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陵在陝西還是河南,用5000年文明史,來告訴你答案

2023-12-10     歷史兩張臉

原標題:黃帝陵在陝西還是河南,用5000年文明史,來告訴你答案

黃帝陵到底在陝西還是在河南,這是個很容易引發論戰的話題,甚至會引發地圖炮,不過今天這篇文章,將會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給出一個全新的答案,告訴你黃帝陵到底在哪裡。

故事要從清朝說起,清朝有個叫莊存與的人,他學問極大,又是翰林學士帝王講師,堪稱當時最具權威的學術大師,但有一次卻差點被一個叫閻若璩的人逼瘋。

閻若璩是清代的考據大師,清代因為大興文字獄,別的話不敢說,頂尖的文人,只能在考據上下功夫,把那些先人的經典逐字逐句做考據,我們現在能夠輕鬆的讀懂十三經,清代考據學家功不可沒。

這本來是不得已為之的事情,但沒想到認真起來,還真出了成績,閻若璩積數十年之功寫出一部《尚書古文疏證》,證明梅賾當年獻出來的那部《尚書》里,多出來的那二十幾篇純屬偽造。

這個結論猶如向當時的全體讀書人丟了一個原子彈,《尚書》可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簡直就是儒家的命根子呀,於是有受傷很深的學術大師奮筆疾書,質疑閻若璩的考證。

凡是顛覆性的結論,必然有紮實的證據,閻若璩見招拆招,如同趙子龍在長坂坡單槍匹馬,斬將奪旗,七進七出,殺的那各路人馬是紛紛退讓。

這件事把莊存與弄得很崩潰,《尚書》是儒家經典,這個如果是假的,儒家就可能被動搖,尤其是儒家最牛的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個字是程朱理學的根基,被尊奉為聖人的「十六字心傳」,還是名譽很好的東林黨人的道德信條。

這如果被否定掉,那可是是要出大亂子的,事情到了這裡,莊存與作為官方的學術權威,必須要表態了,他說了句很經典的話,「辨別古籍的真偽,這是小事情嘛」。

此話一出,《尚書》的地位保住了,儒家的危機化解了,大家都長長地鬆了一口氣,這件事充分說明了,千百年來,我們對於很多事,求真不是終極目的,能為我所用才是最重要的,真不真的都是小事。

既然《尚書》這麼經典的東西,裡面摻了假都能認,那麼關於黃帝陵,不管得出什麼樣的結論,那都不會太意外和難以接受了。

黃帝陵到底在哪裡這個問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先確定,有沒有黃帝,才能爭論黃帝陵在哪裡。

中國最早出現黃帝這兩個字,是在一個銘文上面,這個銘文的主人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齊威王,我們學過的課文里,鄒忌諷齊王納諫里的齊王就是這個齊威王。

銘文的意思很普通,其中有一句里提到了黃帝,注意這次中國所有史料中,第一次出現這個詞,這都已經屬於戰國的中期了。

而戰國人是出了名的喜歡扯謊,這不是說他們道德素質不行,而是嚴酷的生存環境,最是讓他們必須編造出許多故事來豐富和完善自己的各種理論。

黃帝如果真的是上古賢君,有後來記錄的那麼英明聖武,為什麼直到戰國時代才被人提起呢,孔子天天喊周公,也沒見他提過黃帝什麼事兒呀。

到了司馬遷那裡,他距離黃帝時代,已經3000多年了,他根據傳說和有限的史料,寫了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於黃帝的記載。

此後關於黃帝的故事越來越多,越傳越具體,越詳細,具體到讓你無法反駁,這就是典型的歷史層累學說,一個人一件事,越到後期,他的內容就越豐富,形象就越豐滿。

說到這裡,可不是要否定黃帝,而是上古部落肯定存在,任何先民都是披荊斬棘的生存,都有偉大的事業和傳說,我們不知道他叫什麼具體的名字,就官他叫黃帝吧。

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爭黃帝陵無非就是一個利益問題,連黃帝都不一定是真的,他哪來的陵,你要是相信司馬遷,那黃帝最後可是飛升了呀。

我們可以樹立我們的信仰,我們的文化,這些都沒問題,問題是這種黃帝陵到底在哪兒的問題就不要再爭論了,純粹是內卷化的內耗。

黃帝存不存在不知道,但黃帝精神一定是存在的,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真與假也許沒那麼重要,但是當你爭論的時候,你一定要明白你在爭論什麼,不要盲目的爭來爭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17ab9c1c21c82a8eb8a2b3b2fef1e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