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Vista氫商業
(ID:Qingshangye666)
作者:加號
最近我的抖音和小紅書已經被【板面】霸占了,一刷一個不吱聲。
怎麼也飛不出,板面的世界。只不過這回火的是今麥郎家的泡麵,且精髓在於一定要泡夠長的時間,泡得越久越好吃,三十分鐘打底,上不封頂。
(圖/小紅書@vanilla)
我親眼看到某博主現身說法不信邪,要「測試一下每個時段的味道」,五分鐘嘗一嘗,十分鐘嘗一嘗,還沒到目標時間四十分鐘呢,碗先空了。
逐漸對今麥郎板面產生好奇之餘,我還是略帶不解,這年頭怎麼會有人花40分鐘來泡麵啊?
「泡夠40分鐘的泡麵,才叫正宗」
最先發現泡40分鐘這個吃法的,還是當代女大學生。
「上課前泡好,下課回宿舍吃」,都不用看時間設鬧鐘,一節早課結束,一進宿舍就能進行一場酣暢淋漓的進食。再拿本夠厚的專業課書蓋在板面頂上,保管泡出來的板面不跑一丟丟熱氣,夠標準,夠地道。
(圖/小紅書@UyL)
儘管今麥郎在包裝上的官方說法是泡5分鐘,但已在泡麵界身經百戰的網際網路親人們立刻出來打了假。連泡不泡得開都成問題,5分鐘絕對不行;15分鐘味道還沒散開,還要再等等;都等了半小時了,再等到40分鐘又何妨;時間充裕的話還是泡到一小時吧,麵皮既不會泡爛,還變得更筋道了。
也不是人人都能耐得住40分鐘的寂寞來泡一碗面。見過分期付款的,分期吃面還是頭回見。十幾分鐘後瀰漫在空氣中的香味會隨機擊垮一個大學生的心理防線,讓人情不自禁拿起筷子打開嘗一小口先過把癮。等到下一次口水蓄滿,再來補一小口。畢竟中國人骨子裡自帶的來就來了還是很有說服力的,「泡都泡了,還不如泡滿40分鐘」。
(圖/網絡)
這40分鐘也不是隨便泡的。
每一個能拿得出這個時間來泡麵的人,多少都帶點匠人精神。泡麵里自帶的干辣椒一定要捏碎,這樣味道更好;先泡麵皮十分鐘左右,然後濾掉稍稍變涼的水,再放小料包再泡。務必要注意,第一次泡的時候少放水,剛沒過麵餅最佳;第二次加水時要先放調料再放水,否則沖不開會影響最後味道;每隔十分鐘要打開一下把面攪一攪,確保每根都能掛滿湯汁。
第n+1次刷到以後,饒是我意志力再堅定,也有點受不住了。x面一天勾引我八百次,不行,我必要買來嘗嘗。這精心烹飪40分鐘的板面,到底怎麼個事兒?
習慣性打開今麥郎的淘寶、抖音旗艦店,結果板面都顯示預售狀態,還要7天才能發貨。
得,搶光了。但這也不能阻擋我的好奇心,另闢蹊徑點了個超市外賣,不僅成功薅到了小賣部的庫存,還按照攻略給自己配了個滷蛋。
(圖/氫商業攝)
拆開的瞬間,我就看到了傳說中的干辣椒以及被小紅書瘋狂稱讚的配套筷子,「能伸縮,超好用」。反觀麵皮倒是顯得有些平平無奇,沒看出什麼特別的。
實踐出真知。但我也沒架得住板面的香味,40分鐘期間掀開了無數次,差點給面扇感冒了。泡官方5分鐘嘗起來微微有點硬,15分鐘彈牙入味,半小時的時候飢腸轆轆的我決定到此為止。
楊利偉上太空也就拍了五張照片,我吃個板面拍了二十多張。
不得不承認,這泡了半小時的板面還真挺適合我這種牙口不好,又不喜歡太耙軟麵條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實在太餓了,大塊朵頤時覺得無論是面的軟硬程度還是入味水平,均稱得上是上乘。
路過的氫商業編輯嘴嘴也來嘗了一口,留下一句辣評:這不就是套著安徽板麵皮膚的阿寬麵皮嗎?
(圖/氫商業攝 )
不說還想不起來,嘴嘴一說倒還真像那麼回事兒。只不過我記得阿寬麵皮最多也就泡個十幾分鐘,怎麼搖身一變成板面就超級加倍了。
想起來朋友曾經拉著我去北京的城中村吃過一家正宗(河北人開的)安徽板面,在店裡等了十幾分鐘我們就已經開始不耐煩,頻頻問老闆還要多久。
一向對等待吃東西無耐心的我這回竟然在方便板面上栽了,心甘情願等了半個小時。
泡麵咋成了一人食界的高級食材?
這板面是非泡40分鐘不可嗎?好像也不是。
但就宛如喜馬拉雅山的猴子故事一樣,既然有人提出來了,那不去試試總覺得不夠完整。畢竟40分鐘泡一碗泡麵,實在是打破了方便麵「方便快捷」、「速戰速決」的常識。
女大學生一個人吃飯也想整點活兒,圖一個花小錢享大福,帶火了今麥郎板面,也把「花40分鐘泡麵」推上了風口浪尖。編輯部實習生給我安利板面時,認真強調「令人驚嘆地好吃」、「宿舍一人食天花板」、「室友都愛吃」。
把板面泡得很好吃,似乎也成了一門社交平台上的技能,實驗成功的過來人傳授秘訣的同時還不忘叮囑一下易錯點,「水太多了」、「綠色好吃」、「要求別太苛刻」。
老生常談餓得越久、吃得越香,餓個40分鐘,進食的快樂翻個4倍。有人表示既然泡要等這麼久,那直接上鍋煮不就好了?話音還沒落,立刻出來幾十條反駁,話里話外大家都是一個意思,「別煮,煮出來的不純」。
(圖/網友評論)
天降流量的今麥郎沒閒著。在各個平台曬出自己泡板面過程的帖子下面發福利,並繼續「吹風」什麼泡5不5分鐘的都不重要,「據說泡30分鐘口感很奇妙」。先不說好吃不好吃,「奇妙」兩個字就足以帶動銷量。
(圖/今麥郎官方評論)
有人站出來質疑,雖說是什麼板面,但歸根結底不就是個泡麵,根本沒必要泡這麼久,完全就是噱頭,為了儀式感白白讓自己挨餓不值當,但擋不住大眾逆反心理。
曾創立日清公司的安藤百福因為吃一碗拉麵排隊太久實在等的不耐煩,乾脆自己發明了能快速解饞的泡麵。現在泡麵的新吃法是:泡半小時偷看800回,沒忍住咬了一小口辣椒解解饞,吃的不是泡麵,是等待的快樂。
(圖/抖音@蔥花別急)
雖說泡麵到底怎麼泡也是完全看個人喜好。但不得不承認,方便麵的世道確實變了,泡40分鐘也只是play的一環。
在保留泡麵原本味道的前提下增加新環節也成了擺攤小販的財富密碼。比如去年冬天流行過的25元/碗泡麵攤,力求加肉。泡麵還是質樸的,但脫水的塑料牛肉換成了大塊滷肉,還原甚至超出包裝示意效果。
(圖/小紅書@是魚丸呀)
吃播們的便利店「馬克定食」也不甘示弱。所謂馬克定食,就是在桶裝泡麵的基礎上,加進去飯糰、鋪上撕開的芝士條、微波加熱後加入糖心蛋和蟹棒以及海苔碎,最後攪拌,做成一桶宛如韓式大拌飯的新版泡麵。
(圖/小紅書@阿真呀)
既然都是流量密碼了,拍一人食獨居vlog的博主們也不會放過這個絕佳的選題。精心布置的桌布,調配的暖黃色燈光,一碗豐盛的泡麵,配上治癒音樂和文案,這就是出租房裡的頂配人生。
(圖/小紅書)
愛泡麵之心一旦到了巔峰,簡單的自製就已經不能滿足了。復刻泡麵成了美食博主高端玩家的新選題。所謂自製麵餅,從麵粉形態開始用模具做成波浪型,先蒸後炸,牛肉醬是現熬的、脫水蔬菜是現烘的,再將每份調料麵餅包裝成袋,最後再煮一碗才算功德圓滿。
(圖/小紅書@臘月小九)
這一通在泡麵身上花里胡哨的操作得到了流量,也給方便麵品牌們整出焦慮了。
據統計,2018-2022年中國方便麵市場規模從1039.1億元增長至1459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約8%,預計2023年國內方便麵市場規模將達到1584.3億元。市場發展如此迅速的情況下,大家對方便麵追求也越來越高,品牌自然也不能幹瞪眼吃老本。
今麥郎專門搞出了個「綠牛」方便麵,主打健康和0油炸,明擺著和康師傅的「紅牛」叫板;康師傅三年前也搞了個「愛吃素」系列,推出首款素食方便麵來迎合市場,還有進口素食泡麵乾脆叫「隨緣」,從裡到外拿捏食素人心態;還有名為「滿漢御品」、號稱史上最貴泡麵的𤆵燒牛肉麵。
光卷食材也不夠,口味和配料也要到位。前段時間康師傅自己和自己聯名倒騰出了個冰紅茶方便麵;白象老母雞湯桶面高調宣布自己走在時代前沿,已經告別粉醬包了只用高湯包;地域特色的尕蘭郎蘭州拉麵里竟然還配上蘿蔔。
(圖/小紅書)
只是走高端化路線的新品基本成了曇花一現的流量炮灰,再高端的配置放在真空包裝里也還是「預製速食」啊。穩居超市主座的,還是那個樸實的老玩家紅燒牛肉麵。畢竟留給食客們的發揮空間大一點,口味容錯率也能低一點。
「泡40分鐘的跟風活動」算是拿捏了泡麵高級玩法的精髓:花時間琢磨和等待,泡麵才不算速食。
沒有什麼比手提愛馬仕身穿高定的女明星收工回家,曬一碗加腸加蛋的泡麵是更戳人的凡爾賽文學。網友總結「明星夫妻同台出席活動領獎,再一起回家吃碗泡麵宵夜,啥言情小說都弱爆了」。有功夫親自精心挑選配菜、再切幾片醬牛肉,等待熱水煮沸的一刻加入泡麵,才叫高端玩家。
(圖/小紅書@唐藝昕)
泡麵從速食到一人食頂配,承載的價值也在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與其說如今的泡麵是一種快速解決飢餓的速食,不如說它更像是帶著神秘治癒力的血包。
小學躲著父母吃泡麵。高中零用錢多點就買康師傅統一今麥郎在班級里用半開的水泡著吃,被同學搶到只剩湯。上大學有條件加蛋加腸。對於打工人來說40分鐘泡碗面不符合常識,周末模仿一人食博主,花10分鐘煮個泡麵加點青菜和速凍丸子,已經是種可以發朋友圈的「暖暖的幸福」和食慾補償了。
看大學生花40分鐘泡板面,剛開始想笑,後來眼淚不自覺地掉下來。
(圖/《愛情而已》)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關於泡麵的食用場景,57.3%的消費者會選擇在家作正餐食用,52.1%選擇日常熬夜期間,44.8%選擇出差期間,40.6%選擇旅遊期間,36.6%會選擇上班期間。
當疲憊和飢餓的感覺同時出現,泡麵就成了最佳伴侶。也只有在這種時刻,自帶治癒技能的泡麵才能充分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最大程度上幫助打工人回血。
(圖/小紅書@hahaha chu)
最後想說方便麵想走高端化其實真的跟食材無關。無論是加工泡麵還是簡單的來個蛋來根腸,再擺盤拍張照片,言外之意也躍然紙上:鄙人很忙,但也不會忘記生活的精緻。
就像電影《喜歡你》里金城武扮演的美食家的「龜毛」泡麵吃法一度帶火出前一丁。
燒水要精確到98度,先要大火煮3分鐘,再冰水泡1分鐘,配各種調料攪拌30下,然後倒入八分滿熱水燜3分鐘,少一分一秒都不行——這叫講究。
(圖/《喜歡你》)
讀完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