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曉莉以為自家3歲的兒子歡歡上了幼兒園後,就能一改喜歡自己發獃、看書的習慣。沒想到,已經上幼兒園差不多1個月了,她每次詢問老師時,得到的答案都是「歡歡更喜歡看小朋友們玩」、「他喜歡一個人安靜地看書」等。
「寶貝,你不喜歡和小朋友們玩嗎」,她常常憂心地問兒子。但孩子每次都非常淡定回答:「我沒有不喜歡啊,只是我更喜歡自己看書或者思考呀!」雖然兒子否定了她的擔憂,不過她還是希望老師能多「逼一逼」孩子,強行讓他跟其他小朋友們一起玩遊戲。而老師聽了她的想法,卻連忙勸道:「歡歡媽,我們可別做那些強迫孩子的事情。而且他這樣也沒什麼問題啊。」
「可是不強逼他,這不是讓他不合群,變得孤僻了嗎」,曉莉十分不解。而老師向她列舉:「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像歡歡這種不樂意花費太多時間用來社交,更喜歡一個人看書、思考,你看他的畫畫、算數、認字等可是班裡第一名!」
為了讓曉莉更放心,老師還說起了歡歡在幼兒園的情況。其實他並非不和小朋友們交流,如他也會和幾個小朋友聊天、按照老師的要求與小朋友們完成遊戲等。而她聽了老師的這些話,再回想自家兒子確實表現出思維敏捷、做事專注等,她才沒有過於憂心,放棄強迫孩子的想法。
其實,很多優秀的人從小就表現出不合群。如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從小就不喜歡與小朋友們一起玩耍,而是一個人獨自思考、閱讀,使得他在未來枯燥的科學研究中,也能抵抗孤獨與寂寞!
美國華盛頓大學兒童心理學家 Allen對多名3至6歲的孩子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工作,長達20年的調查後發現,一些大眾眼中「不合群」的孩子往往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功,其中只有3%左右成為一事無成的人。繼而提出了「不合群的孩子在未來也會取得成功」的結論。
優勢一:善於自我思考
在紀錄片《零零後》里,孩子一一不是非常愛說話,平日裡更喜歡自己玩。而當幼兒園園長試圖勸說她加入小夥伴們的遊戲中時,她直接以「我一個人玩兒挺好」令園長、老師啞口無言。
畢竟,大家很難想到一個3、4歲的孩子能進行如此有深度的思考,僅對於玩耍一事,她就已經能通過自我思考,判斷自己學習、思考的意義比較大,還是與其他小夥伴們一起無憂無慮玩耍才是自己想要的。
可見,看似獨自待著,實則她一直在進行自我思考。
優勢二:更有主見
「合群」的前提是行動、思想等能與大眾一致,那麼對於心智未成熟的孩子來說,很可能為了更好融入群體,別人做什麼,他就做什麼。如果尺度把握不好,很可能變得隨波逐流,陷入心理學里的「從眾效應」,失去主見。
而對於「不合群」的孩子,他們不會為了迎合他人,而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保持自己的想法與態度,成為有主見、有個性的人。在未來進入社會後,也會成為敢於創新,甚至能推動社會進步的優秀人才。
優勢三:專注力更強
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認為:「喜歡獨處的孩子比熱愛交際的孩子的成績更好,因為他們的專注力有差距。」
而不少研究也表明,喜歡獨處的孩子擁有更獨特的思維方式,洞察力也特別敏捷。因為這些孩子做事時十分專注,不易受外界的干擾,將時間、精力都花費在研究、學習自己喜愛的事情上。
比如,喜歡獨處的孩子不僅上課能認真聽課,下課也能安靜、專注的學習,不會被其他同學的吵鬧所影響。
首先,引導孩子找到適合的溝通方式。
扎克伯格雖然是知名社交軟體Facebook的創始人,但他本人卻屬於比較內向的人,非常不善於接受採訪、全公司開會等事情。但他通過「一對一」的溝通方式與公司高層商定事情,展現出不同的領導才能。
所以,對於內向、不喜歡在集體中表現自己的孩子,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找到適合的溝通方式,讓他能找到發揮自己的能力與優勢的途徑,也能正常進行人際交往。
其次,協助孩子制定計劃與目標。
既然「不合群」的孩子有主見、專注力強,那麼家長可以協助孩子一起制定計劃與目標。因為他們一旦有了計劃與目標,不受電視、手機等外界干擾,踏實、認真完成。
如家長可以鼓勵孩子達到某一個學習目標或是掌握某一項技能,但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喜好,尊重他的想法。畢竟,對於有主見的他們來說,只有自己喜愛、願意的事情才有堅持的動力與積極性。
最後,找到孩子的興趣點,讓興趣成為特長。
知名心理學與教育學專家霍華德·加德納在其撰寫的《心靈的框架:多元智能理論》里提到,內向或不強迫自己融入大眾的人擁有更強的邏輯、內省機能,他們能將自己的興趣提升至優勢的地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特長。
所以,家長要用心觀察自家喜歡獨處的孩子有哪些興趣愛好,引導他更認真、用心鑽研,達到精通的地步。如孩子喜歡獨自畫畫,可以為他挑選喜愛、合適的繪畫教學,最終發展為一項特長。
《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作者馬蒂奧爾森•蘭妮認為:「不願意附和大眾,性格看起來內向的孩子不僅不算性格缺陷,還擁有強大的力量與潛能。」也就是說,只要家長能用心、科學培養,孩子定能成長為優秀的人。
枕邊育兒寄語:
馬蒂奧爾森•蘭妮在其撰寫的《內向者優勢》一書里提到:「內向、不合群的人擁有獨特優勢與力量的同時,也離不開正確的教導。」所以,家長既不能強逼不喜歡熱情交際的孩子強行融入小團體,尊重他的個性與想法,也要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讓他擁有的優勢最大化,成為更優秀的人!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