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第七天》 | 孟京輝的死亡遊戲

2023-03-30     有染

原標題:評·《第七天》 | 孟京輝的死亡遊戲

在孟京輝的戲劇《茶館》的開頭,演員們用全身的力量,嘶吼出了老舍先生筆下,第一幕的全部台詞;在《活著》幕啟時,黃渤從敘述者的角度直接走上舞台,進入角色;《第七天》始於一段長時間的跳繩,以所有演員直視觀眾結束。這三部作品剛好構成了一個對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闡釋序列。然而很可惜,即便有美麗和動人的敘述,但與前兩部作品的文本力量/舞台呈現相比,《第七天》無疑是最弱的。

孟京輝急於將自己的美學積累全部散發在台上:齒輪組成的鐘表、骷髏組成的人群、瑪麗蓮·夢露的畫像......

不過我能明顯地感到,《第七天》是用一種吟誦的方式來呈現的。

這是孟京輝對余華原著的 詩意化處理。從表面上看,全劇是以男主人公楊飛的視角呈現的,但仔細觀察,觀眾會發現所有劇情的推進,所有的故事,其實都是用複述和吟誦完成。我們可以將陳明昊在開場十多分鐘的跳繩視為導演對整部劇節奏的一種把控——慢慢地將觀眾引入到《第七天》的敘事引力中。

當大幕拉開,近乎全白的舞台讓人想起天堂的景象,導演在這裡有意使用了某種近乎於聖樂的鋼琴伴奏。這背後的寓意無疑是明顯的:過去被稱為火葬場,如今被稱作殯儀館的地方,是存放人們生前故事和靈魂的天堂。

在《第七天》原著中,社會議題是較為重要的部分。在孟京輝的舞台上,演員多用吟誦的方式講出,而非演繹。這包括女孩為了一台手機從高樓跳樓的段落,包括因揭露醜聞而被車撞死的普通人的段落......

在舞台美術方面,與《活著》和《茶館》相比,《第七天》舞美的附屬感較強。

因為在《活著》中,溝壑般的舞台是為戰爭和命運多舛的人生設計的,相得益彰;在《茶館》中,巨大的鋼鐵之輪是為最後的祭奠儀式設計的。而《第七天》中舞美最具意向性的表達可能就是倒轉的時鐘,而其他的裝置,功能性卻較弱。甚至在結尾處漫天的黑紙,似乎也是一種蒼白的,指向不明的表達。

在我看來,《第七天》處理了三個議題。

第一部分是 楊飛的個人回憶。這其中有他和妻子、父親的回憶。在導演的改編中,在父親的展現段落中,著重渲染了反對父權,追求自由的觀點。這無形中和《酗酒者莫非》以及《狂人日記》分享了共同的視點。因為《酗酒者莫非》和《狂人日記》都是以一個弱者的精神世界為基礎,它們也都處理了主人公和父親之間的關係。只是,孟京輝的展現方式遠遠稱不上溫柔......在回憶部分的呈現中,甚至是粗糙的。

第二部分則是 余華在原作中對社會議題所做的探討。這一部分里,既有對死亡動人的敘述,但在某些段落中,對女性的態度是低劣而粗俗的。

第三部分和第一部分緊密相關,那就是 由楊飛和父親關係延伸出來的,俄狄浦斯王的段落

我想起晚上坐在我旁邊的是一名髒語者。我想對大多數觀眾來說,《第七天》恐怕給他們留下的,也是一種和髒語類似的感受。

然而,可貴的部分,同樣可以看到:全場吟誦式的敘事,梅婷和陳明昊的表演可圈可點。也許走進劇場欣賞這部劇最好的方式便是拋開《第七天》的原著, 沉浸在導演所創造的情感世界中

-劇終-

杯滿盈

希望能堅持寫下去的戲劇圈邊緣人士

落筆於2023年3月16日北京保利劇院觀演後

配圖為劇照

Killarb、張悅、苗丹

有染·與美好發生關係

舞 台|藝 文|悅 音|映 像

more:

眾人談·致2022 | 那些作品,那些舞台,那些創作者

李歌看戲 | 2022優秀劇目榜

真好·癸卯戲言歷 | 很有文化的周曆,值得入

專訪·莊一 | 當我把戲劇放入當代藝術的語境中來看

眾人談·年終 | 這一年劇場去得不多,書倒是沒少看

眾人談·這段時間的戲劇人 | 我把生活當成創作,慢慢也成了習慣

更多閱讀 可點擊

張艾嘉 林懷民

佟欣雨 | 丁一滕 | 楊易

史依弘 | 蔣瑞徵 | 黃俊達

沈偉 | 杜邦 | 馮英 | 段妮 | 熊源偉

桑吉加 黎星 張晉浩

大劇場版《枕頭人》 | 《傾城之戀》 | 《沉默的真相》

《永不消逝的電波》

烏鎮戲劇節

亞洲大廈| 進念二十面體

- 靈 魂 編 輯 部 -

執行編輯:五月初五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責任編輯:Paula & Cheers

主編:許安琪 &阿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885dad6e814237c23a8fbed0715bc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