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曾有成為超級大國的機會,卻因為兩個問題,而使其喪失掉了

2023-11-04     八月未完

原標題:德國曾有成為超級大國的機會,卻因為兩個問題,而使其喪失掉了

眾所周知,德國自1871年統一以來,便不斷對舊有的世界秩序發起挑戰,意圖打破舊秩序,重新瓜分世界,建立一套以自己為主導的新秩序。簡而言之,就是意圖成為「超級大國」。不過,過度膨脹的野心,讓德國成為了戰爭策源地之一,從而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最終以德國戰敗告終,並且讓德國損失了1/8的領土和全部的海外殖民地,使得德國的國力遭受了削弱。

然而,德國儘管國力稍有衰落,但稱霸世界的雄心卻尚未磨滅。在20世紀20~30年代,德國一直在暗中積蓄力量,以便為將來的復仇做好準備。與此同時,「戰爭狂人」希特勒也在這個時間段粉墨登場。懷揣著稱霸之夢的德國,在野心家希特勒的率領下,依靠種種特殊措施,迅速實現了綜合國力的突飛猛進,很快便一掃一戰失敗的陰霾,做好了捲土重來的準備。

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之下,德國開始逾越《凡爾賽和約》的規定,進行領土擴張。當時的英法實施「綏靖政策」,故而德國的行動十分順利:1935年兼并薩爾河谷,1936年進軍萊茵蘭地區。隨後,德國的胃口進一步加大:1938年吞併奧地利,同年又將蘇台德地區據為己有,接著在1938~1939年之際,又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在此過程中,由於英法一直讓步,所以德國一直得手。

依靠新兼并的地區,德國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彼時,從軍事上講,德國已經建成世界一流的軍隊;從經濟上講,德國已經擁有名列前茅的經濟總量;從政治上講,德國也已擺脫《凡爾賽和約》的束縛。總的來說,此時(1939年)的德國已經離「超級大國」的位置不遠了,如若德國在這個時候見好就收的話,那麼它就能保住自身的既得利益,從而真正實現「超級大國」的美夢。

只是,德國的擴張步伐卻並沒有就此「剎車」。1939年下旬,德國對波蘭的野心越來越強烈,企圖將但澤走廊、乃至波蘭全境都納入其疆域之中,這就挑戰了英法的底線。英法為了拯救波蘭盟友,只得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之後的歷史,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二戰再次以德國戰敗告終,並且讓德國敗得更慘。二戰之後,德國徹底失去成為「超級大國」的機會,只能以「普通大國」的身份出現在國際舞台上,可謂是得不償失。

那麼,德國在吞併捷克斯洛伐克之後,已經距離自身的目標不遠了,同時期英法也仍在實施「妥協政策」,對德國的既得利益採取默認的態度。那麼,德國為什麼不在此時見好就收、採取稍微理智的措施呢?筆者認為,這主要涉及到兩個問題,可以從主觀、客觀這兩個角度加以分析。

從主觀角度講,德國被之前的成功沖昏了頭腦

當德國著手兼并薩爾、蘇台德等地時,英法一味的姑息忍讓,企圖犧牲小國的利益,來討好德國。當時的英法兩國作為世界霸主,居然對德國如此低聲下氣,自然使德國逐漸驕傲甚至自負起來。與此同時,時任德國國家首腦的希特勒又是一個貪得無厭之人,在嘗到了甜頭之後,胃口只能越來越大,而永遠也得不到滿足。所以總的來說,德國被之前的成功沖昏了頭腦,只會索取更多的地方。

從客觀角度講,德國已經被納入戰時軌道之中

德國自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便一改魏瑪共和國時代低調的政策,而進行大力進行軍備擴充,將整個國家納入了戰爭時期的發展軌道之中。希特勒的諸多措施,雖然讓德國得以度過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卻同時給德國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因為大力擴充軍備,德國的累計軍費開支一度突破了600億帝國馬克,給國家財政帶來了重大負擔。為了解決財政和負債問題,德國也只好走不斷對外擴張這條「捷徑」。

以上這兩個問題,使得德國一度陷入了矛盾之中。最終,在現實情況之下,德國還是選擇繼續擴張。德國此舉,直接導致了二戰的爆發,從而給包括自身在內的世界各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64a29454af1d1e43f18ce9e90e34f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