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氣大於電影本身,為什麼《羅拉快跑》過了24年,依舊年輕?

2023-01-02     閒人電影

原標題:名氣大於電影本身,為什麼《羅拉快跑》過了24年,依舊年輕?

《羅拉快跑》是一部名氣很大的電影,渾身透露著不拘一格和特立獨行。

美學上有非常豐富的文本,很適合用來做形式分析,但在內容上卻淺嘗輒止,不夠過癮,《羅拉快跑》究竟經典在哪裡?

首先是敘事的打破傳統。

《羅拉快跑》秉承了新浪潮的屬性,對好萊塢的一切進行反擊。

好萊塢電影講究完整的故事性,閉合式的結局,以及三幕劇或五幕劇的敘事結構。

在《羅拉快跑》這裡,儘管是重複線性敘事,但不同於以往的不同視角展現同一故事,而是同一視角,同一主題,藉助標準的分段式結構來講述故事。

《羅拉快跑》的邏輯跟《大話西遊》有些類似。

愛情是主題,救命是主線,時間是符號,電話與錢袋是轉場,每一次呼喚月光寶盒都是差異極大的過程和結局。

如第一次羅拉為了在20分鐘內湊夠10萬馬克救男友曼尼,不惜向關係破裂的父親求救。

但父親的冷漠讓她無計可施,只能跟男友一起打劫超市,最終被警察圍堵,羅拉中槍而亡,任務失敗。

第二次羅拉並沒有一味地乞求在銀行當高管的父親,而是直接掏槍搶劫銀行。

搶夠10萬後直奔在電話亭等待救援的曼尼,但急救車的突然出現,撞死了曼尼,這一次的闖關再次失敗,羅拉只好重新來過。

第三次羅拉成功了,導演透過圖片蒙太奇和羅拉沒有衝破修女的隊形來暗示,羅拉每次遇到路人,他們都會有不同的結局,羅拉自己亦是如此。

而羅拉前兩次均失敗,是因為她打亂了代表秩序的修女,搶超市、搶銀行都是破壞規矩,所以第一次羅拉死了,第二次曼尼死了,一切都得推倒重來。

第三次羅拉在賭場通過正當手段贏了足以救男友的錢,而曼尼在電話亭掛掉電話後遇到了撿到他錢的流浪漢,一石二鳥,羅拉沒有犯罪,曼尼將錢物歸原主,皆大歡喜。

這種把一個故事分三次講完的方式十分大膽,因為觀眾不一定能接受如此快節奏又另類的後現代主義。

畢竟《羅拉快跑》的前輩《大話西遊》就因過於超前而票房失利,但晚三年的《羅拉快跑》顯然沒有這個困境,在全世界都比較流行。

科技與電影一直都是緊密聯繫的。

《羅拉快跑》誕生於1998年,這一年,網際網路飛速發展,個人電腦迅速普及,60年代生人擁有話語權,電影的觀眾也因此換了一代。

這一代觀眾長於影像時代,與文字時代的觀眾是截然不同的兩代人。

文字時代是讀、想,影像時代是看、想,一字之差,千差萬別,讀意味著接受新鮮事物慢,看則代表了快,也表示對新東西不排斥,願意去了解。

正是因為觀眾的更新換代,科技的推陳出新,讓《大話西遊》在2000年之後逐漸被重視,直至譽為經典。

《羅拉快跑》也是如此,是可以代表影像時代的產物,如果在文字時代上映,肯定會被當時的觀眾批評到體無完膚。

就像庫布里克的《殺手》一樣,那時的觀眾看的電影多是《羅馬假日》《魂斷藍橋》這類傳統電影。

當《殺手》的重複線性敘事出來後,很多觀眾大呼看不懂,致使票房失敗,多年後才被影史證明其地位。

由此可知,電影想要革新電影語言,不僅僅需要創作者本身除舊布新,還需要觀眾一同成長,以及技術的不斷發展。

否則電影的變革必然是緩慢,甚至停滯的,即使有《公民凱恩》這樣的天降猛男,也得在幾年後才能看到其價值。

其次是角色的獨樹一幟。

《羅拉快跑》里的羅拉和曼尼,不是什麼傳統意義上的良好青年,沒工作,混社會,對一切不屑一顧,任何規則在他們眼裡都是狗屁不通。

這種角色行為在海斯法典還未廢除的好萊塢是大逆不道的,而全世界的觀眾當時都被這種限制所桎梏著,電影就該傳達正確的價值觀,導人向善,而非離經叛道。

於是新好萊塢出現打破了常規。

《逍遙騎士》《雌雄大盜》《畢業生》等一眾影片,一夜之間改變了好萊塢。

這股風潮也刮到了歐洲,與新浪潮相融合,反傳統、反正經,追求個人化、意識流。

《羅拉快跑》所代表的就是個人自由。

羅拉可以為了救男友不管他人,不理會是否犯法,只要達成目的,其他無所謂。

與新新人類的理念不謀而合,喜歡我行我素,標新立異,以自我為中心,不同於舊時代的人們,從羅拉染一頭黃髮就可以看出。

然而《羅拉快跑》所蘊含不僅僅是自由,還有激勵作用。

片中羅拉永不放棄的精神,讓許多迷失和停留的人勇往直前,如當年的阿甘一樣,只有跑起來才能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而非停在原地,自怨自艾。

羅拉所遇到的困難是性命之憂,家庭分裂,社會不容,比大多數人的窘境都難,但她從未想過擺爛或躺平,而是不斷想辦法解決問題。

這種遇事不慌,辦法先行的行為遠勝於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永遠抱有希望,積極面對生活的主題也讓新世紀的到來變得不那麼恐慌,好電影本該如此。

最後是《羅拉快跑》中的後現代主義。

對古典主義嗤之以鼻,不遵循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的邏輯,在時間線上隨意拼接、組合,極具碎片化和跳脫性。

對新古典主義不以為然,不在電影中好為人師,教育他人,就是用闖關遊戲的方式講一個通俗易懂的有趣故事,隨性而為,不附庸風雅,讓觀眾看得懂最重要。

這讓《羅拉快跑》像一個叛逆的小孩,專門與大人對著干。

多變的鏡頭,快速的剪輯,節奏感極強的電子樂,三段式敘事,都與年輕人產生共振,也使《羅拉快跑》一直到現在都很年輕,沒有老氣出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c7e863b5e85b855b75861d1cd2a19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