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4月5日起,海底撈北京門店開放堂食,菜品漲價6%,此事引發廣泛爭議。
4月10日16時許,@海底撈火鍋 發布《致歉信》,稱海底撈門店此次漲價是公司管理層的錯誤決策,傷害了海底撈顧客的利益。對此深感抱歉。自即時起,中國內地門店菜品價格恢復到今年1月26日門店停業前標準。
疫情後餐飲漲價成普遍趨勢?
飯館重開張,先當「撈人氣」
對海底撈漲價,網友意見不一。
不滿意的網友稱,許久未踏進飯店大門,本想滿懷熱情吃一頓滾燙火鍋,卻發現蔬菜調料紛紛貴了,心裡不痛快;也有網友表示,價格調整可以理解,畢竟疫情期間成本上漲,飯店沒有強買強賣,食客不必火冒三丈。
此前,海底撈回應稱,漲價確因人力、採購及消毒等成本增加。
4月1日,北京一家購物中心,送餐員為顧客取外賣。圖源:新華社
餐飲業具備出行與聚眾屬性,此次備受疫情衝擊,整體損失顯而易見。如今,不少門店雖然恢復堂食,但由於縮短經營時間、控制顧客數量等防控措施,門店運營成本被抬高,餐館經營陷入不開張「愁」、開張了「虧」的困局。
為了撈回損失,飯館各顯神通,漲價已成普遍趨勢。雖然應該遵循市場規律,但漲價也非餐飲業唯一出路。
首先,面對受到重創的餐飲行業,中央及地方政府已相繼出台多項政策,通過對行業企業加強信貸、減免稅費、免交緩交社保等方式,緩解行業壓力;多家銀行雪中送炭,向餐飲企業提供融資支持,解其燃眉之急。這些金融幫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為餐飲企業挽回了部分經濟損失,有利於尋求餐飲行業和資本市場的雙贏。
最根本的,餐飲業還是瞄準消費者新的需求。疫情改變了消費者的就餐習慣,其實也給餐飲業帶來了新的生機。
在危機中尋找商機,才是餐企應對疫情的正確方式。比如有的餐企順應「零接觸餐飲配送」新消費趨勢,上馬新品外賣、半成品出售、原材料配送等業務,加快線上線下融合升級。這些自救方式,比漲價更受消費者歡迎,在撈損失的同時,也撈了一把人氣。
適當漲價有其商業邏輯,但有可能「掉粉」,並非長久之計;順應新趨勢,主動求變,才能「圈粉」。疫情遠未結束,比起用價格上漲彌補一時虧損,餐飲企業更該增強的,是尋求多變盈利模式的能力;餐飲行業更該提振的,是應對疫情「下半場」的信心。
來源:@海底撈火鍋、北京日報客戶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ZxWZHEBrZ4kL1ViVFM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