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植樹節,一起來認識城市綠色拓荒者——構樹!

2022-03-12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原標題:今日植樹節,一起來認識城市綠色拓荒者——構樹!

撰文/史軍 繪圖/駱玫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2022年3月12日,

是中國第四十四個植樹節,

植樹節的設立是

為了呼籲人們保護樹木、愛護環境

那麼,你知道有一種樹木,

生命力頑強,只要沒人打擾,

就能長成參天大樹嗎?

下面,和知力君一起

了解一下這個神奇的構樹吧!

最近這幾年,有一個流行的說法叫自然缺失症,說的是在城市裡長大的孩子,很難接觸到大自然,所以養成了性格孤僻、缺乏耐心等不好的行為習慣。但如果把孩子的問題都推到大自然身上,那就太高估大自然的能力了。

實際上,大自然從來都不曾離開我們,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它們都在努力適應這個人造鋼筋混凝土森林裡的城市生活。即便是在我們住宅樓下的水泥地縫隙里,都有植物在努力生長。

有些植物,只要沒有人打擾,假以時日就會長成參天大樹。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構樹,就是這樣一種有著頑強生命力,甚至影響了中國文明發展的植物。‍‍

構樹具有頑強生命力(供圖/史軍)

長兩種葉片的桑樹家親戚

構樹是桑科構屬的成員之一,這個屬的成員非常少,全世界只有4種。但是這並不妨礙它們擁有強大的繁殖和擴散能力,就拿構樹來說,不僅在大江南北隨處可見,而且在馬來西亞、緬甸、印度、泰國、越南、日本和朝鮮等國家也有分布,到哪兒都能混個臉熟。

在城市中,構樹是特別容易識別的植物,即便是無花無果的狀態下,我們也能從葉片中識別出它們(此方法不適於在野外使用)。因為構樹葉片實在是太特別了——這不僅僅是因為它們厚實的葉片表面異常粗糙,也不僅僅是因為它們的葉片在撕裂之後會流出白色的乳汁,而在於一棵樹上有兩種形狀的葉子,一種如常見的楊柳樹的卵形葉子,還有一種葉子則變身「三叉戟」。這些特徵共同組合起來,就讓構樹成為一種識別度特別高的植物了。

圓柏的葉子一種像尖刺,一種像鱗片(圖片來源/PPBC 攝影/魏澤)

實際上,異形葉特徵在很多種植物身上都有表現,比如說我們路邊常見的圓柏就擁有兩種葉子——一種像尖刺,一種像鱗片。通常來說,那些尖刺狀的葉片都出現在植株的中下部,而鱗狀葉則相反。這對於防範食草動物的啃食具有重要意義。

胡楊兩種不同形態的葉子(圖片來源/PPBC 攝影/馮虎元)

同時,大名鼎鼎的胡楊也具有異形葉特徵,幼苗擁有寬大的心形葉子,當胡楊樹長大之後,後長出來的葉子就成了修長的柳葉模樣。在北京林業大學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胡楊兩種形態的葉子所具有的光合能力和保水能力存在明顯不同,鋸齒卵圓形葉具有相對較強的耐高光強和水分虧缺脅迫的能力。研究發現這種適應特徵可以幫助胡楊在戈壁環境中順利度過幼年期,適應惡劣多變的生態環境。

現如今,關於構樹異形葉的成因還沒有明確的答案,有一種說法是,那些淺裂或深裂的葉片可以欺騙動物,讓它們以為構樹葉片已經被啃食過,所以放棄繼續啃食。難道這是想告訴我們動物都不願意吃剩飯嗎?所以,這個理論還有待研究。

除了特殊的葉片,構樹最典型的特徵還是它們的花朵和果子,特別是那個紅彤彤的像繡球一樣的果子。

綠穗穗和紅果果,都能吃

每到盛夏時節,總會有朋友問我,構樹上面那個繡球一樣的果子能不能吃。因為這些果子看起來實在是甘美多汁的。但是要注意了,這個繡球並不是都可食用,可以吃的部位只有那些鮮紅色、像穗子一樣的部位,中心那個綠色的球球(花序軸)是不能吃的。

像繡球一樣的果子(供圖/史軍)

我們吃的構樹果肉,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植物果實,而是來自肥厚的管狀花冠。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條紅穗子的頂端都有一個芝麻粒一樣的小顆粒,那才是構樹真正的果實。實際上,我們吃的桑葚的果肉也來自於肉質膨大的花萼,菠蘿蜜的果肉也是花被片。這樣看來,用花朵來假裝果肉,也是桑科植物的一大特徵。

構樹的果實小如芝麻(圖片來源/PPBC 攝影/朱鑫鑫)

還有一個特別現象是,有些構樹不會結出能吃的果子。這是因為,這些構樹是雄性的。構樹是雌雄異株植物,雄株只負責提供產生下一代的花粉,至於產生果子,就不是它們的工作了。不過,構樹的雄株也可以為我們提供美味。

構樹雄花序(供圖/史軍)

每年春季,有很多朋友會採摘新長出來的構樹雄花序,清洗之後,將它們與麵粉混合,上籠蒸熟,然後拌入蒜油和醋汁,就變成春天的一道美味。說起來,這種飯食在中國古代還占有一席之地,因為在青黃不接的時期可以哄一哄肚皮。在生活富足的今天,這道菜就變成了體驗不一樣滋味的野菜佳肴了。

隱藏於幕後的文化承載者

構樹的能力遠不止於強大的繁殖能力,這種植物還可以幫助人類發展文化事業,因為看似粗糙的構樹樹皮是非常好的造紙原料。那麼,構樹從樹皮到紙張又經歷了哪些特殊的變化呢?

原來,看似一個整體的紙張實際上是由很多條植物纖維「堆砌」而成。紙張是以植物纖維為主要成分,輔之以填料、膠料和色料等經過加工而形成的薄膜狀物。造紙的基本原理是:把木材或廢紙中的纖維散布在水中,使纖維置於被水分子包圍的狀態下,然後在過濾-上下兩面加壓脫水-加熱乾燥的過程中除去水分。在此過程中,纖維細胞之間的水分子被去掉,而纖維分子之間形成了許多氫鍵,於是形成了紙。

所以,造紙的關鍵就在於原料中的纖維是不是足夠豐富。構樹恰恰是這種莖皮纖維特別豐富的植物。而且因為纖維素含量極高且纖維長、強度大,構樹和它的兄弟楮樹都是中國古代書寫紙張的重要原料。

古代造紙流程圖

直到今天,我們的造紙原理與2000年前的蔡倫使用的方法並沒有本質區別。但是現代紙張的使用性能已經與那時完全不同。

現如今,把墨汁滴到普通的列印紙上,墨汁也不會迅速擴散開來,而且紙張也越來越厚實,比如很難透過銅版紙看到下一頁字跡,這是因為現代的紙張不僅纖維密度更高,而且還添加了很多填料(如造紙過程中加入的碳酸鈣)。正是因為這些填料的存在,我們的紙張才顯得「潔白無瑕」,並且不是那麼透明。當然,這些填料也可能發生變化,從而影響紙張的透明度。

現代的紙張纖維密度更高

毫無疑問,紙張的發明極大推動了信息的積累和傳遞,再加上印刷術的發展,讓人類有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在文字、符號、紙張這些外部信息系統的加持之下,人類大腦的潛能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更多基於既有知識的創造性工作不斷湧現,從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傳承到工業革命使用的蒸汽機的推廣,從達爾文的進化論到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人類的進步依賴於記錄信息的文字。因此,在我們驚嘆這些發展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曾經幫助我們製作紙張的植物——構樹。

構樹就是這樣一種混身都是故事的植物,有生存,有文化,有歷史,甚至影響了人類發展。所以在我們討論自然缺失症的同時,不妨仔細打量一下我們身邊的這些綠色植物,它們能為我們提供不一樣的生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