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收縮自救:行政費用一年降6成,高管配車內部競拍用於化債

2023-12-19     搜狐財經

原標題:碧桂園收縮自救:行政費用一年降6成,高管配車內部競拍用於化債

出品 | 搜狐地產&焦點財經

作者 | 王澤紅

編輯 | 吳亞

從楊惠妍致歉,再到「砸鍋賣鐵」的表態,碧桂園(02007.HK)的自救已行至深處,今年行政開支削減近6成,區域公司收縮至21個,「打工皇帝」莫斌的薪酬甚至降至月薪1萬。

年初之時,碧桂園對2023年的發展期望是打好「翻身仗」,卻不曾想也出險陷入危局,自8月發布 「自救公告」以來發生了諸多事件。

中國平安(601318.SH)清倉碧桂園、退出二股東,惠達衛浴、亞士創能和帝歐家居等產業鏈企業隔離風險,或停止向碧桂園供貨,或通過工抵房降應收款,已經走向獨立的碧桂園服務也被拖累。

12月18日深夜,碧桂園服務(06098.HK)公告稱,因兄弟公司碧桂園欠貿易應收帳款,計提減值撥備18億元至23億元,再加之併購導致的商譽及其他無形資產減值計提14億元至18億元,2023年凈利潤預計將減少32億元至41億元。

上半年本已重啟拿地的碧桂園,土地投資再次停滯,項目驟減之下,多個高管跟投平台相繼「易主」,當前主要是保交付、保經營和保信用,一邊守「保交付」生存底線,另一邊應對債務。

如大多數出險房企一樣,碧桂園也不可避免的出售資產以償債,從12.9億出售其廣州亞運村股權,到楊國強賣私人飛機,再到虧本轉讓萬達商管股權,曾經的「宇宙房企」正在收縮自救。

收縮與降薪

兩年前,碧桂園區域公司達106個,彼時其將國內區域由70多個裂變至100多個,地產形勢急轉後不斷合併,2022年初縮減近40%區域公司,涉及區域總裁級別70多人。

2023年進一步收縮,為了減少人力資源開支,從3月的58個區域縮減至29個,6月縮小為28個區域,12月再次調整組織架構,合併14個區域為7個新區域,區域個數降為21個。

一次次收縮下,碧桂園的員工人數在驟減,2022年減員30773人,2023年上半年再減少減少11795名員工。

董事和高管的薪酬,也不斷下調,總裁莫斌的年薪從2022年的1500萬元,調整為300萬元,如今又從300萬元下調至12萬元。而在2021年,這位「打工皇帝」的總報酬高達1.92億元,2022年總薪酬仍領到956.3萬元。

不僅是莫斌,碧桂園2023年高管薪酬較2021年下降86%,當中包括總部副總裁、職能中心總經理及以上高管、區域總裁。

楊氏家族成員也在主動降薪,楊國強的二女兒楊子瑩年薪由200萬元下調至12萬元,楊惠妍與漲幅陳翀年薪從37萬元降至12萬元。

據悉,碧桂園已取消所有高管配車,包含這些配車在內的所有集團公車,正在通過內部公開競拍與對外工抵化債等舉措進行資產盤活。此外,包括高管體檢報銷、高管免費食堂等待遇也均予取消。

通過削減行政費用開銷,碧桂園2023年行政開銷較2021年降低近6成。

自救進入深水區

一位接近碧桂園人士此前告訴搜狐財經:「12月的調整,主要是進一步提升組織與業務的適配度,推動管理扁平高效,可用資源協同互補,優秀人才人盡其能,全力確保『保交付』戰略目標的實現。」

今年前11個月,碧桂園累計交付房屋約50萬套,距離原先規劃的70萬套差距較大。在12月的管理會議上,楊惠妍說,2024年碧桂園交付量預計超過40萬套,數量仍然龐大,未來的12個月,交付挑戰會進入深水區。

莫斌說,「保交付」是碧桂園的生存的底線,這也意味著碧桂園的自救,進入了深水區。

碧桂園的管理層與財務部門,近期進行過一輪敏感性模擬分析,保守計算下,只要碧桂園存貨資產正常銷售,即使不買地、稅收沒有減免、不考慮「一體兩翼」的新增貢獻,未來十年仍將持續保持正資產。

這個分析結果,增強了楊惠妍修復碧桂園資產負債表的信心。從2023年上半年財報來看,碧桂園資產大於負債,凈資產超2500億元,還有權益土儲約7800億元。

但對於碧桂園而言,當下存貨資產能否正常銷售,是一個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今年前11個月,其實現權益銷售金額約1674億元,自8月宣布自救後,單月銷售額均不足100億,9月至11月銷售額均維持在60億水平。

最新數據顯示,碧桂園11月權益銷售額為61.1億元,而在2021年同期數據為413.5億元。

如今臨近年關,碧桂園正在緊抓12月銷售關鍵節點,加大現樓去化,調動全民營銷,促進現金的回籠;同時也在提前籌劃春節返鄉的供貨及銷售安排。

境內外債務「闖關」

在碧桂園的帳面上,本還有1306億現金,但這筆錢已被其「專款專用」,優先用於保交樓,這也令其在債務的應對上捉襟見肘。

12月13日,本是「22碧地02」和「22碧地03」付息日,這是「央地合作模式」民營房企融資支持試點項目,碧桂園地產在深交所發行,分為兩個品種,發行規模合計10億元。

同時,這也是碧桂園8月針對境內債重組的「漏網之魚」,彼時碧桂園對旗下11隻境債券停牌並重組,另外9隻債券均已經成功展期,涉及金額約147.02億元,僅剩 「22碧地02」和「22碧地03」。

付息前兩日,碧桂園公布「22碧地03」回售結果,有效回售申報數量為0張,回售金額為0元,撤銷回售數量為0張,撤銷回售金額為0元;此次撤銷回售後,剩餘未回售債券數量為200萬張。

對於「22碧地02」的回售情況,碧桂園則未言明。付息前一日,市場還擔心該筆境內債務會否實質性違約;但就在當天晚間,碧桂園宣布 「22碧地02」債券持有人回售結果,回售部分債券的本金及利息已足額支付,有效回售金額為8億元。

根據公告顯示,碧桂園地產決定不對回售債券進行轉售,「22碧地02」將於12月14日於深交所摘牌。有接近資本市場人士透露,碧桂園兌付「22碧地02」本息的資金,便是來源於其出售珠海萬達商管股權所得。

這兩筆境內債的的「闖關」,徹底消除了碧桂園境內債的違約擔憂。但境外債務的重組,依舊沒有迎來實質性進展。根據其出售萬達商管股權時表述,珠海萬贏或萬達方30.69億元的贖回款凈所得,其將用於境外重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9a56af71e9d64487b50c4b59f3f5f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