范仲淹要求取信於民,地方官員如果敢拖延或違反中央減稅和徭役的施行,要依法從重處理,同時巡察各地方,監督惠政是否落實。

范仲淹只要發現不稱職的就毫不留情的一筆勾去,並嚴厲打壓恩蔭派官員,很多官僚親屬無法在朝廷做官。

由於改革勢頭猛烈,僅僅半年,范仲淹的改革派就遭到廣大守舊派官員的攻擊。

新政夭折——改革派全軍覆沒

1044年四月,守舊派首先發難,他們指責范仲淹等是「朋黨」,擅權朝政,范仲淹針鋒相對的提出「小人之黨、君子之黨」的說法予以反擊。

改革派官員歐陽修也撰寫《朋黨論》一文上奏仁宗,駁斥守舊派言論。

此後范仲淹愈戰愈勇,1044年五月上疏仁宗「再議兵屯、修京師外城、密定討伐之謀」等七事,並奏請擴大相權,由輔臣兼管軍事、官吏升遷,使改革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增加。

彈劾反對改革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最終引起仁宗懷疑,仁宗態度的變化讓范仲淹等人惶恐不安。

終於范仲淹頂不住朝野壓力,主動請求外出巡守,仁宗借坡下驢,任命其為陝西、河東宣撫使,仍保有參知政事的頭銜。

八月,富弼以樞密副使離京,任河北宣撫使。然而事情在守舊派官員的窮追猛打下繼續惡化。

1045年初,范仲淹被罷去參知政事,同一天,富弼也被罷去樞密副使,其餘像歐陽修等改革派官員也被紛紛罷免。

至此,主持變法改革的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所有新法被廢,舊制恢復,不到兩年的慶曆新政宣告徹底失敗。

慶曆新政雖然短暫,但還是有一些成效的,一大批碌碌無為的官員被淘汰,很多務實能吏被提拔,行政效得到提高,財政狀況有所改善,萎靡的政局有了起色。

很多士大夫和民眾為之歡欣鼓舞,仿佛看到了復興的希望。

其實,范仲淹的改革不過是小修小補的微小改革。但即便如此,也遭遇極大阻力。

「十事」宣布後,僅「修武備」一項,便因眾多大臣反對而取消,其它各項雖然從1043年十月推行,但也無法貫徹下去。

慶曆新政失敗後,社會矛盾進一步借加劇,土地兼并日益嚴重,新政期間好不容易平息的農民起義又開始新的鬥爭。

在這種情況下,要求改革的呼聲再次響起,一場更大規模、更為深刻的改革在醞釀之中,王安石變法的序幕緩緩拉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a7a222c6cf7d6c2c08d37fa01c46c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