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風險考驗保險業應對能力

2024-07-02     央廣網

入夏以來,南澇北旱的極端天氣既影響了農業生產,又給防災救災帶來巨大考驗。極端天氣頻發的背後是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這些風險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使得任何經濟體都難以獨善其身。既然風險不能避免,那麼通過多種渠道和手段分散風險、降低損失才是大家共同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提升保險行業應對氣候風險的綜合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有研究機構統計,過去十幾年間,颱風、乾旱、洪澇等重大自然災害每年給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3600億元,占GDP的比重約為0.5%,其中洪澇災害帶來的損失超過了50%。

受災地區增多、影響面積擴大會給保險行業的資產端和負債端帶來雙重壓力。一方面,保險公司的固定資產和重大投資項目往往在颱風和洪澇災害中面臨減值或損失,需要修復和重建。另一方面,保險公司特別是財險公司在重大自然災害之後既要迅速查勘定損,又要賠付財產損失,經營壓力不容小覷。例如,前幾年的颱風「天鴿」「利奇馬」單次事故均造成超過30億元的保險損失額度。保險業內常說,財險公司的盈虧看「天」吃飯,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氣候風險帶來的巨大損失也會從直保公司傳遞到再保險公司。近3年來,國際再保險市場的保障缺口均超過了1萬億美元。再保險公司不得不大幅提高再保險費率以應對多變的風險。隨著氣候變化的持續和極端天氣增多,再保險公司一邊通過疊代風險模型和聚合以往數據提升承保能力降低賠付風險,另一邊通過發行巨災債券的方式向全球資本市場轉移風險。不過,正如硬幣都有兩面,氣候風險的累積和不確定性同樣會讓再保險公司左右為難。一方面,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會隨著氣候變化和社會財富的增長逐年上升,水漲船高的趨勢短期內很難逆轉。另一方面,巨災債券需要設定發行方與投資者都認可的觸發條件,存在著價格波動不同步所帶來的基差風險,多少有一點「對賭」的意味。

值得注意的是,保險業面對氣候變化風險的挑戰,能做的不僅是調整資產負債端結構分散風險,疊代巨災模型預估風險損失。作為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一環,保險業還可以充分運用科技手段和掌握的數據信息,在防災救災中做好風險減量服務。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多維度數據和信息研判風險等級,評估風險損失預期,為後續風險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與此同時,主動為被保險人提供防災諮詢和預警,降低風險損失發生機率,既減少了被保險人承擔的風險總量,又降低了自身的賠付風險。此外,在災害發生後,保險公司還可以與政府部門和其他救災主體形成合力,積極投入救災減損,處置次生災害,防範損失擴大。

從長遠來看,圍繞氣候變化的風險做文章,保險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都需要加大創新力度,聚合更多風險數據和模型,延長保險價值鏈條,才能有效提升風險管理能力,更好參與社會治理,發揮好保險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的功能。

於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2f11c7fd2ee25c8c07e097520feac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