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大爆發!上半年進出口規模首超21萬億元,京津冀、大灣區等多地創新高|解碼半年經濟成績單

2024-07-19   華夏時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張智 北京報道

6月29日,在美洲杯比賽直播中,義烏丹娜絲進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長溫從見眼尖地在觀眾席上看到穿著自己品牌服裝的球迷身影。

從去年年底開始,溫從見就開始為歐洲杯、美洲杯忙碌,今年上半年,超過10萬件的球衣源源不斷從義烏生產出來,隨後裝船、發出,駛向遙遠的大洋彼岸。不僅是溫從見,上半年,義烏出口爆髮式增長,7月16日,義烏海關發布消息稱,今年開行的中歐班列(義烏)已突破1000列,班列開行數量創歷史同期新高。

受此利好,浙江今年上半年進出口總值2.56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8%,外貿規模再創新高;其中,出口總值1.90萬億元,增長8.6%,進口總值6625.9億元,增長5.5%。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包括京津冀、大灣區在內,多地進出口均創下新高。對此,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表示,這得益於中國產業競爭力和產品競爭力的提升。

「展望下半年,儘管全球經濟發展的活力以及市場的需求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但中國外貿的增長潛力依然值得期待。政策方面,中國持續推出出口退稅、跨境電商發展鼓勵,普惠金融支持等措施,以及自貿試驗區和自貿港在促進外貿便利化方面都發揮重要作用。同時,RCEP等自貿協定為中國外貿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市場規則支持,預計其對中國外貿的正面影響將進一步顯現。」張建平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多地進出口創新高

對外貿企業來說,2024年是個「出口大年」,歐洲杯、奧運會、美國大選……層出不窮的大型活動帶來了豐厚的訂單。

7月17日,海關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外貿總值達4.2萬億元,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長14.1%,占同期全國進出口總值的19.8%。其中,深圳進出口值占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外貿總值的52.5%。

從廣東全省來看,廣東外貿進出口4.37萬億元,規模再創歷史同期新高,較去年同期增長13.8%,高出全國平均水平7.7個百分點,占全國比重20.6%。具體來看,廣東省上半年的出口總額為2.85萬億元,同比增長12.1%;進口總額為1.52萬億元,同比增長17.1%。

同一天,北京海關消息,今年上半年京津冀地區進出口2.54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較去年同期增長4.6%。京津冀地區進出口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12%。其中,出口6738.7億元,增長6.4%;進口1.87萬億元,增長3.9%。北京地區進出口1.83萬億元,占京津冀地區外貿總值的72%,上拉京津冀地區外貿增速2.6個百分點,拉動作用最強。

不僅是一南一北兩個經濟圈,今年上半年,福建省外貿進出口9939.3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4.6%。其中,出口6100.9億元,增長9.4%;進口3838.4億元,進出口及出口規模均創歷史同期新高。

在西部地區,2024年上半年,新疆外貿進出口總值2206.3億元,同比增長48.4%,高於全國增速42.3個百分點。

從全國情況來看,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1.1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1%。其中,出口12.13萬億元,增長6.9%;進口9.04萬億元,增長5.2%;貿易順差3.09萬億元,擴大12%。

按美元計價,上半年,我國進出口總值2.98萬億美元,增長2.9%。其中,出口1.71萬億美元,增長3.6%;進口1.27萬億美元,增長2%;貿易順差4350億美元,擴大8.6%。

一個亮點是,上半年,我國進出口規模歷史同期首次超過21萬億元;進出口增速逐季加快,二季度增長7.4%,較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分別高2.5個、5.7個百分點,外貿向好勢頭得到進一步鞏固。

「上半年貨物進出口同比增長6.1%、並創出同期歷史新高,二季度增長7.4%,這反映出,中國的產業競爭力和產品競爭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張建平表示。

多重利好持續發力

從細節看,當前,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各地進出口的主力軍。

從京津冀來看,京津冀地區外貿轉型升級加速。今年上半年,京津冀地區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航空航天、汽車產業相關產品出口分別增長18.3%、16%、17.3%、54.6%,合計占京津冀地區同期出口總值的18.6%,較去年同期提高4.1個百分點;合計帶動京津冀地區出口整體增速5.3個百分點,成為推動出口增長的「主力軍」。一個亮點是,今年以來,京津冀地區月度進出口屢創歷史新高。除2月份受春節因素影響外,其他各月京津冀地區進出口保持同比增長,規模均創歷史同期新高。

從福建來看,機電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保持兩位數增速。今年上半年,福建省對東協出口機電產品550.7億元,同比增長27%;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489.8億元,同比增長31.6%。二者合計拉動福建省對東協進出口同比增長11.6個百分點。

而自貿區也在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據了解,在喀什自貿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四區疊加,為企業帶來多重利好,據了解,自自貿區掛牌以來新增企業671家,目前自貿區企業總數已經達2763家。目前,海關南疆五口岸的集中審核中心已經落地,開啟口岸和「屬地直通」模式。

當前,我國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真正實現「非禁即入」。我國先後出台了4版負面清單,清單不斷做「減法」,從最初的190條,到目前全國版的31條、自貿試驗區版的27條……外資准入負面清單上的「減法」見證著中國開放的力度,也為外資企業共享中國發展機遇創造了條件。

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所長申兵看來,負面清單的調整是我國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縮影。當前,我國實施非禁即入、依法准入、精簡必要的原則,以點帶面,持續優化對外貿易新業態、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