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跑5公里,堅持一個月,會發生什麼? 瘦了?曬黑了?變得健康了?羊城晚報的一則消息,可能會打破你的想法:杭州這名35歲160斤的女子為了減肥,每天夜跑5公里,一個月後,膝蓋壞了。 先說原因,該女子受傷,不是因為跑步這項運動本身,而是她本身體重大不適合直接跑步,且跑量有問題。通過報答發現,原來她患的是 髕骨軟化症。該病的發生率高達36.2%,儘管這是個在跑圈常見的傷,卻還是有很多跑友不知道該如何避免。
1、正確認識髕骨軟化症
首先要知道髕骨是什麼?就是在我們的膝蓋前方,那個圓形骨頭,你可以摸摸膝蓋感受一下。
髕骨軟化症又稱髕骨軟骨炎,是軟骨的退行性改變,包括軟骨腫脹、碎裂、脫落。
解釋一下,軟骨的主要作用是減少髕骨與股骨兩者骨面之間的摩擦,就像我們會給手機貼膜一樣,髕骨軟骨就是在骨表面的一層膜,在運動過程中保護骨面。
所以正常的髕骨軟骨,表面光滑平整;而患上髕骨軟化症的軟骨,髕面毛糙,結構被破壞。(如下圖所示)
2、髕骨軟化症是如何發生的
髕骨軟化症這個問題發生的原因有很多,像先天髕骨發育不全、運動姿勢、肌肉失衡等問題都可以導致它的發生。 而對於跑步人群,髕骨軟化症的發生主要由以下3種情況引起:
· 平時不運動,就喜歡心血來潮出門跑10公里 · 平時只跑5公里,突然跟別人一起跑了10公里 · 認為跑得越多,效果越好
這幾種情況共有的特點就是突然一次或突然短時間的運動量過大,超過自己身體所能承受的極限。總而言之,當髕骨受到了過度摩擦或者相對自己體質而言過量的摩擦,則會導致軟骨難以適應,出現加速退變。
在這裡補充個關於組織修復的知識:
人是需要活動的生命體,活動中一定會出現組織的微細損傷,但在出現損傷的同時身體也在不斷進行著修復的過程。大部分情況下,損傷與修復同時進行,達到一種動態平衡狀態,所以在日常的活動中一般不會表現出損傷症狀。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修復能力會下降。
假設40歲的你,身體修復能力是5,而你的運動產生的磨損是5或者5以下,這時不會表現出疼痛等問題;而如果你的運動磨損達到了10,那麼你今天的身體的狀態應該是-5,天平開始出現傾斜,修復跟不上磨損,長此以往必然出現疼痛問題。
3、康復訓練的3個原則
>>>> 糾正髕骨位置
正常情況下髕骨背面有一個突起,股骨面上有一個溝,正常的髕骨位置內外側均勻貼合於股骨骨面(如下圖)。
髕骨位置不正確,會導致內外側壓力不平衡,這也是導致髕骨與股骨之間摩擦增多(如下圖),引起髕骨軟化症。
膝關節運動時髕骨會隨著膝關節的屈伸進行滑動,屈膝角度不同,髕骨位置也會不同。 對於存在髕骨位置異常的人來說,如果此時跑步,膝關節反覆屈伸的過程中,會加劇髕骨與股骨之間的磨損,因此糾正髕骨位置是第一原則。
>>>> 減少運動量,恢復後再跑步
下圖是不同運動中,膝關節承受的壓力與體重的關係。
跑步過程中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是體重的4倍,如果你的體重是100斤,那麼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是400斤,如果你的體重是200斤,那麼膝關節承受的壓力就是800斤。 所以對於有髕骨軟化症的人,通過減少運動量,降低對膝關節的磨損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來說,當你的膝蓋滿足以下條件時可以重新開始跑步:· 膝蓋活動時無嘎吱嘎吱響聲 · 上下樓梯膝蓋無痛,不會出現打軟腿 · 久坐站起後膝蓋無僵硬感、無痛 · 輕按髕骨在股骨面滑動時,無痛(如下圖)
但重新開始跑步後一定要注意跑量,如何合理控制跑量後面會說。
>>>> 儘量減少大幅度屈伸膝訓練
你可以嘗試下不同角度的靜蹲,會發現,靜蹲的角度越低,膝關節越累。
在屈膝運動過程中,隨著屈膝角度的增加膝關節壓力會逐漸增大,屈膝90°時達到最大。在較大屈膝角度訓練時,髕骨軟骨的磨損也就越多;而在伸直狀態下或小角度屈膝狀態下,磨損也相對較少。
4、推薦3個康復動作
>>>> 直腿抬高
· 平躺於瑜伽墊上,臉朝上,雙手放在身體兩側,左腿彎曲; · 右腿保持膝關節伸直緩慢抬高到最高,保持5秒後緩慢放下,然後換左腿; · 進行直腿抬高訓練時,一定注意不要把腳底板抬到天上去,只需抬高到30-60°即可。
>>>> 小角度靠牆靜蹲
· 靠牆站立,膝關節屈曲30°左右,保持30秒,靜蹲時間可根據自己疲勞情況調整; · 靜蹲時軀幹直立,腰部緊貼於牆面,膝關節屈曲不能超過腳尖,腳尖向前; · 一定要注意小角度,一般建議以屈膝30°以內進行靜蹲,對膝關節負荷相對較少。
>>>> 小角度無負重坐位伸膝
· 做這個動作時,開始位置就像圖片中的個屈膝30°左右開始; · 然後伸直保持5秒; · 放下時回到30°位置即可。
5、如何預防
無論什麼時候預防損傷都是很重要的,預防髕骨軟化症重點就是控制好跑量和跑前熱身、跑後放鬆都要做好。
>>>> 如何判斷你的跑量是否合適
· 跑完後心率和呼吸頻率不能像往常一樣恢復正常,需要更長時間恢復,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說明跑量太大; · 跑完後當晚 入睡困難,出現失眠情況,說明跑量過大; · 跑完後1-3天內,出現腿疼、注意力無法集中、膝蓋出現發脹發酸、肌肉僵硬等情況,說明跑量太大
以上標準只要滿足一條就說明跑量過大,需要休息3-5天,待身體恢復後繼續跑步。
>>>> 熱身
>>>> 放鬆
生命在於運動,但運動要講方法! 總有人說跑步百利唯傷膝,但實際上不是跑步讓人受傷,而是用錯方法才會導致受傷。
也許改變某些人對跑步這項運動的偏見還需要時間,但我們可以從自身做起,跑前跑後做好熱身拉伸,用科學的方法訓練,讓自己成為一個無傷跑者。也用自身的能量,帶動身邊更多人一起健康跑!
從今天起,一起向著無傷跑前進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XT6ZnMBiuFnsJQVI4T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