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月18日,北京大學法科禮堂座無虛席。這一天,北大平民夜校舉行了盛大的開學典禮,向校內的工勤人員和社會大眾敞開學習的大門。
在開學典禮上,校長蔡元培表示,「『平民』的意思,是『人人都是平等的』。從前只有大學生可受大學的教育,旁人都不能夠,這便算不得平等。」
100多年後,在短視頻時代,「平民夜校」的理念又有了新的傳承——越來越多的院士、教授選擇在短視頻平台上課,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百所高校的「旁聽生」。
圖片來源:《2023抖音公開課學習數據報告》截圖
《2023抖音公開課學習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國內高校在抖音累計直播1萬場,觀看總時長超過7350萬分鐘,相當於1.68萬節課。共有400位教授、45位院士、4位諾獎得主在抖音平台傳遞知識。
8月29日,抖音舉辦「開學公開課」發布會,中國科學院大學科協常務副秘書長吳寶俊,中國科學院理學博士、河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教授戴樹璽,河北大學教師何楚涵,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音視頻辦公室副主任祖楓等抖音「博主」分享了自己對短視頻科普的感受。
800萬名「北大走讀生」
吳寶俊說,由於科學研究工作和科普工作的性質不同,真正長期(一年做5場以上科普活動)開展科普活動的科研人員小於總體比例的5%,甚至很多單位小於1%。即使通過各種激勵手段,所有科學圈裡這些能做科普、喜歡做科普、擅長做科普的老師都出來,比例也不會高於總體的10%。
中國科學院大學科協常務副秘書長吳寶俊
數據顯示,即便各科研機構都在有意識地增加科普活動,科普仍然供不應求,如何把知識傳向更遠的地方,如何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學習?這成為許多科普學者工作之外的使命。
短視頻的出現為此提供了新途徑。
「北大人一直在堅持去遙遠的地方做社會實踐、去支教、去鄉村振興,其實都是為了把知識傳遞到更遠的地方去,這是一種點對點教學,而現在抖音直播幫助我們實現了一種點對面的科普。」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音視頻辦公室副主任祖楓稱,北大和社會大眾通過短視頻和直播連接起來,拆掉了地域資源等「圍牆」。
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音視頻辦公室副主任祖楓
北京大學在抖音擁有超800萬名粉絲,祖楓稱其粉絲為「北大走讀生」,「100多年前北大創辦了『校役夜班』和『平民夜校』,為社會大眾提供了在大學裡學習知識文化的機會。如今,抖音公開課讓人們可以無門檻地選擇北大課程並交流互動,是『平民夜校』的新延伸,將知識輸送到了更遠、更需要的地方,實現知識普惠。」
通過短視頻平台,公開課走出校園,觸及更多網友。數據顯示,在抖音上公開課的觀眾里有17%年齡超過50歲。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於2021年發布的《知識普惠報告2.0——短視頻與知識的傳播研究報告》認為,短視頻平台降低了公眾接觸知識的門檻,有利於對專業知識的通俗解讀,降低了網民的學習障礙和學習壓力。
從量子糾纏到人類基因圖譜短視頻和直播補齊知識拼圖
中國科學院理學博士、河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教授戴樹璽,他從3年前就開始在抖音科普物理知識,講量子力學、原子彈、黑洞等「硬核」內容。目前,他已發布超300條視頻並進行過多場直播,收穫了151萬名粉絲、687萬個贊。
戴樹璽稱自己是個愛折騰的人,從最早的報紙雜誌科普到圖文問答網站科普再到如今的短視頻、直播科普,他跟隨了內容傳播的每一次革新。
中國科學院理學博士、河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教授戴樹璽
在不斷嘗試中,他發現了短視頻傳播的「風口」:有一天,他的抖音突然「爆了」,那是一條「冰壺的前面為什麼總有人在刷冰面」的科普視頻,獲得了幾百萬點贊和7000多萬播放量。
由此他意識到,原來大家的求知慾是如此強烈。「我逐漸意識到,在抖音做科普博主可能不僅僅是我的一個業餘愛好,更是我作為一個老師,除了教學和科研之外的工作和責任。」
如今,戴樹璽已經把科普變成了除了教學和科研之外剩下的三分之一工作。除了針對成年人科普還包括針對青少年科普,有孩子看了他「醫院停電怎麼辦」的視頻到處「炫耀」自己知道的知識,「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可能只是因為一本書、一條視頻,就會喜歡上科學。」
短視頻和直播幫助網友擴大了接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補齊感興趣的知識拼圖。記者了解到,數學、心理學、化學、哲學、力學,位列抖音網友最感興趣的學科前五,水產養殖則上榜第6位。過去一年,抖音網友搜索了275億個知識相關問題,平均每個用戶搜索45個知識點,從量子糾纏到人類基因圖譜,從宏觀經濟到儒家思想,從現實世界到人工智慧等。
2022年,中國科學院做了293場抖音直播,也收到很多遠程中小學老師反饋的學生作業。
他以高考志願為例稱,很多考生和家長在高考填報志願時,對專業並不了解,身處偏遠地區的學生尤甚。「盲目」報考往往會帶來連鎖反應,讓部分年輕人上了大學開始後悔。
吳寶俊認為網絡平台是科學傳播最重要且最廣泛的陣地,通過抖音可以幫考生和家長獲取更全面和專業的信息,助力來自家境貧寒的孩子不再被信息差絆倒。
吳寶俊列出了其五年的科普工作計劃,他希望未來在中國的短視頻平台上,老百姓都能夠經常看到中國科學院各個研究所科普團隊創作的科普視頻、直播和課程。「我們打算常年開展。首先,我們和教育部聯合推出了一個科學公開課,已經做到第四季了,是科學院各個研究所講報告、講科普,講得最好的老師,把課放到平台上,在暑期期間,每周二四六在播。此外,還有不定期的院士專家直播,最後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的科普直播。我們計劃是大家每周都有、每天都有,最好可以實現每個時段都有科普內容,這是未來五年的工作計劃。」
「今年我47歲,也許不是做科研的黃金年齡了,但我覺得科普的工作同樣重要,同樣充滿了未知和挑戰。」戴樹璽希望自己退休了也還在發抖音。「成為一個真正的『銀髮創作者』。哪怕一萬個關注我的人中只有一個人對科學產生了興趣,我就很開心了。」
(文中圖片來源為企業供圖)
記者|宋美璐編輯 |魏官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