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中國第二座「奧運之城」

2023-10-04     每經影視

原標題:誰是中國第二座「奧運之城」

有關中國第二座「奧運之城」的討論,再起波瀾。

9月26日,上海副市長解冬在介紹上海推進世界著名體育城市建設有關情況時透露,上海已成功申辦奧運會資格系列賽·上海比賽,並表示作為奧運會資格系列賽的承辦地,2024年5月舉行自由式小輪車、滑板、霹靂舞、攀岩四項運動的賽事項目。

在很多人看來,這有跡可循。就在今年5月,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造訪上海,上海市市長龔正在會見巴赫時提出,上海將加快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並在國際奧委會的指導下,引進更多國際頂級賽事。一席話引發外界各種猜測。

上海一心要建全球著名體育城市。這其中,擁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體育賽事的組合體系,在舉辦國際頂級的重大賽事、職業聯賽方面全球領先,是關鍵要素。就職業體育來說,上海不缺底氣,但要達到全球著名體育城市這一目標,還有極其重要的一環——打造世界一流的國際體育賽事之都。

迄今為止,上海尚無承辦國際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的經驗。特別是今年以來,隨著成都大運會、杭州亞運會先後舉行,國際大型綜合性賽事的中國「朋友圈」不斷擴圍,儼然成為中國塔尖城市的「硬性指標」。傳言已久的上海,會邁出這關鍵一步嗎?

1

「申奧」情結

早在北京奧運會結束後不久後,有關上海「申奧」的話題就開始出現,並且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捲土重來」,並掀起當地強烈關注。回顧這一歷程,不難看到當地人對於「申奧」不斷加深的憧憬之情。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260079

2011年,一則「據傳上海擬申辦2028年奧運會」的消息風靡網絡,甚至「煞有介事」地透露了「奧運預留地」所在區域。但很快,官方就在接受採訪時予以否認,他們提到,這條「謬傳」源於上海舉辦世游會期間,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的一句「上海有能力承辦奧運會」

儘管這則傳言以「假消息」收場,卻拉開了有關上海「申奧」長達十年的討論。

2014年,一邊是北京、張家口二市步入申報冬奧會的流程,一邊則是上海市「兩會」期間關於「申奧」的提案受到熱議。當時,時任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常務副會長的汪小澍建議,上海應考慮申辦2028年奧運會。「紐約、巴黎、倫敦和東京這四個國際頂尖大都市在2012年、2016年和2020年三個奧運周期中先後登場亮相」,上海「申奧」象徵意義也不言而喻。

當時,也不乏有人持保留意見,如時任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陸小聰就認為,上海「申奧」必須考慮明白,奧運能帶來什麼、又需要付出多少?在他看來,舉全市之力申辦一場並非當務之急的盛會,考量社會的價值觀判斷,對於經濟增長而言也非唯一的最佳途徑。

但上海國際化程度愈加提升,奧運會的「缺位」就顯得愈加「刺眼」。

2015年,上海社科院發布《上海「十三五」發展規劃思路研究》一書,再次提出「上海應該申辦2028年奧運會」。除援引上述汪小澍的理由外,該研究報告還提及2016年即將開園的上海迪士尼樂園,其代表了一個新的歷史機遇。

到2018年,官方也開始行動。先是上海主動反思體育城市建設短板,直陳「沒有舉辦過奧運會這種頂級、全球綜合性賽事」是上海的差距;而後,上海政府採購網發布公告《關於申辦2032夏季奧運會可行性研究服務的單一來源公示》,被媒體解讀為「有意申辦奧運會」。隨後,上海市體育局解釋此舉屬「構建賽事體系的基礎性研究」,無需「過度解讀」。

但此時,輿論中支持上海「申奧」的聲音已然占據上風。奧林匹克專家易劍東甚至據上述公告分析奧運申請流程指出,「上海市2018年年底探討申報2032年夏季奧運會的可行性,是一個合理的時間節點」,提前規劃和布局將使城市在「申奧」時更有優勢。

儘管最終缺席2032年奧運會競逐,但上海規劃中關於申辦頂級國際綜合性賽事已有所表達——2020年,《上海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建設綱要》出台,提到「充分發揮長三角三省一市各自比較優勢,共同申辦舉辦頂級國際綜合性賽事和國際單項賽事」。

2

辦賽能力

迎接大型綜合賽事項目,上海早已做好準備。

早在2011年,上海就被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認可「有能力承辦奧運會」。如今,如首都體育學院教授兼北京國際奧林匹克學院高級顧問拉茲洛·瓦伊達分析,從地區的辦賽能力和經濟規模考慮,中國至少有十座城市具備舉辦奧運會的能力。面對更多潛在「競爭對手」,上海也並不遜色。這一點突出體現在上海承辦的專業賽事上。

2019年,被業內與奧運會、世界盃足球賽並稱為世界三大賽事的F1比賽,將其里程碑式的第1000站選在上海。當時,作為承辦方的上海久事體育產業發展(集團)副總經理楊亦斌曾提到,當時倫敦、俄羅斯城市均有意爭取。上海最終脫穎而出,背後是當地濃厚的賽車觀賞文化,以及多年經驗累積下的辦賽實力。

上海國際賽車場內的賽道(資料圖)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一個例子是,F1最初進入中國時,北京、珠海等城市先後與F1結緣,但因種種原因未能真正引入中國大獎賽,有業內人士分析,更早一步向F1示好的珠海就差臨門一腳,但其賽道軟硬體均未通過國際汽聯驗收,最終不得不「拱手」讓給硬實力更為突出的上海。

除了F1之外,上海網球大師賽、上海國際馬拉松賽均已舉辦多屆,未來,2024年四大洲花樣滑冰錦標賽、2025年世界賽艇錦標賽、2026年場地自行車世界錦標賽等重大賽事還將接連落「滬」,無不顯示出國際賽事對於上海區域優勢、場館優勢、配套優勢以及接待優勢等因素的認可。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引進,上海還籌劃自主舉辦國際性賽事,進一步釋放辦賽能力。

在上海最新規劃中,一個「3+3+3」自主品牌賽事框架得以確立,其中,第一個3,即「三上」,上馬、上艇和上帆;第二個3,即足球、籃球、排球3個明日之星賽事;第三個3,即上海超級盃、上海杯象棋大師公開賽和環上海新城自行車賽。

根據國際專業體育智庫量子諮詢與英國杜倫大學商學院聯合發布的「全球體育之都報告」,在尚無頂級國際綜合性賽事加持的情況下,上海也能擠進全球第30名的位置,成為中國4個入圍60強的城市之一。

3

城市紅利

如今的上海,正站在一個承接國際大型綜合性賽事的重要節點上。

去年,《上海大都市圈規劃》發布,重塑上海城市定位,從「卓越的全球城市」走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區域」。

但據河海大學區域和城市高質量發展智庫首席專家劉奇洪分析,上海定位的四大城市功能均尚未充分實現。特別是在「全球資源配置」功能上,與紐約、倫敦、東京、新加坡等城市相比,資源交易平台的國際化程度尚不夠高,影響力有限。

內外部環境還進一步影響外界對上海的判斷。《上觀新聞》不久前發文分析,近年來面對當前逆全球化思潮,上海這個外向型樞紐還遭受嚴重的外部衝擊,全球資源要素有可能被迫「斷流」,產業鏈供應鏈有可能被迫「斷鏈」,科技交流合作有可能被迫「脫鉤」,有人甚至就此發出疑問,上海的目光是否應該轉向國內市場?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146949

答案潛藏在上海的行動中。今年以來,上海不斷向外引資,強化與國際的連結,頻頻亮出開放姿態。申辦國際大型綜合性賽事,不失為一個有利抓手。

不妨把眼光放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與2011年深圳大運會這兩場大型綜合體育賽事上,已成為這兩座城市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北京在國際上的地位和競爭力明顯提高。據調查,2008年奧運會後,北京在《2012年全球城市綜合競爭力指數排名》中上升了11位,達到第18位。

事實上,上海也不乏因大型國際展會而擴大開放的經驗。2010年舉辦的世博會,曾讓上海進一步邁開「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步伐,並構建了如今上海城市面貌的基本框架。

當然,上海仍需權衡辦賽利弊。但一個積極信息是,國際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因大手筆投入而產生的負面效應也逐漸有了破題方案。

根據今年國際奧委會公布的結算情況,北京冬奧會實現了3.5億元人民幣的盈餘,克服「蒙特婁陷阱」。此外,針對場館的「白象效應」,北京奧運會比賽場館繼續在2022年冬奧會期間使用,深圳大運中心後續也成為國家田徑隊等項目的訓練基地。

1924 年,第一個全國性體育組織「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成立,開啟了中國人自主辦體育的新時代。當下的上海,能否再續體育輝煌,實現城市再次榮耀?

文字|楊棄非 余洋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每經影視不對本內容之智慧財產權或其他權利作任何保證,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13be7061b465f4d8607b9916e238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