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超:我不排斥補習班,但家長不能偷懶

2019-07-19     mingcee

如果你是個推崇快樂教育的家長,去看《銀河補習班》吧,那裡會是你共鳴的天堂。如果你是虎媽鷹爸,去看《銀河補習班》吧,那裡也不會把你打入地獄。

這部暑期檔電影名叫《銀河補習班》,講的卻不是暑期補習班——而是在長達兩個半小時的片長里,高濃度地討論了近30年來的學校教育vs家庭教育,學齡教育vs終身教育。

這一回,鄧超終於不再導爛片了。《銀河補習班》放棄了《惡棍天使》《分手大師》的搞笑,和去年的爆款《我不是藥神》一樣,選擇了認認真真去拍一個最能牽動集體神經的現實題材。看得出,對教育這個話題,導演鄧超和俞白眉是真的有很多話想說。

獻給父親,送給孩子

「你孩子學習不錯!」

「不不不,他呀,缺點多著呢!」

這樣司空見慣的對話,每天都在發生。「說孩子的缺點變得像一種慣性,跟拍黃瓜一樣,很隨意地把孩子的缺點當著眾人的面去說。」在鄧超看來,這種大多數家長都有的習慣,是他拍《銀河補習班》的動力。

「在學校,老師很難做到相信每一個學生,家庭成了最後的港灣——但是每個家長都能相信孩子嗎?很多家長會和電影里的媽媽一樣,把『他本來就笨』掛在嘴邊。」同為導演的俞白眉說,「工作關係我見過各行各業很多出色的人,他們的考分有高有低,學歷有高有低,但是都有一個共性——沒有人自卑,沒有人是被自己家長認為『從小笨到大』的。家庭對孩子的相信是最重要的。」

鄧超和電影里屢次被教導主任要求開除的「壞學生」馬飛有過相似的經歷:他曾被學校處分,說他是「社會上的人」。但鄧超媽媽的回答卻是:「我孩子不是這樣的,我相信他是一個好孩子,他不是社會上的人。」

這句話,被鄧超化用到電影里,用來感謝家長曾經的開明。「我很感恩自己有個善於表達的父親。」鄧超說,「他寫字非常漂亮,是我們家裡寫字寫得最漂亮的一個,所以我的簽名也是他設計的。我爸爸家是農村的,那個時候經濟環境不是特別好,當時他上學是打赤腳上的學,也沒有錢吃飯,但是大學裡的同學們都很喜歡他,還自發地給他捐糧票。所以我覺得他是一個很傳奇的人。小時候,爸爸喜歡給我變一個吹口哨的魔術,就是嘴巴不動光出聲,我找了很多年那個聲音到底是從哪發出來的,直到很久以後我才確認那個聲音是他發出來的,後來我也學會了。在我的印象里,爸爸總是忙著開會,但也特別愛孩子,總會背著別人給身邊的任何一個小朋友遞個眼色,然後背著他們去買一些家裡大人不讓吃的零食。」

《銀河補習班》的標語是「獻給我們的父親,送給我們的孩子」。「有很多人會下意識地不讓自己成為父親那樣的人,但我卻希望我們能用一個更大更廣的視角去理解自己的父親,理解世界上千千萬萬個爸爸。去了解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去了解他經歷了什麼,遭遇了什麼,了解之後,相信更多的人會覺得自己的爸爸非常了不起。」鄧超說,「在批評自己的孩子之前,也請想一想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缺點,這確實是缺點嗎。」

他說自己和俞白眉都是「家庭主義者」,「我們現在也在感慨這個事情,尤其是當爸爸的這個經歷讓我獲得了更多能量。原來很多時候我會覺得工作很重要,有了孩子之後,覺得離開他們一次那麼久,很愧疚很不舍。我以前一直覺得我們的教育好像有傾斜性,你是大人,他是『小人』,但後來慢慢地發現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很多時候是有了孩子,你才知道原來自己有那麼多愛的能力,這種成長和教育是相互的」。

電影里,任素汐飾演的馬飛媽媽,可能代表了中國城市裡最常見的家庭教育:努力掙錢,讓兒子上最好的學校,將來考個好大學,終極目標都非常地一致:清華北大、985/211。他們也知道素質教育、快樂教育、能力教育如一波波潮流滾過,也不介意被潮流裹挾著往前疊代教育觀念,但不管潮流怎麼變,清華北大還是中流砥柱一樣地穩如磐石,快樂也好,能力也好,都仿佛是高考3+N後面的那個N,不管N怎麼變,前面的基座3,都不會變。錦上可以不添花,雪中必須有送炭,一路升到好學校,就是那星永恆的炭火。

而鄧超飾演的馬飛爸爸馬皓文呢?原本也是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拔尖生:年紀輕輕就負責當地最大的橋樑工程,還是亞運火炬手,集各種榮譽於一身。誰知自己造的大橋卻突然垮塌在面前,從工程師淪為階下囚,妻子也成了前妻。坐牢7年,再出來的時候,孩子已經是個屢次被學校勸退的初中生。

錯過孩子7年成長的馬皓文極力想要補足這段失去的時光,全盤接手了馬飛的教育工作,而他帶來的家庭教育,可能是戲劇作品中最常見的理想家長型——夸。你媽不是老罵你笨嗎?我就猛誇你,用愛發電。

在《銀河補習班》里,你會看到許多顛撲不破的教育真理,或者又稱教育雞湯。當然,電影不是講道理,一切道理都隱藏在情節中,但依然明顯得像糕點上鮮紅的印章。

比如說,馬飛喜歡飛機模型,喜歡看飛機表演,幻想著未來上火星,最後真的成了航天員——這是導演在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事實上,電影的台詞「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說的也是這回事。

比如說,馬皓文帶著馬飛去郊外看青草地,實地體會什麼是詩詞里的「草色遙看近卻無」——這是導演在說:讀書不能死記硬背。

又比如,臨近中考,馬皓文沒有讓馬飛拚命突擊,而是帶著他周遊四方——這是導演在說: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而當馬飛在旅途中遭遇1998年大洪水與父親失散被困水中時,救他一命的是父親常常掛在嘴邊的:一直想。借著獨立思考的能力,馬飛找到了逃生的門板、求救的口哨和手電筒。多年後,當他在太空遇險,同樣憑藉獨立思考,找到了返回地球的方法。

為什麼說這些都是教育雞湯呢?因為雞湯的一大特徵就是:沒錯處。「活著要找到自己的目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教不好都是家長偷懶」「讀書不能死記硬背」「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一輩子不要停止思考和學習」……有錯嗎?即使在教育方式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時候,這些話也都是普遍真理,正確得不能再正確。

然而雞湯的另一大特徵又是:沒用處。它喝不壞你的肚子,卻也沒有多少營養。上述真理一旦遇到現實,就變成了「知道了也改變不了什麼」的雞湯——升學率擺在眼前,你敢不刷題跑去旅遊嗎?大家都在拚命背書,一下午能記住一百句,你敢花半天時間去看青草地就為了領悟一句詩嗎?社會評價體系擺在眼前,北大考古系和經濟學院同時招你,你真能堅持自己的興趣嗎?996歸來的你還有力氣堅持思考和學習嗎?

假如最終的升學體系和社會評價體系都沒有變,亂喝雞湯搞不好還會變成毒雞湯。我猜,應該有不少家長,會被電影的147分鐘深深感動,然後走出電影院,該怎麼來還怎麼來。

不過,電影也正是這樣的東西:它改變不了什麼,又仿佛可以改變什麼。就今日的教育大環境來說,這碗雞湯不是嫌濃,而是嫌少。即使是老生常談到了真理級別的教育理念,在這片土地上依然有時時重申、強調、反覆的必要——乾了這碗雞湯的人多了,社會評價體系多元了,雞湯才會真正有營養。

除了家庭教育,《銀河補習班》也涉足了30年來的學校教育改革,儘管是浮光掠影點到即止,你依然可以從中看到不少與現實呼應的地方。

好比說那個從《禮記》中得名的「博喻中學」,教導室的閆主任把歷年狀元的照片框裱起來掛滿四面牆;臨近畢業季,學生們撕碎了書包里的試卷書本,白茫茫如鵝毛般撒遍操場;又好比閆主任那個年年第一常常得狀元的養子,大二那年卻因為一門《模擬電路》不及格,從6樓跳下來,精神出了問題,流落街頭。這些情節,在現實中的程度也許更為激烈。

片中,馬飛的一篇作文《不可錯過的時光》,因為寫了慈禧太后坐汽車、未來夢想上火星這些天馬行空離題千里的內容,被閆主任判了零分——馬皓文不服,當著教委一眾領導的面念了這篇作文,最後說:「我不懂什麼叫標準答案,可是我剛才聽這篇作文,我覺得很美,也很感動。美,有標準答案嗎?」

如果要燉的是毒雞湯,這裡就該全場沉默數秒,然後掌聲沸騰,領導們集體給出滿分——為什麼說《銀河補習班》確實是現實題材呢,因為它還是儘可能地接近了真實——閆主任回答:「到了高考被打低分的時候你就知道有沒有了,我現在是可以給馬飛打滿分,但是將來高考失敗,你們家長真的不怪老師嗎?」

在這個看似十惡不赦的主任身上,你可以見到教育系統里負責任老師們的縮影:為了效率最大化的教育,他們確實顧不上學校里最後1%的後進生,因為後進生里被遺漏的天才可能像「小學都沒畢業卻逆襲成了首富」的人一樣,不到萬分之一,只是因為「倖存者偏差」才被輿論放大。抓大放小,其實是老師們最高效的教育方式。電影里的閆主任還會一遍遍督促馬飛,將自己置於家長「眼中釘」的不利處境,而現實中可能更殘酷——老師才不會一遍遍盯著後進生,他們要做的,只是默默地將這些孩子的座位一排排往後移,不動聲色間,就完成了大浪淘沙。

「如果只用2018年的故事來做教育辯論,我會覺得沒有說服力。」俞白眉如此解釋為什麼要講前後30年的故事,「我也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我想用30年的歷史長河來證明:清華北大只是過程,不是目的。一個不被升學率看好的人,如果他能夠受到來自家庭的良好教育,也可以變成一個有思考能力的孩子,也探討這些有思考能力的孩子對國家來說會有什麼用。」

當學校教育不能滿足每個孩子的需求,家庭教育就是最後的私塾。電影里,馬皓文常常帶著馬飛在一個名叫「銀河水庫」的地方學習,這是馬家的「銀河補習班」。而當馬飛成長後走出家庭,馬皓文又希望,曾經的家庭補習班可以讓馬飛擁有陪伴終身的學習能力,因為,只有終身的學習能力,才能讓一個人永遠擁有自己專屬的「銀河補習班」——「永遠思考與愛,整個銀河都是你的補習班」。

在精神上的「銀河補習班」之餘,鄧超說自己並不排斥傳統的補習班,也會給自己的孩子請合適的家教老師,但這並不意味著家長就可以偷懶。

實際上你會發現,各行各業出色的那些人,不但是「不自卑」,更是「不偷懶」。如果說鄧超之前那些導演的作品有過偷懶有過耍小聰明,那麼這回他倒像個認真努力刷題的孩子——不但刷題,還把每一種題的變型都琢磨透了,才在電影產業的工業線上打造出這麼一部完成度頗高的作品。

為了還原1990年中國第一次舉辦亞運會的場面,《銀河補習班》取景浙江建德,在主幹道,而不是影視基地內完全還原了90年代的場景——在文匯出版社出版的同名小說和附帶別冊中,可以看到這些幕後花絮故事:「美術組在拍攝之前找到了幾千張歷史概念圖,力爭做到不要有一個人是沒有來處的,不要有一個美術場景是沒有事實依據的,讓看的人感覺自己可以在家中的老照片里看到似曾相識的景象,不管是最後呈現在現場的警車、警察、吹嗩吶的老人,還是周圍的舞獅隊、醫療隊、花環隊和圍觀觀眾,這些都真真正正地在中國的1990年出現過。」

連電影里用到的亞運會火炬,都找到當年製作火炬的老師提供真的火炬做了1:1還原。建德城市的整個裝扮過程都被見證,置景過程中,當地居民還在微博上@鄧超:「可以了可以了,我們每天回家都感覺像置身在亞運會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Oo7E2wBmyVoG_1ZNYI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