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諳國畫意境和韻致,卻不追趕古人的蒼涼,也不追文人畫的恬淡

2021-01-28     國際藝術大觀

原標題:他深諳國畫意境和韻致,卻不追趕古人的蒼涼,也不追文人畫的恬淡

他在漫長而艱辛的藝術生涯中,深諳中國畫理的意境和韻致,卻不追趕古人的蒼涼,也不追文人畫的恬淡。他以充沛的創作激情和卓越的藝術成就,引領著陝西美術的方向和潮流,為中國美術事業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張杲,漢族,字約翰,晚年號老呆子、寂寥居士、蓑鶴台上人、杏園老人等,1942年出生於西安,原籍山東昌邑。國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陝西省美術家協會理事、駐會專業畫家、陝西省文化廳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理事。1959年拜石魯為師,1974年陪同石魯被批判參加在西安碑林舉辦的「黑畫展覽」,1979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高研班,進入李苦禪教授工作室。

張杲曾經拜國畫大師石魯為師,隨後又考入中央美院李苦禪工作室,可謂師出名門。

對於一個畫家而言,最為重要的是藝術道路。在什麼路途之中,才有可能碰到什麼樣的問題。張杲選擇的是「勞心於刻畫而自毀」的路,這意味著要在掙扎中,在危機的淹沒意識里,在一塊塊板板的夾縫中拼出一線光明;這也意味著捨棄之後而獲大得,而贏新生。

張杲在觀念上更接近西方後現代繪畫,他有很濃厚的中國給畫的筆墨功力,這使他的繪畫語言顯得非常豐富。雜揉、融合中西繪畫技術方法之所長,表現自己身體的感受,心靈的感受,形成了張杲繪畫獨特的樣式。

那些奇特的枝葉和花萼,不是應物相形的結果,也絕非坐在畫室中藉助模特而信手拈來,它們是迷狂的結果,是對沉醉在夢裡境象的固執追憶和大膽抒寫,既不同於傳統的中國畫,也非所謂的現代水墨。

張杲作品欣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gxhSHcBct9sAqDcmuU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