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蘇交惡又怎樣,毛澤東:抗美援越正是中國突破圍堵的突破口

2021-01-05   笑語千年

原標題:與美、蘇交惡又怎樣,毛澤東:抗美援越正是中國突破圍堵的突破口

韓戰爆發後,雖然中國發動了抗美援朝的軍事行動,逼迫美國簽訂了停戰協議,但是戰後美國在朝鮮半島不斷增兵,並時常派飛機深入中國邊境偵察,並派艦隊進駐台灣海峽,給新中國的國家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

當初中國確定出兵朝鮮時,其原因正如毛澤東所說的那樣:「如果讓整個朝鮮被美國人占去了 , 朝鮮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敗 , 則美國侵略者將更為猖獗 , 於整個東方都不利的。」

1954 年 7 月,法國同越南簽署《日內瓦協議》,從越南撤軍後,美國便開始插手越南事務。美國認為越南是「東南亞一個關鍵地區」,能對東南亞的局勢產生巨大影響,所以美國積極扶植南越的吳庭艷集團進行大規模的「滅共」活動,又不斷派遣「軍事顧問團」協助南越,甚至入侵中國的南沙群島。

美國人如此有恃無恐,是因為在五十年代後期,中蘇關係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在1956舉行的蘇共二十大上,赫魯雪夫作了《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全盤否定和批判了史達林的嚴重錯誤,並提出資本主義可以通過「議會道路」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觀點。這在社會主義國家陣營中引起了軒然大波,中蘇兩黨也產生了較大的分歧。

1958年蘇聯提出在中國華南地區共同建設1000千瓦的長波發信台和遠程收信中心各一座,建成後由蘇聯和中國共同使用和管理,雙方共享所有權。但是這個要求被中國拒絕了。中方的態度是,電台可以由中國建設,蘇聯也可以提供器材,但主權必須是中國的。這件事深深的刺激了赫魯雪夫,他開始認識到,蘇聯永遠不可能成為中國的」老子黨「,中國共產黨也不是東歐那些衛星國的」兒子黨「。

如果援助越南,打開美國圍堵新中國的缺口,就意味著要再次同美國兵戎相見。中國當時正同蘇聯進行激烈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路線之爭,介入越南事務,意味著中國可能兩面作戰,這可是兵家的大忌。"抗美援朝"時,有蘇聯作戰略後盾,現在中國以一敵二,咱們有這個實力嗎?有必勝的把握嗎?這個問題當時在黨內產生了很多爭議,許多同志認為,這是一場勝負難測的冒險,贊成的聲音並不多。

此時的毛澤東也正面臨著兩難困境:不突破美、蘇的圍堵,中國將無法生存發展;但要同美、蘇攤牌,中國又會面臨極大的風險。而此時黨內許多同志認為,美蘇封鎖圍堵我們,我們的當務之急是關起門來發展經濟科技,充實國力,等咱們強大了,再同兩霸攤牌。

但是一向來高瞻遠矚的毛澤東卻不這麼認。他認為美、蘇不會讓中國關起門來搞建設,在美、蘇的圍堵封鎖之下,中國一無資金、二無技術和經驗,如何搞經濟建設?這只能是一廂情願的空想。

毛澤東一生遇到過無數次危機,但這次是最複雜的一次。到底是進是退?進雖危險,但可能打出一條血路;退雖然能暫時自保,但新中國會很有可能在美、蘇的壓制和包圍下被扼殺在搖籃里,而且最終無法避免一戰。一生中經歷過無數次的政治和軍事鬥爭的毛澤東,必須作最壞的打算,作全面的準備,才能"不打則已,一打必勝",爭取長期的和平發展環境。這對毛澤東來說,可以說是一生中最大的挑戰。

經過深思熟慮後,毛澤東提出了「反帝、反修」的政策。所謂「反帝」,最主要是反對美國 ;所謂「反修」,則是反對蘇聯。當時美國發動對越南的侵略戰爭,從南面威脅中國;而蘇聯大肆反華,中國與蘇聯的關係也在惡化。所以毛澤東提出「對帝國主義要斗 ,對修正主義要斗 , 對各國反動派要斗」, 堅持以不妥協的態度反對「帝、修、反」。

中國在越戰前所處的環境非常惡劣,那是一個國際矛盾極其尖銳的年代,是世界對中國充滿敵意的時代。作為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朝思暮想的就是如何突破美蘇的圍堵,打破不利於新中國生存發展的國際舊秩序、舊格局。否則,連國家的生存和安全都沒有保障,還奢談什麼經濟建設!

但是,如何突破美蘇兩霸的包圍圈?突破點在哪?選定了之後,如何突破?都需要高超的政治和軍事智慧、非凡的膽識和魄力。

1962 年 6 月,胡志明來到中國求援,毛澤東答應向越南無償提供一批槍炮。1964 年「北部灣事件」爆發後,中國看到了美國擴大戰爭的野心,於是發表聲明:美國對越南的侵犯,就是對中國的侵犯,中國人民決定無保留地支持兄弟的越南人民同美帝國主義鬥爭到底。

1964年5月,毛澤東決定改變我國「南頂北放」的防禦戰略,做出我國西部「三線」地區進行戰略後方基地建設的歷史性決定,提出「兩個拳頭,一個屁股,農業是一個拳頭,國防是一個拳頭,要使拳頭有勁,屁股就要坐穩,屁股就是基礎工業」的方針。

周恩來通過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汗向美國總統轉達了四點毛澤東的意見:中國不會主動挑起對美國的戰爭;中國人說話是算數的,所承擔的國際義務是要履行的;中國是做了必要準備的,如果美國把戰爭強加於中國,不論它來多少人,用什麼武器包括核子武器在內,它將進得來,出不去;戰爭一打起來,就沒了邊界,中國決不會坐以待斃,美國也不可能通過轟炸政策從根本上解決越南問題。

毛澤東為什麼不怕南北兩面作戰,不怕可能爆發的核子戰爭?原來,毛澤東在戰略上運用美蘇之間的矛盾,早就制定了巧妙地以霸制霸,用蘇聯牽制美國的戰略方針。當時中國同蘇聯爭論的是真假馬列主義,所以蘇聯不但不敢聯合美國對付中國,相反蘇聯為了表示它才是正統馬列主義者,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領袖,不得不站出來對抗美國。同時,援助越南可以反過來利用美國牽制蘇聯,緩解西方對中國的壓力。

毛澤東清楚,美國干涉越南事務,其目的是遏制共產主義對東南亞的擴張,遏制共產主義波及東南亞各國。但是越南是中國的南大門,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中國為了保障東北安全,不惜抗美援朝,現在自然也會不惜任何代價,抗美援越,直到取得全面勝利為止。

韓戰中,中國直接參戰,付出的犧牲太大,所以毛澤東在越南問題上採取了間接參戰的方式,讓北越出面同美國正面作戰,中國在背後全力提供支持。當然,如果美軍敢跨越十七度線,則派遣志願軍直接參戰。

在整個越南戰爭中,中國為越南修建鐵路 577 公里,修建鐵路橋 30 多座,隧道 14 條,架設通信線路 1023公里。中國高炮部隊在越南境內擊落美機 1707架,擊傷 1608架,俘獲美軍飛行員 42 名;1971 年到 1973 年,中國向越南援助物資總額近 90 億元人民幣,給予了越南人民以極大支持。

未雨綢繆的毛澤東在作出 「抗美援越」戰略決策的同時,也抓緊動員全國人民加快進行「三線」戰略後方建設,做好應付外敵可能入侵的各項準備。在整個越南戰爭期間,中國人民空軍部隊在中國邊界就擊落了侵入我國領空的美國無人駕駛偵察機 20 架,擊落美入侵戰術戰鬥機 8架,擊傷2架,有效保衛了中國的領空、領土安全,沉重打擊了美國的囂張氣焰。

1968年,尼克森在競選總統時,向深陷越戰泥潭的美國人民許諾將儘快結束越南戰爭。尼克森說:「我已經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場戰爭是沒法打贏的。我將訪問中國,我們今後八年內將看到同中國的對話……不然的話,它將成為懸在我們頭上的劍。」

反戰情緒日益高漲的美國民眾,將選票紛紛投給了尼克森。在就職演說中,尼克森含蓄地向中國發出了改善雙邊關係的意思,表示「儘快並且儘可能體面地結束戰爭」。

但是,進來容易出去難。美國想將他的大軍安全、體面地撒出,談何容易。萬般無奈的尼克森想到了中國或許可以幫他這個忙。當然,毛澤東答應幫助美國在越南撤軍也是有條件的,第一、承認中國政治大國的地位;第二、解除對中國的封鎖圍堵;第三、撤銷美台防衛條約,把美軍撤出台灣;第四、支持中國恢復聯合國會籍; 第五、共同防蘇制蘇。這些都是毛澤東這樣的勝利者才能獲得的豐碩戰果。

這四個條件無一不是涉及到世界的格局,從此世界不再是二分天下,而是三分天下,國際政治由兩極變為三極,中國由此轉危為安,脫出美、蘇圍堵的困境。如果不是中國在越戰中起著關鍵作用,美國會答應中國的這些條件嗎?要知道,美國人一向是崇拜實力的,如果你不把它打得口服心服,他會同你商談國際格局這樣的問題嗎?越戰結束後,英、法、德、日等國政要爭相前往北京,從此毛澤東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屬於世界,這是中國從未有過的偉大外交勝利。中國在越戰後走上了國際舞台,從此發揮著舉足輕重的政治大國的作用。

"抗美援越"最閃光的是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以及他那變化莫測的游擊戰術。這是毛澤東經過數十年革命千錘百鍊出來的軍事思想,毛澤東用它趕跑了日本人,打敗了蔣介石,現在又傳授給越南人對付美國。越戰期間,不僅在中國、越南形成人民戰爭的海洋,還在世界範圍內形成席捲歐美各國、波瀾壯闊的反戰怒潮,使得美國的現代化武器毫無用武之力。美國人再一次領教了毛澤東人民戰爭的厲害,最後不得不承認失敗,下令從越南撤軍。

越南戰爭是美國為了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而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主要是為了遏制中國。在中蘇關係逐步惡化的背景下,毛澤東對國際形勢做出了明確的判斷,並在越南戰爭這個舞台上,利用蘇聯在國際共運中形象束縛和利害得失,戰略上以美抗蘇,軍事上以打促美撤兵,巧妙地利用美蘇矛盾,促進了國際政治力量的重新組合。

由此可見,毛澤東高超的政治智慧、非凡的的政治膽識和傑出的軍事藝術,利用越戰為突破口,打破美蘇的圍堵,為中國人打出了廣闊的生存空間,為千秋後世子孫留下了豐厚的遺產,為今天咱們的改革開放鋪平了道路,其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