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秦腔經典名劇《周仁回府》

2024-10-19     西安晚報

韓建

秦腔經典名劇《周仁回府》,對於多數戲迷來說,耳熟能詳,但很少有人知曉劇情來源和劇本的變遷。其劇情被認為源自今已佚失的明代傳奇作品《忠義烈》。收錄在《清車王府藏曲本》「亂彈」類的《忠義俠》劇本,則為後世這一題材劇目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

《忠義俠》共分四本二十三場。自嚴嵩誣陷杜顯、海瑞午門打嚴嵩始,描寫了杜府被抄,馮城東獻杜子文學,嚴年逼周仁獻嫂,周仁勸妻替嫂等情節;以海瑞凱旋,杜文學、周仁、周妻受封結束。

以皮影形式演出的碗碗腔《忠義俠》始於何時,已無從考證。這一版本共分十九回,前三回無名,自第四回起分別為《逃難》《獻主》《奸謀助賊》《拿義》《義計開罪》《悔路》《計議》《殺賊成節》《打路報信》《誤認》《招安》《拿漢》《誅奸》《哭墓》《封官》(第十四回無名)。熟悉秦腔《周仁回府》的讀者僅從各回的名稱即可大致了解其內容,篇幅所限,不再贅述。

二十世紀初,秦腔鬚生大家李雲亭先生從碗碗腔劇本中選取《悔路》《計議》兩折,以秦腔形式演出,《計議》改名為《回府》。1939年,劇作家王紹猷先生根據碗碗腔劇本改編、創作了秦腔劇本,取名《新忠義俠》。這一版本共二十二回。兵部郎官周仁押解軍餉,因浪打船翻,失餉銀五千兩,周為漁家黃雲英母女救下。江南督察趙文華將周收監。周妻李蘭英趕赴表姐呂文英家,欲借寶玉抵銀救夫。未遇,李因雨留宿,呂的小叔劉直即赴鄰居黃芩處借宿。黃芩心生邪念,前去行奸,李逃走。鄰居曹寡婦欲竊寶玉,黃誤認為李,強行求歡。呂夫劉顯越獄回家,誤認叔嫂通姦,殺人後逃離。差人追捕越獄犯劉顯,誤認李為劉妻文英,將其抓捕。黃芩侄女黃雲英前來投宿,黑暗中與劉直同榻和衣而眠,天亮後欲投河,為剿倭總兵張經所救。後,黃母將女許配劉直。周仁起解途中遇杜府家人呂老,杜文學出銀為其贖罪,並將其與前來投奔的封城東(即清亂彈本《忠義俠》之馮城東)收留府中。李被巡視江南的杜文學之父杜鸞(即清亂彈本《忠義俠》之杜顯)所救,此時送回,夫妻團聚。張經被趙文華誣陷、問斬,葬於盧溝橋畔。杜鸞為其鳴冤,被收監。杜府被抄,杜文學逃走,被封城東獻出。嚴年欲納杜妻,周仁為救杜,與妻定計,李代桃僵。李刺嚴未遂,自刎而亡。周護杜妻夜逃,到盧溝橋畔李之墳前祭奠。杜文學被劉顯所救,從軍,與劉氏兄弟等協助剿倭,凱旋受封。杜鸞獲釋。杜文學拷打周仁。後真相大白,周仁夫婦均受封。

與前人所編明顯不同的是,這一版本增加了劉氏一家、黃氏母女、張經、趙文華等人物。而李蘭英投宿情節,在碗碗腔傳統劇目《齊寡婦造反》、線戲傳統劇目《照乘珠》中均有高度相似的描寫。1929年,線戲老藝人王武漢應邀赴易俗社,為易俗社口述了很多劇目,這也許是解釋這一「高度相似」現象的線索。其次,此前的劇本均為剿匪,王紹猷先生將其改為征倭,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正如先生在前言及劇情大意中所講:「慨自倭奴肆虐,罪惡滔天,一代繁華,半殘於鳥跡,千年文化,更毀於獸蹄……然而報國有心,請纓無路,於是出其緒餘,編為史曲,名曰《盧溝橋》,以剿倭始,以除奸終……借前朝之暮鼓,作當世之晨鐘……定名為《盧溝橋》者,緣忠臣烈婦,雙冢對峙於橋旁,意在發揚武烈,表彰節義,合忠臣、孝子、賢相、名將、義友、烈婦為一爐而冶之……」

該劇問世以來,經多人刪改,曾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掀起一場討論,雙方分歧的焦點集中在對於周仁「用計激妻」情節的修改。贊成者認為舊本中周仁有給妻設套之嫌,修改後更合理;反對者認為周仁的「激將」動機是為救兄嫂,把周妻這個封建時代的婦女改得像現代女性一樣大膽主動,影響到周仁性格的完整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下舞台上演出的《周仁回府》(劇名何時改變待考)共九場,從杜文學《托妻》起,至周仁《哭墓》止。近一個世紀以來,在幾代藝術家的共同演繹下,這齣劇目已成為膾炙人口、影響深遠的秦腔劇目了。

(作者系《西安藝術》雜誌執行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1b92b82f497bd25997204ad5e51f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