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 10月28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大湖深處的生態「三部曲」》的報道。
「鄱湖鳥,知多少?飛時遮盡雲和日,落時不見湖邊草。」永修吳城,大湖腹地,民歌悠然響起,又是一年候鳥到來時。
天剛微亮,在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吳城保護管理站,巡護員王小龍拿著望遠鏡,仔細數著今年白鶴的數量。從青澀小伙到兩鬢斑白,他在鄱陽湖深處巡護候鳥已有38年。
日復一日地執著堅守,王小龍見證了大湖深處這片土地上的糾結與矛盾。對種田捕魚「看天吃飯」的湖區群眾而言,候鳥一度宛如沉重的「包袱」,放著不管會破壞莊稼農田,抓捕獵殺會觸犯相關法規條例。
矛盾,是因為無論是群眾還是候鳥,都要指著湖區有限的資源生存。而破解這一矛盾,最終要落在「保護」和「發展」兩個關鍵詞上。
候鳥要保護。古稱海昏,有著2000多年建縣歷史的永修,近年來首次出現「鳥進人退」的一幕,縣裡引導吳城鎮周邊居民有序搬離湖心島嶼,全縣2700多個世代捕魚的漁民全部收起漁網上岸。小縣財政並不寬裕,卻捨得投入4000多萬元,對候鳥重點棲息的40平方公里濕地進行全面修復,並且在吳城,全面禁止一切影響候鳥的開發活動。
吳城鎮松門村56歲的金有華,自打記事起就在湖裡打魚。10年前,他曾想過上岸就業,但問題在於,上岸了也沒活可干,只能外出打工。當時的金有華只能守在船上,即便湖裡魚越來越少,有時頂風冒雨出去一趟,捕魚的錢還不夠漁船的油錢。
種田捕魚的湖區群眾要謀新出路,就必須發展產業。但產業的發展,必須服務於保護。和候鳥保護一樣,永修同樣用上了「騰空間」一招,縣裡出台《有機矽產業三年(2024-2026)倍增行動計劃》,推動首位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實施企業優化升級行動,通過「騰籠換鳥、靠大聯強、提質增效」三種模式,對規模小、能耗高、效益不佳的化工企業全面實施優化升級。
得益於產業發展,金有華上岸後有了新身份——永修縣星火工業園江西匯和化工公司的工人,一個月工資7000元,不用看天吃飯,老金說起當下的新生活眉開眼笑。
走進永修吳城記憶館,一艘金有華們當年謀生的漁船靜靜陳列,吸引南來北往的遊客駐足觀看。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詩人王勃筆下鄱陽湖畔農民千百年來的生產生活圖景,如今換了新光景。
碧水藍天、鶴鳴聲聲,新光景每年吸引遊客70多萬人,帶動吳城鎮400多戶、1500多人參與餐飲、民宿等業態。「騰籠換鳥」帶來的「生態獲得」,把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僅變成為越冬候鳥天然、優質的首選棲息地,也成為無數遊客近悅遠來的詩和遠方。
永修縣委書記秦嶺說,從「人鳥相爭」到「鳥進人退」再到「人鳥相依」,大湖深處的生態「三部曲」表明,破解困擾這片土地幾千年的難題,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