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線上做VR

2024-08-10     湖北日報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成龍

「當目光聚焦到文物上時,它應該先放大,然後開始緩慢旋轉,便於全方位展示文物的細節。」8月9日,武漢創研時代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室內,公司兼職顧問、虛擬現實工程師祁江源正頭戴VR眼鏡,校正一款線上復原文物展品的觀感。

「去年底,我們交付了一款圓明園3D線上數字展館。應客戶要求,我們正忙著在這個線上展館裡,增加一批線上復原文物展品。」摘下「眼鏡」,祁江源回歸現實,熟練地操作VR引擎軟體開始修改代碼。

成為虛擬現實工程師8年來,祁江源已愛上這種在虛擬與現實間自由穿梭的感覺。

「這個職業拼的是邏輯思維能力」

「在多數人印象里,虛擬現實工程師似乎只要會敲代碼就行。其實,這個職業拼的是邏輯思維能力。」祁江源說,製作一款VR產品,往往要寫幾萬行代碼,能否巧妙地將這些代碼按照合理的邏輯「組裝」起來,才最終決定一款VR產品的優劣。「就像寫文章,會寫字只是基礎,文章寫得好不好,則要看行文的邏輯和遣詞造句。」

祁江源指著電腦螢幕上的代碼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人們在「逛」圓明園3D線上數字展館,觀賞復原文物展品時,最注重的是交互的即時性,也就是當「觀展者」的目光聚焦到一件文物上時,需要這件文物迅速、流暢地進入展示狀態。因此,在寫代碼時,就要把交互動作的執行效率放在首位。他說:「如果遇到需要讓VR產品節約運行內存時,就要換一種代碼邏輯了。」

祁江源記得,去年在參加第二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虛擬現實工程技術項目的比賽中,他和搭檔李然被要求在6個小時內搭建出符合互動要求的VR場景。儘管時間緊張,他們還是把最開始的一個小時,全部用在思考代碼的邏輯架構上。

作為祁江源的搭檔,同為虛擬現實工程師的李然,主要負責為VR產品進行3D建模,這是該職業的另一個技能方向。

「祁江源的任務是通過運行代碼,讓虛擬場景能與使用者隔空互動。我的職責,就是讓虛擬場景看起來足夠逼真。」李然說,為最大限度還原線上復原文物展品的真實質感,他在開始進行3D建模前,專門花大半個月收集文物的圖片、史料等信息。

專業學生還未畢業就被企業預訂

「我經手的項目,從最初的展覽館虛擬展廳、線上數字景區,如今已經擴展到學校虛擬實驗室、數字孿生工廠等多種類型。」對於行業發展的廣闊前景,祁江源的感受越來越明顯。

祁江源說:「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疊代更新,這一技術必將被應用到更多領域,那將是一片廣闊的藍海。」

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體育總局印發的《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年)》提出,到2026年,我國虛擬現實產業總體規模(含相關硬體、軟體、應用等)超過3500億元。

廣闊的發展前景,讓不少企業求賢若渴,主動拋出橄欖枝。

「與傳統職業單一化的能力要求不同,虛擬現實工程師更強調從業者的一專多能。」李然說,一名成熟的虛擬現實工程師,不僅要掌握3D模型建模、VR引擎應用等基礎專業知識,還需具備美術素養和豐富的實戰經驗,甚至還要具有一定的策劃能力和豐富的想像力,培養周期至少需要5至6年。

去年6月,省人社廳發布《關於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數位技術工程師培育項目的通知》,決定從2023年起至2030年,圍繞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數字化管理、智能製造、工業網際網路、虛擬現實、區塊鏈、集成電路等數位技術領域,力爭每年培養數位技術技能人員2000人左右,不斷壯大數位技術工程師隊伍。

在長江職業學院,多家企業聚焦聯合培養虛擬現實工程師,主動謀求校企合作,不少學生還沒畢業就被企業預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b8f109aab55c1b3c2cf348e31ccb8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