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林家鋪子》:於藍緊急救場,經典長鏡頭卻被「一剪沒」

2022-08-25     電影聚焦

原標題:1959年的《林家鋪子》:於藍緊急救場,經典長鏡頭卻被「一剪沒」

上世紀50年代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起步階段,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由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作品。

比如根據魯迅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彩色故事片《祝福》,改編自巴金小說的電影《家》等,都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

而拍攝於1959年的《林家鋪子》,作為「迎接建國十周年」的獻禮作,同樣改編自茅盾的經典同名小說。

影片以民國時期商販林老闆一家人的曲折命運為主線,在「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層層剝削中批判現實的黑暗。

電影由第三代導演水華執導,謝添、於藍等影星主演,無論從影片本身還是演員的表演,都代表了當時內地電影的最高成就。

01、一部《白毛女》,促成夏衍和水華的首次合作

《林家鋪子》的編劇是著名劇作家夏衍,之所以要把這篇小說改編成電影,有一部分原因是出於夏衍的一點「私心」。

夏衍先生一生愛好文學,其中小說《林家鋪子》更是他的心頭之愛,每每讀來總是獲益良多。

1958年,從事編劇工作多年的夏衍萌生了把《林家鋪子》改編成電影的想法,緊接著便開始撰寫劇本。

在劇本的創作過程中,夏衍保留了原著中林老闆的性格特點和身份的複雜性,既有身為小商販的投機與精明,也有他苦於生計的無奈心酸。

不僅如此,夏衍還考慮到社會和時代背景等因素,對原著小說里的人物做了修改,其中就包括原著中的林小姐。

原著小說里的林小姐是一個喜愛東洋貨,喜歡添置新衣的年輕女孩,人物形象過於扁平,也不符合時代要求。

為了使其立體化,夏衍把林小姐在電影劇本中塑造成了一個關心國家大事,緊跟時代潮流的進步女青年。

劇本創作完成後,夏衍就開始為他的劇本尋找合適的導演。

最後他看中了北影廠的水華導演,他對水華之前導演的電影《白毛女》印象很深,這部影片也在國外多個電影節斬獲大獎,成為觀眾心中一個時代的經典。

水華看過夏衍創作的劇本之後很感興趣,並提出了自己關於這部電影的一些設想,兩人一拍即合,隨即開始了他們的首次合作。

為了真實展現茅盾先生筆下江南水鄉的特點,水華導演帶著劇組人員走訪了很多江南古鎮。

經過實地考察,劇組選取了菱湖、烏鎮、新市等江南小鎮的部分景點,但由於當時拍攝條件的限制,劇組最後只能在北京的新街口搭建出一個江南小鎮。

為了還原江南水鄉的風土人情,導演水華和劇組的美術師池寧一連奮戰了好幾個日夜,力求從每一個細節來展現江南水鄉的風情,連屋裡桌子上擺的什麼水果也要一一過問。

不僅如此,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水華導演對每個鏡頭的要求也達到了極致,經常一場戲要反覆排練好幾遍才正式拍攝,一度造成劇組一天下來只拍了幾個鏡頭。

可就是這樣精益求精的態度,讓電影每個鏡頭都很紮實而富有質感。

影片上映之後,正趕上了外國使團來訪問中國,當時他們觀摩了新中國的很多電影,唯獨《林家鋪子》讓他們看完之後起身鼓掌,連連稱讚。

02、夏衍親筆書信誠邀謝添,「林老闆」成銀幕經典

在挑選演員的過程中,編劇夏衍首先想到的便是演員謝添,想讓他來飾演男一號林老闆。

但沒想到的是,謝添卻拒絕了夏衍的盛情邀請。

在夏衍向謝添發出邀請之後,謝添首先看了電影的劇本,看完之後謝添覺得林老闆這個人物形象太過於市儈,不夠正面,對於當時的謝添來說並不符合他的接戲標準。

被拒絕的夏衍並沒有因此而灰心,而是給謝添寫了一封信。

在信中夏衍陳述了自己對林老闆這一角色的看法,還詳細分析了人物特點,指出林老闆並不是一個十足意義上的反派,也有其生活的無奈之處。

看過信的謝添被夏衍的誠意所打動,經過慎重的考慮,謝添決定挑戰一次自己,接下了林老闆這一角色。

在林老闆的角色塑造上,謝添嘗試了一種新的表演方式:減少表情動作,注重內心情緒的表達。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之前拍攝另一部電影時,一個圍觀他拍戲的工人無意中給予他的啟發。

在那部電影中,謝添飾演了一個生活窘迫的小人物,為了表現出人物生活的艱難,謝添一邊訴說著生活的困苦,一邊淚流滿面,令當時圍觀的群眾感動不已。

拍攝完成後,一個工人跑到謝添跟前握住他的手,激動地說了一句:您演得太好了,我們的眼淚都哭乾了。

看似平常的一句話,卻給了謝添表演上的啟發:人的悲傷有千萬種,不一定流眼淚才是真正的傷心,內心情緒的表達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林老闆的塑造中,謝添減少表情的大幅波動,多利用細小的動作來展示人物內心。

果然,謝添全新的表演方式把人物複雜的人物性格和心理狀態演繹得渾然一體,林老闆也成為了謝添演藝生涯中最經典的銀幕形象之一。

03、於藍緊急救場,精彩片段被「一剪沒」

在電影中除了男主角謝添精彩的表演之外,另一位飾演張寡婦的於藍也有出色的表現。

與謝添不同,於藍與張寡婦的緣分竟是「天上掉餡餅」砸中了她。

原來,在所有演員都敲定之後沒多久,卻發生了一件意外:在電影中飾演張寡婦一角的舒繡文心臟突發疾病,需要住院治療。

這樣一來,張寡婦這一角色便無人來演了,眼看著電影馬上開機,水華導演緊急聯繫了其他演員,最終於藍被借調到劇組飾演張寡婦。

於藍的到來解除了劇組的燃眉之急,但此時於藍的壓力卻很大,因為緊急借調,前期沒有一點準備時間,這讓於藍很不適應。

但是於藍還是頂住了壓力,利用拍攝間隙翻看劇本,琢磨人物,每一場戲於藍都要做到全情投入,力求完美表現出人物的精神狀態。

在拍攝林家鋪子倒閉那場戲時,於藍和水華導演商量打算用兩個長鏡頭來拍攝,水華也聽取了於藍的建議。

在這場戲的拍攝過程中,於藍每一次都全情投入淚流滿面,聲情並茂地表現出了張寡婦的悲痛之情,拍攝完畢後,導演與現場的工作人員都被於藍的精湛演技深深感動。

不過在影片剪輯的過程中,水華導演為了整體的效果,並沒有完整地使用這兩個長鏡頭,只是選取了很小一部分,這也成為這部電影的一大遺憾。

時光荏苒,包括導演和兩位男女主角在內,大多數主創人員都已經離開人世。

但經典的電影永不過時,仍然值得我們一再回味,追憶一代電影人的青春歲月。(撰文:皮皮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dec724f307c77ae25d78fcf73a59e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