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不二研究
作者 | 藝馨 永陽
排版 | Cathy
監製 | Yoda
出品 | 不二研究
「AI四小龍」之首的商湯科技,一邊加碼AI大模型,一邊深陷AI虧損魔咒;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近日還被爆裁員。
8月28日,商湯科技(00020.HK)公布了2023年中期的業績報告。
「不二研究」據其半年報發現:上半年,其營收14.33億元,同比增長1.3%;虧損同比收窄2.0%,虧損額度依然高達31.43億元。
今年上半年,商湯麵臨財務巨額虧損、核心業務收入持續下滑、客戶集中度過高、商業化難以落地等突出問題。
在「不二研究」看來,儘管有了AI大模型與生成式AI的新故事,但商湯科技還承受著虧損與增長的雙重壓力。過高的研發投入暫時未「兌換」成同等比例的營收;與此同時,商湯科技的銷售成本也在攤薄毛利率。
財報公布當日,有媒體報道稱:商湯科技正在裁員,涉及多個業務部門;有知情人士表示,此次裁員幅度較大,其智慧城市與商業事業群(SCG)將裁員約10%-15%。財報巨虧與裁員傳聞之下,商湯股價在8月28日跌收1.50億港元,下跌1.96%。
截至8月31日港股收盤,商湯科技報收1.56港元/股,對應市值522.1億港元(約摺合人民幣485.26億元);對比4月的市值高點1114.52億港元,其市值已蒸發近600億港元。
自ChatGPT問世,無數國內科技公司爭相模仿,商湯科技在4月發布了「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體系。即便如此,在AI大模型浪潮之下,商湯科技仍頻繁遭阿里、軟銀等大股東減持。
圖源:freepik
此前9月的一篇舊文中(《商湯科技流血IPO:三年半巨虧242億,科學家的狂歡?》),我們聚焦於作為「AI四小龍」之首的商湯科技、流血闖關IPO,更像一場科學家的狂歡。
時至今日,AI迎來新一輪浪潮,AI大模型與生成式AI能夠帶來新的行業想像力。商湯一方面暫無能力逃脫「AI虧損魔咒」,一方面必須持續加碼AI大模型。
儘管有了AI大模型與生成式AI的新故事,但這真能緩解商湯虧損與增長的雙重壓力?由此,「不二研究」更新了去年9月舊文的部分數據和圖表,以下Enjoy:商湯科技的AI故事不好講了?
作為「AI四小龍」之首的商湯科技此前公布的年報顯示:2022年,商湯科技的營收為38.09億元,同比減少18.97%;經調整虧損凈額為47.36億元,同比擴大234%。
在「不二研究」看來,在AI賽道前景廣闊的另一面,商湯科技目前仍處於大幅虧損狀態,最近五年半累計虧損468.67億元,且研發投入仍在持續燒錢。
圖源:freepik
上市不到2年,從實驗室到資本市場,商湯科技已顯疲態。巨額虧損之下,市值蒸發、股價下行,股東多次減持;研發愈加內卷,頻頻被爆裁員風波;核心業務收入持續下滑,銷售成本攤薄毛利率;客戶集中度過高,商業化難以落地。
當AI跨入「大模型」時代,商湯科技曾陷「偽AI」質疑。商湯科技距離實現自我造血還有多遠?
五年巨虧468億,大股東虧本減持
2014年3月,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的湯曉鷗團隊發布GaussianFace 人臉識別算法,在 LFW 資料庫上準確率達98.52%,在全球首次突破人眼識別能力,此算法讓湯曉鷗團隊名噪一時。
憑藉此算法,湯曉鷗團隊拿到IDG資本投出的數千萬投資,湯曉鷗團隊藉此走出實驗室。2014年10月,商湯集團於香港正式成立,運營主體為次月成立的北京市商湯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圖源:商湯科技官微-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
商湯科技以人臉識別技術起家,不斷擴充研發團隊和業務範圍。
據商湯科技招股書顯示,商湯已賦能百業,是行業領先的人工智慧軟體公司,專注於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技術,自主研發並建立了深度學習平台和超算中心,業務範圍覆蓋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車四大板塊。
同時,據IDC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人工智慧軟體市場規模為1288億美元,預計2022-2027年,人工智慧軟體五年復合增長率為26.9%,2027年將達到4236億美元的總市場規模。
因此,AI賽道備受資本追捧,商湯科技更是其中翹楚,據艾媒諮詢發布的《2020中國獨角獸榜單TOP100》,商湯科技排於榜首。
據招股書顯示,商湯科技於IPO前經歷了12輪融資,主要投資人包括軟銀、春華資本、銀湖資本、IDG、上海國際集團、賽領資本和鼎暉資本等。
在業內,商湯科技與雲從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並稱「AI四小龍」。目前,「AI四小龍」均在資本市場亮相:雲從科技2022年順利登陸資本市場;曠視科技2019年從科創板過會後持續受阻;而依圖科技則終止科創板IPO。
圖源:freepik
作為「AI四小龍」中最後一家遞交招股書的公司,商湯科技於2021年12月30日以發行價3.85港元/股登陸資本市場。
商湯科技「上市即巔峰」,此後一路增長,巔峰時期總市值最高達3200億港元。
隨著商湯科技的業績持續下滑,其投資者們並沒有太多耐心。去年6月,商湯科技上市前投資者、基石投資者股權基本解禁,而在解禁後的一個交易日,其市值蒸發915億港元。
隨後半年,商湯科技還頻繁遭阿里、軟銀等大股東減持。據港交所披露的文件顯示,軟銀集團此前多次減持商湯科技,持股比例從13.04%降至12.99%,套現金額超3.26億港元;而阿里持股比例也降至3.15%,不再是持股5%以上的大股東。
然而,「不二研究」發現,雖作為「AI四小龍之首,商湯科技自創辦以來還未真正實現盈利,這個「資本寵兒」一直在「流血」。
據商湯科技招股書及財報顯示,其2018-2023年上半年營收分別為18.53億元、30.27億元、34.46億元、47.00億元、38.09億元、14.33億元;2019-2022年分別同比增長63.30%、13.86%、36.39%、-18.97%,在負增長以前,商湯科技的營收增速已經開始下降。2023年上半年其營收同比增長僅為1.3%。
營收增速下降的同時,毛利率亦不斷減少,2018-2023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分別為56.50%、56.80%、70.60%、69.70%、66.80%、45.30%。
然而,營收的增長難掩商湯科技虧損困局。據招股書及財報顯示,商湯科技2018-2023年上半年分別虧損34.33億元、49.68億元、121.58億元、171.40億元、60.45億元、31.23億元,五年半累計虧損468.67億元。
若剔除優先股等非經營表現項目,2018-2023上半年,商湯科技調整後虧損分別為2.21億元、10.37億元、8.78億元、14.18億元、47.36億元、23.93億元,五年半累計經調整後虧損106.83億元。
另外,商湯科技的經營性現金流及資產情況亦不容樂觀,據招股書及財報顯示,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分別為-7.50億元、-28.70億元、-12.29億元、-24.85億元、-30.85億元及-18.05億元。
目前,商湯科技仍處於大幅虧損狀態,尚未找到有效「造血」的商業化落地方案,盈利的曙光仍未出現。
在「不二研究」看來,儘管商湯科技是AI獨角獸中的翹楚,但它與其它AI企業一樣,均面臨盈利難的困境。若無法儘早解決「造血」問題,僅靠AI前景,「用腳投票」的資本市場是否會持續買單呢?
研發瘋狂燒錢,智慧城市難挑大樑?
在「不二研究」看來, 巨額研發投入是商湯科技虧損的主要癥結。
據商湯科技招股書及財報顯示:2018-2022年,商湯科技研發投入分別為8.49億元、19.16億元、24.54億元、36.14億元、40.14億元;研發費用占營收比例分別為45.80%、63.30%、71.11%,76.89%、105.00%。
商湯科技五年研發費用共計128.47億元,其研發費用率逐年提升。
IPO前,商湯科技組建了一支強大的研發團隊。據招股書顯示,商湯科技擁有40名教授, 5000多名員工,其中約三分之二為科學家及工程師,包括250餘名博士及博士候選人,並獲得70多項全球競賽冠軍,發表了600多篇頂級學術論文,擁有8000多項人工智慧專利及專利申請。
到今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研發費用為17.83億元,同比減少12.4%。對此商湯科技解釋稱,其下滑主要原因之一是雇員福利開支減少。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商湯科技正在裁員,涉及多部門。有知情人士表示,此次裁員幅度較大,其智慧城市與商業事業群(SCG)將裁員約10%-15%。
另據財新網稱,這是商湯科技過去12個月內第二次大規模裁員。其招股書及財報顯示:2021-2023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的僱傭員工數分別為6114、5098、5016人。其中,2022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的研發人員數量為4093人,但2022年末,其研發人員數量較上半年減少627人。
或許,大規模裁員在短期內確能減少開支;但是,僅靠裁員減支似乎並非最優解。
財報顯示,商湯科技的主要業務範圍涵蓋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車四大板塊。
其中,智慧商業和智慧城市業務近年來是商湯科技的主要收入來源,但2022年這兩大業務收入結構出現明顯變化。據招股書及財報顯示,2018-2023年上半年智慧商業占商湯科技營收比例分別為46.10%,39.80%、43.10%、41.70%、38.40%、59.60%;2018-2023年上半年智慧城市收入占其營收比例分別為28.60%、41.90%、39.70%、45.60%、28.80%、12.80%。
然而,智慧商業和智慧城市2022年收入分別同比下降25.20%和48.8%,難以支撐商湯科技快速增長的研發開支。
並且,智慧城市業務具有較大不穩定性,據商湯科技財報顯示,智慧城市業務來自於政府客戶,但政府支出會受到無法控制的變化影響,或將影響公司業務。
此外,商湯科技目前的商業化產出存在客戶過於集中的風險。據招股書及財報顯示,2018-2022年,商湯科技的最大客戶應占收入的百分比分別為8.7%、7.7%、11.9%、11.7%、15.2%,而同期末前五大客戶應占收入的百分比分別為28.4%、 26.3%、31.4%、41.1%、37.2%。
隨之而來的還有應收款項過高的風險。據招股書及財報顯示,商湯科技2018-2023年上半年貿易應收款項分別為13.32億元,26.15億元,37.48億元,50.83億元、52.17億元、48.06億元,應收款項高企的風險亦影響著商湯科技的運營能力。
在「不二研究」看來,目前,核心業務收入持續下滑、大客戶「依賴症」、應收帳款高企等問題,仍對商湯科技造成困擾;其大幅「造血」的商業化暫未實現,或許在商業化模式仍有較大上升空間。
AI大模型,新機遇or新故事?
2021年7月,在2021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商湯科技發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獨立新品牌SenseAuto商湯絕影,同時推出可以奔向「元宇宙」,實現虛實結合全新交互體驗的基礎設施SenseCore商湯AI大裝置。
自動駕駛和「元宇宙」,商湯科技似乎在商業化的路途上找到了新的風口。
早在2016年,商湯科技就推出了由SenseAuto Pilot、SenseAuto Cabin、SenseAuto Empower、SenseAuto Robox及SenseAuto Connect組成的智能汽車應用平台——絕影平台(SenseAuto)。
圖源:freepik
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商湯成為本店的戰略合作夥伴,為其提供自動駕駛相關技術,截至2022年底,商湯已與30餘家汽車公司合作,超過50家智能汽車產業的生態合作夥伴。
儘管商湯科技智能汽車業務的收入占比較低,2018-2023年上半年智能汽車收入占商湯科技營收比例分別為7.50%、4.60%、4.60%、3.90%、7.70%、5.90%,但其在此領域的投入不容忽視,亦取得一定成果。
據沙利文報告顯示,商湯科技在ADAS、人工智慧驅動的智能車艙、人工智慧基礎設施服務能力等方面與同行相比具有領先能力。
2021年7月,商湯科技正式將SenseAuto作為獨立品牌進行運營,預示著商湯科技自動駕駛領域的商業化將更進一步,但能否在競爭激烈的自動駕駛行業脫穎而出,目前尚未可知,只能靠投資者想像。
同樣在2016年,商湯推出智慧生活軟體平台SenseMARS,致力於「元宇宙」賦能。
據商湯科技招股書介紹,「元宇宙」意味著物理世界、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在數字世界的融合。
圖源:freepik
在2021年,「元宇宙」成為了新的風口,經緯中國、真格基金、五源資本等一線基金入局,位元組跳動、OPPO等大廠也紛紛布局。
若要奔向「元宇宙」,必須打造出實現虛實結合的硬體設施。
商湯科技在2021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便推出了實現虛實結合全新交互體驗的基礎設施SenseCore商湯AI大裝置。2022年8月,商湯又發布了一款名為「元蘿蔔SenseRobot」的AI下棋機器人。
在「元宇宙」領域,商湯科技似乎先行一步,儘管目前「元宇宙」還停留在概念階段,但未來的商業化想像空間無限。
在「不二研究」看來,商湯科技在IPO前夕,推出SenseAuto獨立品牌,並推出可實現「元宇宙」的AI大裝置,儘管其商業化能力暫未體現,但這兩個故事已經足夠吸引投資者。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及大語言模型成為行業熱點,商湯科技也於今年4月發布了「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體系,包括語言、視覺、多模態等多個大模型。
此外,商湯還發布了多個生成式AI產品包括自然語言處理模型「商量」(SenseChat)、文生圖模型「秒畫」平台和數字人視頻生成平台「如影」(SenseAvatar)等產品,但其發布後卻遭到不少質疑。
圖源:商湯科技官網
上半年生成式AI產品為商湯科技帶來了短期的營收增長,這離不開商湯科技對SenseCoreAI大裝置的持續升級。
據財報顯示,商湯科技上線GPU數量由今年3月底的2.7萬塊提升至約3萬塊,算力規模從5ExaFLOPS提升至6ExaFLOPS(1ExaFLOPS代表每秒浮點運算可達一百億億次)。
今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的銷售成本為7.84億元,同比增長63%。其中,硬體成本及分包服務費占比為82%,同比增長54%;AI數據中心(AIDC)運營和折舊攤銷成本也分別同比增長75%、562%。
在「不二研究」看來,對大模型和生成式AI產品持續投入可能會使其面臨硬體成本和AI數據中心(AIDC)運營成本的巨大壓力。
對於商湯科技而言,從自動駕駛及「元宇宙」再到AI大模型是商業化的新機遇,還是難以落地的新故事?只能待時間來檢驗。
如何突破虧損魔咒與增長壓力?
商湯科技,以商湯為名,足以彰顯其野心。
上市後的商湯不斷向資本市場講著故事,從自動駕駛到「元宇宙」,再到AI大模型,幾乎想抓住每一個「風口」。
目前,在「不二研究」看來,商湯仍面臨財務巨額虧損、核心業務收入持續下滑、客戶集中度過高、商業化難以落地等突出問題。
當AI迎來新一輪浪潮,AI大模型與生成式AI能夠帶來新的行業想像力。「不二研究」認為,商湯一方面暫無能力逃脫「AI虧損魔咒」,一方面必須持續加碼AI大模型。
儘管有了AI大模型與生成式AI的新故事,但商湯科技還承受著虧損與增長的雙重壓力。在「不二研究」看來,未來商湯能否借AI大模型突破虧損「魔咒」,還需時間證明。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
1.《商湯科技:從實驗室里一躍而出的全球 AI 獨角獸》,IDG Capital
2.《商湯科技「內憂外患」下衝刺港股 大力布局智能駕駛領域勝算幾何?》,中國科技新聞網
3.《AI年報|商湯科技大模型推出以來股價卻跌38% 大股東緣何頻繁減持?》,新浪證券
4.《AI大模型難「救」商湯:巨額虧損,再爆裁員》,搜狐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