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航1000公里的蔚來「電池包們」,正倉促上車 | Future

2024-01-19     36氪

原標題:續航1000公里的蔚來「電池包們」,正倉促上車 | Future

當瓦特蒸汽機的齒輪轉動了第一圈;當喬布斯從牛皮紙袋掏出Macbook;當ChatGPT用流暢優美的語言回答第一個問題。科技,曾經、正在、也將改變未來。

【Future】是36氪科技報道團隊主理的一檔專欄,我們將圍繞科技產業的前沿突破,記錄那些實驗室里令人振奮的新技術,是如何穿越PMF(Product Market Fit 產品與市場結合)的驚險周期,進而影響更廣闊的商業社會。

在這裡,看見【Future】。

當瓦特蒸汽機的齒輪轉動了第一圈;當喬布斯從牛皮紙袋掏出Macbook;當ChatGPT用流暢優美的語言回答第一個問題。科技,曾經、正在、也將改變未來。

【Future】是36氪科技報道團隊主理的一檔專欄,我們將圍繞科技產業的前沿突破,記錄那些實驗室里令人振奮的新技術,是如何穿越PMF(Product Market Fit 產品與市場結合)的驚險周期,進而影響更廣闊的商業社會。

在這裡,看見【Future】。

文| 王方玉

編輯| 蘇建勛

歲末年初,關於固態電池的重磅消息接連出現,引爆了這一黑科技賽道。

1月初,大眾宣布美國電池廠商Quantum Scape(以下簡稱QS)的固態電池產品通過了PowerCo(大眾的電池子公司)的耐久性測試。受此影響,QS的股價在一個交易日內飆漲了40%以上。

此前的2023年12月下旬,蔚來董事長李斌在寒冬中駕駛電動車12.4小時,實測了裝載在電動車ET7上的半固態電池包的1000km續航能力。他隨後在微博中透露這是「目前全球量產能量密度最高的電池」。

固態電池被很多人視為「鋰電的終極形態」。相比目前主流的液態電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充電倍率和循環壽命方面都有著顯著優勢。業界一直流傳這樣一句話:「固態電池普及之日,就是燃油車退出歷史舞台之時。」

在液態電池接近性能極限、且陷於產能過剩的當下,中外車企一前一後釋放出固態電池的新進展,自然吸引了市場熱議和資本熱炒。

在相似的興奮和叫好背後,實際上是兩條差異不小的技術路線的不同走向——半固態電池已經接近規模化應用,正在無人機、儲能和新能源車等領域全面導入;固態電池還在襁褓中,距離上車仍然遙遠。

「半固態電池跟固態電池是兩個物種,從上車角度看二者的距離差別非常大。」一位專注鋰電池賽道的投資人告訴36碳。

不過兩個物種面臨著相似的困境——成本過高以致於難以打開下游市場,尤其是在競爭對手液態電池越來越便宜的情況下。即使是半固態電池,當前的技術還未完全成熟,上車的示範效應遠大於實用性。

半固態應用窗口逐漸明朗,但高價仍是阻礙

數年之前,超高密度的動力電池無論對於廠商還是消費者都是難以企及的奢想。2015年時大眾方面曾經預測,應用固態電池技術很有可能將電動車續航里程提升至700公里。

事實證明這一預測過於保守了。如今磷酸鐵鋰電池包通過改進電池結構,就能夠讓續航提高到700公里,而續航1000公里的半固態電池也已成為現實,並開啟了規模化應用。

蔚來董事長李斌駕駛的ET7,搭載了150度半固態電池包,實測續航里程達到了1044公里。據悉,該電池包是由衛藍新能源研發,蔚來提供部分技術和資金支持。李斌對多家媒體表示,這款電池正產能爬坡,會在近期交付。

蔚來並不是第一個裝車半固態電池的車企。36碳注意到,自2023年開始,東風、極氪、賽力斯等車企均已成功實現半固態電池的裝車,部分已經開始交付。

據機構鑫欏鋰電統計,2023年全年,國內固態、半固態電池的裝車量約為0.6GWh,電芯供應主要來自於衛藍、孚能和贛鋒,其中衛藍一家提供了約0.4-0.5GWh。

征拓推出的半固態電池戶儲產品 SuperBase V 圖片來源:征拓官網

不光是新能源車,在無人機等一些小眾市場,半固態電池早已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商業應用。以衛藍為例,其半固態電池早在2020年就已在無人機產品上實現量產,供貨企業數量達到50+。

在儲能市場,可攜式儲能、戶用儲能系統已經嘗試使用半固態電池,大儲領域也進行相關的試點。據悉,小米、移族、千乘動力三家廠商均在2022年推出了搭載半固態電池的戶外電源產品;Zendure征拓在2022年推出過搭載半固態電池的戶用儲能產品。在大儲領域,海博思創也配套了兩個搭載半固態電池系統的儲能電站示範項目。

「目前包括消費電池、戶用儲能電池和動力電池,固態電池企業對於消費側都已經有了訂單級的交付。」瑞智新能源創始人王鑫對36碳表示。這意味著,「半固態電池的應用窗口已經越來越明朗了。」

進入2024年,半固態電池還將迎來產能的爬坡和市場需求的進一步釋放。據了解,上汽、廣汽等車企已明確公布了2024年的半固態電池車型銷售計劃,寧德時代也表示將在2024年推動其500Wh/kg凝聚態電池的車規級應用。

機構GGII預測,2024年,國內搭載(半)固態電池上市銷售的新車型將超過5款,出貨量有望實現5GWh。

不過,到目前為止,半固態電池仍然售價高企,遠高於普通的液態電池。

蔚來ET7搭載的150度半固態電池包比目前絕大多數電動車的電池包容量多了 50% 以上,但成本翻了一倍多,達到近30萬元。或許是考慮到消費者接受度不高,蔚來方面暫時不打算售賣,而是按天出租電池。搭載半固態電池的小米1000 Pro和千乘動力QX3600戶外電源,每瓦時的售價也比普通戶外電源貴了50%以上。

高價也限制了半固態電池在下游場景的應用範圍和規模。目前來看,除了無人機,半固態電池在儲能、新能源車領域都還無法打開市場。這些領域的頭部企業,第一選擇仍然是便宜且成熟的液態鋰電池。

36碳了解到,多重因素導致了半固態電池的高成本,包括更昂貴的正負極材料,缺乏規模效應等,但最主要的因素是生產線的良品率低。

上述投資人表示,目前國內的主流是矽基負極的半固態電池,其BOM(物料清單)和液態的成本相差不太多,生產線良品率低對於成本帶來的影響才是最大的。因此,未來生產線良品率的提升將是半固態電池降本的關鍵。

30多年未量產,全固態電池還很遠

雖然名稱只相差了一個「半」字,但固態電池與半固態電池實則是兩個物種。半固態電池的量產,也並不意味著固態電池量產已完成了一半。

依據電解質分類,鋰電池可分為液態、半固態、全固態三大類。半固態路線仍然會使用隔膜與液態電解液,其製備方法也大部分沿用傳統鋰電池的工藝與裝備技術,因此技術難度相對低。

但全固態電池則完全不同。「相比當前主流的液態電池,從四大主材(包括正負極、隔膜、電解液)到電池裝配工藝、乃至於生產設備可能都會發生變化,三個方面缺一不可。都在說一代材料、一代裝備,一代產業,因此有很大難度。」王鑫表示。

日本豐田擁有全球最多的固態電池領域專利數,在過去30多年已嘗試了數萬種電解質應用到電池中。但至今豐田仍未大規模量產固態電池,此前宣布的量產時間節點也一再拖延。

也有不少創業公司前仆後繼,試圖攻克這一難題。上述投資人告訴36碳,他見過不少固態電池創業項目,號稱電池能量密度可以超越QS和豐田。但這些亮麗的指標無一例外都是實驗室極端測試數據,距離上車還很遙遠。

該投資人表示,要在實驗室做出小的固態電池並不難,如果不在乎循環、倍率等因素,500Wh/kg甚至更高能量密度的電池也能實現。但要考慮商業化,必須做到「六邊形戰士」,即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環壽命、充電倍率、耐溫性、BMS(電池管理系統)控制等影響電池性能的六個方面都達標。

「有些材料是做個小安時的小電池可以高能量密度,但是做大電芯,層數上去就不行了,這是經常出現的現象。」

NGK Spark Plug 公司開發的固態電池原型 圖片來源:IC Photo

此次QS公司的固態電池取得「突破」也被不少業專業人士「闢謠」:媒體宣稱的「可實現50萬次50萬公里的超長壽命,並且幾乎不會出現續航衰減」是基於數學模型等的前提和理想條件才能達成/換算出來。

QS的客戶大眾則公開表示QS提供的樣品為A樣。據了解,動力電池量產裝車需要經歷多個階段:A樣是單個電芯的測試,B樣是電池成組後的電池包測試,C樣則是裝車測試,每個階段都需要至少一年多的時間。這意味著,QS的固態電池距離量產裝車,仍仍然很遙遠。

即使在材料、設備和製造工藝上實現了突破,能夠大規模應用全固態電池,還要解決棘手的成本競爭力問題。

過去很長時間人們對於固態電池的期待是充一次電跑700公里。但如今液態電池已經可以輕鬆實現這一目標,固態電池的優勢就剩下了更好的安全性和更高的能量密度,能用更小的體積和重量讓車輛實現同樣的續航。

這也意味著,在成本方面,固態電池必須要與液態電池展開競爭,且競爭對手不是2023年的液態電池,而是2025-2030年的液態電池。屆時液態電池的性能和成本結構還將繼續優化提升。

過去數年間,豐田和QS等頭部固態電池廠商都曾提出量產時間表,但無一例外都最終跳票,把承諾的量產時間後移。最新消息是,豐田方面於去年11月再次修改了全固態電池的量產時間,推遲到2030年以後。

36碳注意到,2030年以後量產也是不少業內專家的一致預期。但「2030年以後」的表述本身就非常模糊,甚至算不上是明確的時間表。這暗示著全固態電池距離商業化還很遙遠。

「大概豐田每隔三年時間就會提一次『大概五年之後會量產』,實際上現在談五年之後的量產,基本上等於說時間表是無限擱置的。」 安馳新能源總經理徐小明在近期一次會議上說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796b49692e7631e59a04df880f09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