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拇指當手機支架的壹讀君 | 家寧
雙手對人類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五根手指的重要性其實大有不同。
很多人都認為小拇指在五指中的存在感並不強,畢竟小拇指力量相對較弱,也不能像食指拇指那樣完成精細的抓握動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小拇指幾乎長期處在「偷懶」的狀態。
但對於武漢人來說,事情卻完全不是這樣。
小拇指對他們真的太重要了,甚至勾起了他們的半個世界。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如果沒有一個強悍的小拇指,你是很難在武漢飽飽地「過早」。
正宗武漢人過早,是絕不會安安靜靜坐在早餐店裡細嚼慢咽的,而是一手捧著熱乾麵、湯麵或者各種碳水早點、一手操作筷子,邊走邊吃。光這樣還不夠,在武漢過早最最關鍵的部分是:用小拇指勾著一杯喝的。
圖源:微博截圖
如果你再細心觀察一下武漢街頭巷尾的人群,就會發現「用小拇指勾東西」仿佛是湖北人刻在DNA里的動作,遠不止於用於「過早」這一種場景。
有網友表示,武漢人從小接受的就是「小拇指吊宇宙訓練」。
圖源:微博截圖
武漢人「小拇指勾萬物」,挑戰了人們的認知盲區:是不是小拇指也並不是那麼沒用?
其實你對小拇指的力量,一無所知。
小拇指,為「掛鉤」而生
據考古學研究表明,人類雙手是由遠古魚類的胸鰭演化而來的。
在最開始的時候,骨頭都是連接在一起,隨著數億年漫長歲月的演化,才漸漸地進化出手的結構,變成了五指分開、手指能夠獨立運動的形態。
圖源:參考文獻[3]
手指獨立運動能力使得手能夠靈巧地操作工具、完成大量精細活動,因此是人類進化歷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但在手指逐漸可以獨立活動的進化過程中,人手並沒有進化出如同機械手一樣每個手指完全獨立的肌肉、肌腱和骨骼系統。相反,五指指間其實存在許多「生物機械」連結和約束,比如一塊肌肉往往會連接並驅動多根手指關節。
雖然每根手指都可以獨立活動,但是又沒有完全獨立。
學者Kilbreath經過研究發現:在單一手指活動任務模式下,其他手指也會跟著不自主移動、他將這種現象稱為手指相依性,或者叫做「手指尖奴役」(Force Enslaving)。
並且,研究中他發現相鄰手指共同作用力量的閾值較低,只需要輕微力量(最大肌力的5%),就可以迫使相鄰的手指發生移動。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人體運動系的 V.M. Zatsiorsky、M.L. Latash等等學者曾經共同組成的一個科研小組,對多指力量輸出實驗中的指力協同配合模式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他們也發現了手指間奴役現象,並補充證明了奴役效應具有對稱性,不僅在最大肌力量輸出時出現,在非最大肌力收縮時,力量增加與維持過程中也出現相關的效應。
奴役效應,從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手指獨立性的強弱。
不少研究學者發現,就奴役力量而言,除了拇指之外,食指和小指的奴役力量最小,手指獨立活動性最高。
究其原因,是由於肌肉結構使然。
手部肌肉按照所處位置不同,分為外在肌和內在肌。外在肌的肌腹位於前臂,通過長肌腱連接手內關節;而內在肌為骨間肌,起點和終點均在手部內,就是連接手指骨骼的韌帶。
外在肌有9塊、內在肌有20塊 | 圖源:參考文獻[3]
因為大拇指有獨立的內收肌和外展肌,沒有骨間肌,所以拇指未被相鄰的手指限制,擁有其他手指望塵莫及的獨立性和靈活性。
其餘四指中,只有食指和小指有獨立的外展肌,無骨間背側肌,有相對有更高的獨立性;而中指與無名指因為骨間肌結構互相連接,具有較強奴役現象。
靈活的拇指常常與靈活的食指強強聯合,完成精密的抓握動作。而小拇指,三節關節、獨立性又高,仿佛天生就是為了當掛鉤而存在的。
那麼問題來了,「柔弱」的小拇指真能承擔起作為掛鉤的重任嗎?
請相信小拇指的力量
在五個手指頭中,小拇指最短最細,所以總是被認為是最沒力氣的那個。
但實際上,它的力量要比想像中大多了。
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小拇指使用感體驗最多的場景是——支撐手機。
在其他手指上下翻飛、敲敲打打的時候,小拇指用它瘦弱的身軀,為你的手機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固定架,全程不偷懶地支撐著你的手機。
如果沒有這個支架,你會發現你打字的速度下降、點擊位置也不再精確、平躺玩手機時還有手機砸臉的風險……
沒有了小拇指,沒有人可以自如地玩轉手機。當然,除了支撐手機之外,小拇指的作用還大著呢。
不誇張地說,小拇指推動了人類的進化。
曾經的研究認為,在人類起源之初,大拇指的進化演變對於使用和製作石器工具意義重大,是大拇指的出現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小拇指的功能若有似無,對人類進步沒有什麼功勞。
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有研究團隊研究了石器工具製造過程中上肢肌肉的運動水準,研究結果發現小拇指存在的意義非同小可,人們要藉助小拇指才能更牢地抓緊石芯,進而製造出更重、更精密的工具。
從生理角度來說,小拇指還提供了手部一半的握力。
人們在握拳時,食指、中指和拇指配合提供捏和抓的力量,而小拇指則配合提供握力。
這是因為小拇指連接腕骨,控制小拇指的肌肉是起於腕骨的外在肌,相對更加健碩粗大,所以能夠提供手部絕大部分的力量。
如果失去小拇指,相當於失去至少一半的手部力量,人們會感覺握拳時不再那麼有力了。
圖源:參考文獻[1]
不由得引人好奇,人類最強悍的小拇指到底能有多強呢?
2014年9月,根據英國《鏡報》報道,來自印度的26歲年輕小伙Maibam Itomba Meitei,向「小拇指引體向上」的世界紀錄發起挑戰。據悉,這項紀錄的挑戰者要在30秒的時間內做儘可能多的引體向上,條件是:只能用雙手的小指,且下巴不能觸碰鐵桿。
這位印度小伙最終在30秒內完成了16次引體向上,創造了「小指引體向上」的金氏世界紀錄。
國內也有一位「最強小指擁有者」。
2013年,來自安徽的體育老師龔泰宏在《吉尼斯中國之夜》節目上向「小拇指提重物」的世界紀錄發起挑戰。根據挑戰規則,挑戰者小拇指不得做任何保護和處理,重物必須離地10厘米以上,挑戰者須保證四肢伸直且堅持5秒以上。龔泰宏在現場,成功用左手小指提起了106.1公斤的啞鈴片,打破了由他人保持的104.43公斤的吉尼斯紀錄。
圖源:Bilibili @欣欣然x
看完這兩項金氏世界紀錄,不由得令人感嘆人類對小拇指的力量一無所知。
誠然,肌肉是用進廢退,小拇指的力量也是越練越強。印度小伙MeiMei天賦異稟又專心練習了14年,龔泰宏自小習武、是中國虎爪功第17代傳人,他們的最強小指是天賦異稟加長期訓練才練就的。
但是,這兩位的高難度操作,均不建議普通人學習模仿。
咱們普通人,平時學學武漢的朋友用小拇指勾個豆漿奶茶,就已經算物盡其用了。
參考文獻:
[1]馬奎. 指力信號的檢測及其波動性分析[D].重慶大學,2010.
[2]何琳,侯文生,鄭小林,彭承琳. 多手指協同用力時力量分配模式的研究[C]//.中國生物醫學工程進展——2007中國生物醫學工程聯合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2007:751-754.
[3]劉明進. 人手抓握運動規律及其在機器人仿人手設計中的應用[D].華中科技大學,2017.
[4]孝文.新發現化石有助解開人類進化出雙手之謎[J].地理教學,2013(14):64.
[5]卡爾·齊默,靳萌.手是怎麼形成的(一):從鰭開始進化[J].中國三峽,2014(06):90-93.
[6]卡爾·齊默,靳萌.手是怎麼形成的(二):至關重要的細胞[J].中國三峽,2014(07):76-79.
[7]卡爾·齊默,靳萌.手是怎麼形成的(三):多出來的趾[J].中國三峽,2014(10):92-95.
[8]卡爾·齊默,靳萌.手是怎麼形成的(四):決定肢體進化的基因[J].中國三峽,2014(11):84-88.
[9]卡爾·齊默,靳萌.手是怎麼形成的(五):進化的變革[J].中國三峽,2014(12):90-94.
點擊圖片閱讀 | 為什麼上班不用動,也會疲憊不堪?
點擊圖片閱讀 | 很久沒有擁抱,身體會發生什麼?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