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603天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44個詞條,歡迎查詢使用
1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一段見聞。
某天,她在麥當勞里用餐,迎面走來了一對母子。
兒子看起來三十歲左右,在點餐。
不一會兒,在一旁的媽媽問兒子:「你還沒點好嗎?」
兒子回答說馬上,他再點個冰淇淋就好了。
聽到兒子的話,媽媽很不屑:「冰淇淋?還不如吃桃子。」
邊說邊從自己的袋子裡挑出一個桃子,對兒子說:「吃個桃子吧。」
兒子拒絕了,媽媽反問:「那你要吃啥,桃子好吃。」
兒子再次拒絕,明確表達「我不吃」。
媽媽似乎沒聽進去,自顧自地說:「桃子乾淨得很,好吃。」
兒子有些不耐煩了,他回應道:「我就不喜歡吃桃子。」
媽媽見狀,直接把桃子塞進兒子的手裡,說:「這桃子洗過了,吃吧。」
這位母親貌似聽不懂人話一般,非得讓兒子吃這一個桃子。
三十來歲的兒子,居然還不能自由選擇要吃什麼,明確表明的態度也被媽媽視若無睹、充耳不聞,代入一下,真的很無奈。
親眼目睹了整個過程的網友,直呼「太窒息了,中國式家長真的很會讓人發瘋」。
是啊,這位母親所展現出來的,就是典型的家長對孩子的控制欲。
他們不會在乎孩子想要、想做什麼,他們只需要孩子聽話,做他們覺得正確、希望孩子做的事。
2
曾經一度爆火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里,也刻畫了一個控制欲強烈的家長形象。
電視劇里有兩場母親周春紅讓兒子朱朝陽喝牛奶的場景,非常典型。
在第一場裡,周春紅拿了牛奶遞給兒子,坐在兒子床尾,關心地說,「喝吧,喝完了早點睡覺,我好洗杯子。」
朱朝陽想推脫,說太燙了,待會兒再喝。
她立刻拿起杯子嘗了一口,否定掉朝陽的感受:「有那麼燙嗎?」
在媽媽的注視下,朝陽像受刑一樣喝下牛奶,接著又推說,「我自己會洗杯子」。
他雖然被迫按照媽媽的規矩去做,但開始有了一些細微的抵抗。
周春紅立刻被刺激到了。事情不能按照她的意願執行,她的情緒開始變得偏執。
「自己照顧自己是吧?你怪媽媽沒有照顧好你是嗎?」
這時候,朝陽是一種非常驚恐的表情。
在另一個場景里,朝陽一開始就和媽媽說,自己已經喝不下牛奶了。
周春紅對此的反應是,「喝不下倒了」。
這是一種厭棄式的否定。
朱朝陽又一次屈服了,又一次滿足了媽媽,變成了「乖小孩」。
但在心理上,他早已想著要擺脫媽媽的控制。
3
不管是逼著吃桃子的媽媽,還是逼著喝牛奶的媽媽,她們的初衷是希望孩子生活得健康。
她們的出發點都是因為愛,但都適得其反了。
這樣的家長,幾乎都在強調:「我是為你好」,「你聽我的總沒錯」。
這兩句話,我們都太熟悉了。
節目《少年說》里,一個男孩站上去對媽媽喊:「請你以後不要再讓我吃蘋果和雞蛋了!」
男孩講到,從小學起,媽媽就強迫他每天吃個蘋果;到中學後,又強迫他每天吃個雞蛋,「雖然很有營養,可我這輩子都不想再吃了!」
但他的媽媽並不覺得自己這麼做有什麼問題,並且認為自己照顧得很到位:
「你看你現在長那麼帥,就是媽媽要你吃雞蛋和蘋果。」
這就是典型的父母思維,「小孩子懂什麼,我現在讓你做的,都是對你好的,你喜不喜歡並不重要」。
節目裡還有一個小學生,他怯怯地站上去,對媽媽說:「我有12個興趣班,我好累,我可不可以不要上這麼多?」
可他媽媽的第一反應,也是解釋,「我想通過這種方式,讓你有更多的快樂。」
有一種冷,叫你媽媽覺得你冷。
有一種快樂,叫你媽媽覺得你會快樂。
做父母不容易,我們常常以為自己是從「愛」出發,就特別正義,但什麼才是真正的對孩子好呢?
是讓孩子能感受到這份愛——不壓迫、不強制。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你還不斷的給予、強迫他接受,那不叫愛,叫累、叫負擔。
4
你能說父母不夠愛孩子嗎?
恰恰相反,他們都太愛,太在乎了。
他們總是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愛孩子,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事實上,孩子想要的只是父母對他情緒、需求的理解。
父母覺得自己所做的都是為孩子好,出於對孩子的愛,但其實,它們帶給孩子的卻是傷害。
我們終其一生,真正尋求的只有一種良好而健康的關係,懂得去分享、關注和換位思考。
它的前提是,親子之間有足夠的回應,陪伴和用心交流。
作為父母,最該學習的一課就是適時放手。
就像《非誠勿擾》里黃瀾說的:
「很多父母是對孩子一種深深的擔憂,認為孩子在做選擇的時候千萬不能犯錯,也不能接受孩子出現錯誤。
但是,太強勢的控制,反而會讓孩子失去自主權利,而走向反面。」
孩子只是生命的延續,而不是人生的全部。
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看待,如同《肖申克的救贖》里說的:
「那些鳥兒註定不會被關在籠子裡,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主自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