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敢於「背叛」父母的孩子,往往越容易獲得幸福,未來大有成就
周末在家看了一部職場綜藝《躍上高階職場》,裡面有個片段令我忍不住潸然淚下:
候選人小龍談到父母時崩潰落淚,他家境普通,父母為了供自己出國留學,付出了很多。這種犧牲式的親情,即使父母沒有給他壓力,依舊令他感到焦慮。
總是擔心自己的表現令父母丟臉,害怕他們的付出得不到回報。
他的這段經歷,讓躍升見證團紛紛共情,見證人之一的徐志勝就表示:自己特別理解小龍的感受,因為他也有過一段時間不太敢快樂,總覺得父母在家省吃儉用,自己只要太開心就對不起父母。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對此,陳銘老師用了一句話總結「我們用內疚維繫親情」,直戳心窩。
其實,回顧我們的童年生活,似乎也是在這種「犧牲感」的教育方式和「高期待」的養育模式中成長起來的。
「爸媽都是為了你……」
「犧牲式」教育,容易讓孩子產生虧欠感
「爸媽都是為了你……」這句話似乎已經成了父母的口頭禪,令子女們感覺喘不上氣來,感覺自己背負了父母所有的期待,只要我不夠完美、不夠優秀,就有愧於父母的犧牲。
然而這種「犧牲式」的教育方式,往往容易導致孩子出現強烈的虧欠感,即使父母嘴上從不給子女壓力,也會導致子女在內疚中成長,「不敢太快樂」始終縈繞在孩子們的心頭,以至於他們的人生選項總是圍繞著父母展開,無法真正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生。
另外,除了這種「犧牲式」的教育以外,中國父母還容易對孩子賦予過高的期待。
「高期待」養育,是在讓孩子負重前行
心理學上有個「羅森塔爾效應」,它指的是:「如果你對一些人賦予強烈的期待,這份期待就會奏效。「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代表著權威的力量,你們在他們身上賦予的期待,往往會強有力地影響著他的成長。
如果這份期待是「適之有度」的,倒還能刺激孩子往正向的發展方向走。
可最怕父母們對孩子賦予過高的期待,又試圖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塑造孩子,讓孩子活出你們想要他活成的樣子,這種養育模式往往就會給子女造成壓力。
正如伍綺詩說:「父母越是關心你,對你的期望就越高,他們的關心就像雪一樣不斷落在你身上,最終把你壓垮。」
大部分父母把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甚少考慮他們的想法和感受,結果導致對方缺少自由,日子越過越壓抑,未來的人生多半在負重前行。
而且以上兩種教育模式還有一點恐怖之處在於:
他們會影響孩子以後的家庭觀、婚姻觀、育兒觀。
子女一邊想要逃離父母的影響,一邊又不自覺成為父母,正是如此,導致他們有些恐婚、恐生,就怕以後也變成父母那樣,讓孩子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做個敢於「背叛」父母的孩子
小說《無聲告白》中提到過一句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為了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有些期待,其實是用來打破的。
之前與一位育兒大佬談話,她談到親子關係時說道:」要做個敢於背叛父母的孩子,你的人生才會幸福。「
這句話其實初聽有些刺耳,畢竟在我們的親子觀里,父母有養育之恩,我們作為子女必然要孝順聽話,「背叛」一詞似乎言之過重。
然而反覆咀嚼這句話,方知其中滋味。
這裡所指的「背叛」,就是要「背叛」父母的期待,打破他們的枷鎖,開始自我探索。
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青少年(12~20歲)需要建立自我同一性,這是他們的主要任務,標誌著兒童期的結束和成年期的開始。
所謂的「自我同一性」,其實指的就是需要正確認識「自我」,知道自己是誰,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
只有孩子們完成了「自我同一性」,他們的人生目標才更加堅定,會在眾多期待中尋找自己的聲音,這樣的人往往自驅力更強,能迸發出強大的潛能和創造力,以後能夠成長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獨立領袖,未來更容易取得成就。
而那些只活在父母期待中的孩子,更像是「提線木偶」,他們內心缺乏堅定的信念,所以容易迷茫、丟失自我,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就容易喪失信心,每天如履薄冰,生怕失去父母的愛與信任。
即使成年以後,他們可能也很難真正獨立,很難為自己的人生、為伴侶、為孩子負起應當負的責任。
所謂父母與孩子,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別離
伴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和孩子不得不面臨」分離「。
一位英國心理學女博士曾說: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但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一個情感成熟、思想獨立的人,他們既能與別人建立親密的情感聯結,但又要有獨立的人格,不被別人的意見、需求和評價左右。
作為父母:我們無法左右孩子的人生,要學會放下執念和過多的期待,放下控制和批判,把人生選擇的權利還給孩子,教會他們獨立思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這才是父母真正該做的。
作為孩子:我們要明白父母的建議,你可以選擇性聽從,但不可盲從,你該有你自己的價值判斷,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並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