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中歐領導人會晤,為何是承前啟後的關鍵會晤?
中國和歐盟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周年之際,第二十四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12月7日下午在北京舉行。當天,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見來華舉行會晤的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人民大會堂同米歇爾、馮德萊恩共同主持會晤。
12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會見來華舉行第二十四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的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圖/新華
習近平指出,中歐是推動多極化的兩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兩大市場、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在當前動盪加劇的國際形勢下,中歐關係具有戰略意義和世界影響,關乎世界和平、穩定、繁榮。雙方有責任共同為世界提供更多穩定性,為發展提供更多推動力。
習近平強調,中國式現代化和歐洲一體化是中歐各自著眼未來作出的戰略選擇,中歐應該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加強發展戰略對接,實現共同發展。
米歇爾和馮德萊恩表示,歐盟和中國是世界兩大力量,互為重要經貿夥伴,合作領域日益廣泛。歐中合作是互惠平等的,管理好、發展好歐中關係,直接關乎雙方人民利益,也關乎世界的繁榮與安全。
第二十四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結束後,外交部歐洲司司長王魯彤接受媒體採訪,介紹了此次會晤有關情況。王魯彤表示,會晤期間,雙方領導人長時間、面對面交流,就事關中歐關係的戰略性問題,以及中歐各領域對話合作、雙方重點關切、全球治理、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等深入坦誠交換看法,深化戰略溝通,彰顯了中歐關係的全球影響和世界意義,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注入了建設性和穩定性。
「合作大於競爭,共識大於分歧」
對於中歐關係而言,今年是承前啟後的重要年份。2022年11月以來,歐洲領導人掀起「訪華潮」,德國總理朔爾茨、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接連訪華;國務院總理李強等中方領導人和高層官員也多次訪歐。
在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丁純看來,中歐之間密切的高層互動,顯示出中歐之間「合作大於競爭,共識大於分歧」的現實。
成立於1998年的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機制,是中歐雙方最高級別的政治對話機制,每年輪流在歐洲和中國舉行,對深化中歐關係、推動對話合作起到重要的戰略引領作用。今年是會晤機制建立25周年,這次會晤是雙方領導人時隔3年疫情後再次舉行線下會晤。
丁純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不僅是中歐高層之間的雙邊互訪,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等機制也在線下恢復。年底的這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更是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對過去一年中歐關係間回暖的勢頭加以鞏固,並為接下來中歐合作指明方向。正如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此前所說的,本次會晤將為中歐關係發展規劃藍圖、確定重點、注入動力。
12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會見來華舉行第二十四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的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圖/新華
加強合作,拒絕「脫鉤斷鏈」
在中歐關係不斷回暖的勢頭下,對華「去風險」「降依賴」的雜音仍然存在。
今年3月末,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訪華前就中歐關係發表「原則性講話」時表示,歐盟不希望與中國「脫鉤」,但需要重新平衡中歐關係。她還指出,「外交去風險」和「經濟去風險」是實現歐盟對華「去風險」的兩條主線。
在丁純看來,馮德萊恩提出「去風險」的概念,實際上是用來替代「脫鉤」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緩和對抗性的說法,也是無法脫鉤的事實使然。自這一概念提出以來,歐盟也在不斷界定和修正其內涵與外延。與此同時,歐盟內部對這種說法也沒有完全達成共識,例如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就明確表示,「去風險」政策才是真正的風險。
10月初,歐盟委員會宣布,將對半導體、人工智慧、量子技術和生物技術四個領域與各成員國進行集體風險評估,在今年年底前提出可能的對策。同期,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
對此,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回應稱,中方認為,此次反補貼調查不符合中歐雙方汽車產業的利益,嚴重擾亂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不利於中歐乃至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並將對中歐經貿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在本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中,中方就歐盟「去風險」和限制性經貿政策,包括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的反補貼調查、5G等問題表明了關切,敦促歐方保持貿易和投資市場開放,為中國企業提供公平、非歧視的營商環境,審慎使用貿易救濟措施。
而歐盟方面則反覆提及「對華貿易長期不平衡」的問題,馮德萊恩指出,中歐貿易不平衡持續加劇,貿易逆差在過去兩年翻了一番,目前已達到近4000億歐元。
對此,在12月6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中國從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相反,我們通過積極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歡迎各國更好共享中國14億多人口的超大市場。
剛剛閉幕的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上,515家與會中外企業在中國共同發出加強合作,拒絕「脫鉤斷鏈」的呼聲。這500多家企業中,來自境外的參展商占比達26%,來自美國、歐洲的企業占外方參展商總數的36%。
習近平在會晤米歇爾和馮德萊恩時也強調,中歐雙方要樹立正確認知,增進理解互信,重信守義,一心一意發展關係,不能因為制度不同就視彼此為對手,不能因為出現競爭就減少合作,不能因為存在分歧就進行對抗。米歇爾和馮德萊恩表示,歐方高度重視同中國的關係,不希望同中國脫鉤,期待同中國發展長期穩定、可預測、可持續發展的關係,希望通過此次歐中領導人會晤為未來歐中關係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中歐間的一次雙向奔赴
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已走過20年歷程,雖然歷經波折,但始終保持著向前發展的勢頭。20年來,中歐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格局。
在雙方領導人的戰略引領下,中歐經貿合作發展迅速、成果豐碩。歐盟對華直接投資存量從2002年底的331億美元增加至2022年底的1572億美元。2003年到2022年,我國企業對歐盟直接投資存量從4億美元增加至1012億美元。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姚鈴撰文指出,中歐經濟具有高度互補性。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對於歐盟經濟增長至關重要。中國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將為包括歐盟國家在內的各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而歐盟作為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以及4.5億人口的統一大市場,對於中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同樣意義重大。
12月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歐洲藍皮書:歐洲發展報告(2022~2023)》。藍皮書指出,儘管俄烏衝突對中歐關係產生了較大影響,加大了歐盟對華消極認知,中歐經貿合作在2022年仍然取得了較大進展。
經貿往來上,2022年,在世界經濟緩慢復甦的背景下,中歐經貿合作面臨困難,雙邊貿易額仍再創歷史新高,達8473億美元,同比增長2.4%,意味著中歐平均每分鐘貿易往來超過160萬美元。截至2023年10月,雙方貿易額超過6000億美元,投資存量超過2300億美元。
貨物運輸上,10年來,中歐班列跨境運輸需求旺盛,累計開行已達8.1萬列,行程超過7億公里,運送貨物超過760萬標箱,貨值超過3400億美元。2023年1月至11月,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6145列,發送貨物174.9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7%、19%,貨物運量已超2022年全年。
人員交流上,12月1日起,中國對6國實施免簽入境政策,其中5國是歐洲國家。政策生效僅三天,就有近7000人次通過免簽來華,占到6國入境總人次的39%。
而本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中,雙方再度就一系列問題達成重要共識:雙方同意保持中歐關係戰略穩定。雙方同意繼續開展中歐互利合作。雙方同意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丁純認為,本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歐洲領導人並未著重強調差異,而就貿易合作、國際熱點問題、氣候變化、人工智慧等具體領域展開討論。雙方釋放的信號也比較明確,即願意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基礎上,開展務實合作。從這個角度來看,本次會晤可以說是中歐間的一次雙向奔赴。
中歐是夥伴不是對手
作為全球的重要兩極,中歐選擇開放共贏,具有廣泛的世界意義。
在會晤期間,雙方都支持多邊主義,同意在聯合國等多邊框架內加強溝通協調,推動世貿組織進行必要改革,應對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全球性挑戰,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取得積極成果。雙方同意就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加強溝通協調。在烏克蘭問題上,中方將繼續致力於勸和促談,推動危機政治解決,支持歐方發揮重要作用。
儘管在俄烏衝突和巴以衝突問題上,中國和歐洲國家存在一些溫差。但丁純認為,隨著俄烏衝突的長期化,歐洲秩序遭遇劇烈衝擊。歐洲國家面臨能源危機、通脹高企、被迫加息等問題,歐洲民眾對援烏抗俄產生愈來愈多的厭煩情緒。
丁純還提到,2024年的美國大選和歐洲議會選舉,也可能成為影響歐洲政策的兩個因素。他表示,特朗普式的單邊主義如果在美國再次成勢,將給歐洲經濟帶去更大的不穩定性。歐洲議會選舉雖然不會推動歐洲政策產生根本性變化,但新一屆的歐盟機構及其成員,肯定也會帶來新的變化。
丁純認為,儘管中歐在意識形態、發展階段、體制道路上均有所不同,但作為多極化世界的重要兩極,中歐保持在一系列全球性問題上加強對話、協調與合作至關重要。
外交部歐洲司負責人王魯彤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20年來中歐關係發展的事實證明,中歐是夥伴不是對手,雙方共識大於分歧,合作多於競爭。中歐關係具有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於第三方。
王魯彤還表示,中方願同歐方一道,堅持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定位,不斷築牢政治基礎,持續增進戰略互信,全面加強互利合作,密切多邊協調配合,進一步提升中歐關係的穩定性、建設性、互惠性、全球性,為亞歐大陸以及全世界的繁榮穩定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鄭立穎
編輯:徐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