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雖然不是病,但會影響人們的工作和學習。尤其對工作繁忙的人們,學習壓力大的學生以及精力集中的駕車司機等,春困是很苦惱的一件事。要想改善這種情況,除了充足的睡眠和戶外鍛鍊以外,還可以通過穴位按摩來化解春困。
中醫教你十個穴位,按走春困
按摩作用
1.疏通經絡:按摩大多是循經取穴,刺激相應穴位,從而推動經絡氣血運行,達到疏通經絡、暢達氣血、防病強身的目的。
2.調和氣血:《素問·調經論》說:「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按摩具有調和氣血、促進氣血運行的作用,平衡機體失衡的陰陽而達到增強機體健康,預防疾病的目的。
3.調整臟腑:按摩相應的經絡腧穴,可強化內臟功能。通過手法對不同部位按摩,可調暢臟腑氣機,健運脾胃功能,加強心主血脈和肺的宣發肅降功能,促進肝的疏泄以及腎的潛藏功能。因此,對臟腑功能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按摩能加快血液循環,提高機體新陳代謝。按摩手法的機械刺激,通過將機能轉化為熱能的綜合作用,提高局部組織的溫度,促使毛細血管擴張,減低血液粘滯性,降低周圍血管阻力,減輕心臟負擔,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防治心血管疾病。按摩還可以刺激末梢神經,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及組織間代謝,協調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提高機體的新陳代謝水平,調節免疫,增強抗病能力。
按摩手法
以自我按摩為主,常用基本手法有按壓類、摩擦類、捏拿類、捶振類手法,包括按、揉、壓、摩、擦、拿、捏、拍、擊法等。
按法是將指或掌面置於體表,逐漸用力下壓;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無名指指端或指腹面按壓,稱為「指按法」,其中又以拇指按法較為常用;用掌根、魚際或全掌按壓,稱為「掌按法」;捏拿法,是用擠壓提捏肌膚的方式作用於機體的一類手法;拍法是用虛掌有節奏地拍打患部,如用掌根或拳背部擊打,稱為擊法。
常用化解春困的穴位
1.按揉百會:坐位,閉目靜息,用單手食指或中指指腹按揉頭頂百會穴2分鐘,以出現酸脹感為度。
2.按揉風池:坐位,兩手掌分置於後枕部兩側,拇指分別按於兩側風池穴上,稍用力按揉30次 ,以局部酸脹為度。
3.揉太陽:用兩手中指指端按兩側太陽穴,先順時針、後逆時針旋轉各2分鐘,然後用力向上、向後推擠太陽穴,以局部酸脹為度。具有清腦醒神的作用,可防止春困引起的頭暈、頭昏現象。
4.點壓睛明:用兩手指指端分別點壓雙睛明穴共2分鐘,養睛明目,祛除春困及引起的視疲勞。
5.按揉肩井:坐位或站立位,以一手搭在對側肩上,用中指螺紋面持續用力按揉肩井穴,同時活動肩關節,左右各2分鐘,以酸脹為宜。肩井位於肩部,是手足三陽經脈交匯處,可防止春困引起的頸肩部不適或疼痛。
6.錘擊腎俞與腰眼穴:坐位或站立位,雙手握拳,反手用拳眼錘擊腰部腎俞與腰眼穴30次。具有強腎壯腰,防治腎虛腰痛及解除春困引起的腰酸睏倦的作用。
7.按揉足三里:坐位,雙手拇指或食指置於足三里穴上,稍用力按揉,以酸脹為度。本穴為全身強壯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氣增力,具有祛除春困疲勞症的作用,又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與抗病能力。
8.揉捏太溪與崑崙穴:坐位,將左下肢屈曲置於右大腿上,右手拇指與食指相對,用力揉捏太溪與崑崙穴1分鐘。右側操作與左側相同。
9.伸展胸腰:站立位。雙手指交叉,翻掌向上撐至頭頂,然後深吸氣,同時身體隨之後仰至最大限度;呼氣時雙手分開外展,緩緩放下,反覆操作10次。
按摩的注意事項
按摩時要思想集中,心平氣和,做到身心放鬆。掌握常用穴位的取法和操作方法,以求取穴準確,手法正確。按摩力度先輕後重,輕重適度,過小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過大易產生疲勞,且易損傷皮膚。按摩次數要由少到多,力度由輕逐漸加重。按摩後有出汗現象時,應注意避風寒,以防感冒。
文/教授 王民集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醫學博士 王飛 河南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關注公眾號《家庭醫學》,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