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GDP增長3%,全國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 | 財經日日評

2023-01-18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2022年中國GDP增長3%,全國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 | 財經日日評

立即訂閱收聽音頻

2023年新能源汽車加速洗牌

預計比亞迪拿下40%的市場

中國2022全年GDP增長3%

1月17日消息,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21020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8%,二季度增長0.4%,三季度增長3.9%,四季度增長2.9%。從環比看,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與三季度持平。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8345億元,比上年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483164億元,增長3.8%;第三產業增加值638698億元,增長2.3%。

具體來看,工業生產持續發展,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較快增長,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6%。服務業保持恢復,現代服務業增勢較好,全年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高技術產業投資增勢較好,全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增長5.1%。(國家統計局官網)

|點評|2022年全球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在2021年高基數的基礎上,中國GDP增速保持穩中有進,是難能可貴的。具體來看,二季度國內疫情多點擴散,成為拖累全年經濟增速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全年房地產市場遇冷,居民需求偏弱,全球貿易活躍度下滑,均是致使國內GDP增速緩慢的因素。

展望2023年,全球貿易放緩的趨勢短期內難以出現好轉。國內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後,居民消費需求開始緩慢恢復,內需復甦或將成為國內經濟增長的最大推動力。如何在中國經濟這塊蛋糕不斷做大的過程中,分到屬於自己的一塊,是每個人都需要考慮的事情。

2022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額下降10%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為132895億元,比上年下降10%。其中,住宅投資100646億元,下降9.5%。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904999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2%。其中,住宅施工面積639696萬平方米,下降7.3%。房屋新開工面積120587萬平方米,下降39.4%。

從銷售端看,2022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35837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26.8%。商品房待售面積5636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0.5%。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增長18.4%。(國家統計局官網)

|點評|房企現金流緊張和居民購房信心不足,成為幾乎貫穿2022年國內房地產市場的兩大關鍵詞。2021年,針對房企的「三條紅線」政策正式開始實施後,房企過往高槓桿的運營模式無以為繼,再加上國內居民在疫情期間的購房熱情有所下滑,房地產項目去化速度放緩,房企普遍面臨現金流緊張的危機。

進入2023年,國內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迎來「開門紅」。一方面,國內地產鬆綁政策的疊加效應陸續顯現,後續政策鬆綁力度有望加大;另一方面,房企得到融資政策支持後,現金流緊張問題有所緩解,降價出售商品房的動力減弱,推動國內房價有所回升。不過,全國地產市場整體依舊冷熱不均。

2022年社零消費同比下降0.2%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2年國民經濟運行數據。數據顯示,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39733億元,比上年下降0.2%,但網上零售保持逆勢增長。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8%,降幅比上月收窄4.1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14%。

按消費類型分,2022年商品零售額為395792億元,增長0.5%;餐飲收入43941億元,下降6.3%。基本生活消費穩定增長,限額以上單位糧油食品類、飲料類商品零售額比上年分別增長8.7%、5.3%。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義增長5.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9%。(綜合澎湃新聞)

|點評|剛剛過去的2022年,關於經濟下行的悲觀論調不絕於耳。但從2022年全年的社會零售數據可以發現,全年社零增速並沒有出現大幅度的波動,所謂「消費寒冬」或許並沒有很多人料想的那麼悲觀。從收入端來看,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維持了小幅增長態勢,相比之下社零數據表現不佳,或許並不是因為老百姓沒錢消費,而是「沒意願」消費。

中國經濟的最大底氣,來自內需市場。近期,全國各地促消費政策陸續推出,對國內消費市場的復甦起到積極作用。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中國居民蟄伏許久的消費熱情或將被進一步激發,從而提振中國整體經濟數據。

全國人口61年來首次負增長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人口出現自1962年以來(即近61年來)首次人口負增長。2022年末全國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

具體來看,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3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從性別構成看,男性人口72206萬人,女性人口68969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4.69(以女性為100)。根據聯合國此前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顯示,在2020~2022年,全球出生率下降了1個百分點。(綜合統計局官網)

|點評|中國人口出現負增長,從短期因素來看,這與疫情期間居民推遲結婚、推遲生育有一定關係,不過拉長時間看,中國老齡化和少子化已經成為一種長期趨勢。近年來,國內多胎政策陸續出台,然而對此前計劃生育期間形成的慣性扭轉作用有限。並且,育兒成本的提升和生活成本的增加,也令年輕人對結婚生子的慾望有所降低。

中國人口轉為負增長後,也意味著「人口紅利」開始消失,國內部分行業已經出現勞動力缺口,在服務業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新生代人口數量減少後,為實行「現收現付」制的國內養老金支付帶來一定壓力。面對現狀,國內各大城市陸續推出各種「搶人」政策,部分缺乏競爭力的小城市持續的人口凈流出或將成為常態。

全球最富1%人口坐擁42萬億美元財富

1月16日消息,樂施會在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年會發布報告《富者生存》,稱過去兩年全球新增財富近三分之二進了最富1%群體的口袋,總額大約42萬億美元,是其餘99%人口所獲財富總和的近兩倍。數據顯示,全球億萬富翁的財富過去兩年合計「日增27億美元」,而至少17億工薪階層收入漲幅「跑輸」通貨膨脹。

樂施會執行主任加布麗埃拉·布赫稱,億萬富翁人數在增加,他們越來越富,而且大型食品和能源企業正在賺取暴利。據樂施會統計,食品和能源企業2022年利潤翻了一倍以上。樂施會在會前警告稱,全球不平等現象正在加劇,極端富有和極端貧窮在25年來首次同時增加。(每日經濟新聞)

|點評|近年來,全球貧富分化現象愈演愈烈,疫情衝擊、供應鏈擾動、大國博弈等因素導致全球通脹壓力增加,居民生活成本上升,必需品開支在總支出中的比重加大,人們對於投資、創業等具有風險的財富增值活動興趣下降。同時,中大型企業具有的規模優勢逐漸顯現,在全球缺乏跨世紀的技術突破時期,創業者很難在相對固定的全球模式中分得一杯羹。

面對現狀,全球各國針對反壟斷的審查越發嚴格,以此來維護企業間的公平競爭。也有人認為,加大對富豪的徵稅力度,用以補貼貧困人口,是解決貧富差距的「良藥」。殊不知,任何稅收的收取都應該在合理範圍之內,盲目地對富人徵稅,反而會影響人們追求財富的積極性。

湖南國資5.18億入主步步高

1月16日消息,步步高披露公告稱,步步高集團與湘潭產投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和《表決權放棄協議》,步步高集團將所持上市公司8639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10%)以協議轉讓方式轉讓給湘潭產投投資,轉讓價款合計為人民幣5.18億元,摺合每股轉讓價格為5.995元。

同時,步步高集團將放棄其剩餘所持上市公司全部2.16億股股份(占總股本的24.99%)對應的表決權。權益變動完成後,湘潭產投將成為步步高控股股東,湘潭市國資委成為實際控制人。步步高稱,本次交易意在為公司引入具備國有資產及產業背景的控股股東,充分發揮上市公司與國有企業之間的資源互補和協同效應。(每日經濟新聞)

|點評|2008年6月,步步高頂著「中國民營超市第一股」的名號在深交所上市,一度擁有超市、百貨、便利店等近700家門店,如今卻深陷資金鍊斷裂和破產傳聞。步步高的大起大落,也正是近年中國傳統商超業負重前行的一個縮影。在疫情的影響之下,步步高主營業務競爭力不再,前期激進式擴張、盲目跨界房地產等一系列問題被無限放大,導致步步高的運營舉步維艱。

早在2022年年中,步步高就開始引入國資積極自救,並關停虧損門店,推行降本增效措施,成功令業績扭虧為盈。然而,元氣大傷的步步高現有「造血」功能和集團的負債規模比起來,顯得不值一提,所以需要國資不斷為其「輸血」。不過,如果步步高不能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國資的「輸血」也不是長久之計。

「散戶概念股之王」盯上阿里巴巴

1月17日消息,人稱「散戶概念股之王」的瑞安·科恩近期將目光盯向阿里巴巴。據知情人士透露,科恩在去年下半年購入阿里巴巴數億美元的股票。雖然與阿里3000億美元市值相比,科恩所持股票並不多,但他在散戶投資者中所具備的強大號召力,才是吸引外界矚目的關鍵點。

據悉,科恩在去年8月首次與阿里董事會的交流中表示,他認為阿里股價被嚴重低估,預計公司能夠在未來五年內實現兩位數的銷售額增長和近20%的自由現金流增長,並希望能與阿里建立長期合作關係。而在與科恩進行初步溝通後,阿里於去年11月宣布,董事會批准將公司的股票回購計劃擴大150億至400億美元,並將該計劃延長至2025年3月。(綜合華爾街見聞)

|點評|瑞安·科恩對於很多投資者來說,或許有些陌生,但是如果提到2021年美股中大名鼎鼎的遊戲驛站,相信很多投資者都有所耳聞。科恩能夠在遊戲驛站中「戰勝」空頭機構,可以說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彼時空頭持倉量一度高達138%,出現了明顯的漏洞,再加上機構投資者陸續買入,最終推動遊戲驛站股價一路上揚。

部分人將科恩與阿里的回購計劃聯繫在一起,或許有些經不起推敲。國內電商巨頭阿里成立至今已有20餘年,不論是在公司運營還是資本市場都具有雄厚的經驗。相比之下,科恩的投資經驗在阿里面前顯得有些「班門弄斧」。阿里的回購計劃,是結合自身現金流情況和股價表現等一系列因素,經過公司慎重考慮做出的綜合判斷,不會因為一名投資者的建議而改變。

周二指數走勢分化創指漲0.24%

1月17日,指數全天走勢分化,滬指持續調整,創指午後一度翻綠後回升,科創50指數漲超1%。板塊方面,半導體、晶片板塊全天強勢,消費電子概念跟漲,酒店、旅遊板塊震盪走高,民爆概念股午後拉升,證券板塊沖高;醫藥醫療股集體回調,自貿區概念股走低,食品加工板塊走弱,農業股陷入調整。總體來看,個股跌多漲少,兩市超2800股飄綠。

截至收盤,滬指報3224.24點,跌0.10%,成交額為3026億元;深成指報11800.55點,漲0.13%,成交額為4045億元;創指報2545.55點,漲0.24%,成交額為1282億元。滬深兩市成交額共計7071億,較上個交易日縮量2100億。北向資金全天凈買入92.88億元,連續第10個交易日凈買入。(新浪財經)

|點評|由較為盲目的情緒帶動產生的普漲行情,在周二迅速畫上了休止符。即便北向資金流入態勢沒有發生改變,大部分缺乏買入信心的內資在情緒冷卻後又回到了觀眾席。從盤面上看,部分資金再次選擇前期低位的科技板塊進行布局,對整體市場的帶動效應較差。臨近尾盤,券商板塊異動拉升,指數有所回暖。

目前,在國內宏觀經濟數據沒有出現明顯拐點之前,場內資金對於行情展開存在較重的博弈心理,導致上漲過程中頻繁出現反覆,投資者的交易熱情在震盪過程中逐漸被消耗殆盡。在此期間,投資者更應該提高警惕,預防場內情緒到達臨界點後可能出現的大幅波動。

文中股市、期貨內容僅供參考

不構成投資建議

欄目主編 | 魏英傑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鄭媛眉

訂閱《每周來份曉報告》

把握前沿趨勢,挖掘數據里的財富密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c47cb8a905824424a056d47c7657f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