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債券發行蓄勢放能

2023-12-16     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綠色債券發行蓄勢放能

本報記者 秦玉芳 廣州報道

2023年綠色債券融資規模持續增長。不過,下半年綠色債券發行出現波動,三季度境內綠色債券發行規模1754.08億元,發行數量及規模同比出現兩位數降幅。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綠色債券發行具有一定波動性,2023年前11個月Wind口徑下各類綠色債券發行金額已超過1萬億元,其中超過四成投向清潔能源領域。不過當前綠色債券發行主體仍集中於國企央企,下一步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提高中小微企業和民企的參與度。

綠色債券發行波動增長

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12月14日,四季度以來綠色金融債券共發行16隻,總發行量達960億元,凈融資額達878億元,遠高於三季度總額。

東方金誠《2023年三季度我國綠色債券市場運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三季度境內共有140隻「貼標」綠色債券發行,發行規模共1754.08億元;三季度境內新發行綠色債券數量同比減少11.54%,發行規模同比減少38.10%。

不過,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趙廷辰認為,綠色債券發行具有一定波動性。趙廷辰指出,雖然三季度有所減少,但11月單月發行超過1000億元,市場行情回暖。「整體來看,2023年1—11月,Wind口徑下各類綠色債券發行超過750隻,募集資金金額超過1萬億元,發行只數和金額均超過上年同期。」

從發行主體來看,綠色債券的發行仍高度集中。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表示,綠色債券的發行主體主要是銀行和企業,但近年來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也開始參與發行。

在趙廷辰看來,綠色債券發行主體結構,呈現中央國企、地方國企、地方政府「三足鼎立」之勢,三大主體發行額合計占近九成。

東方金誠在《報告》中分析指出, 2023年三季度綠色債券發行主體仍以高信用等級為主,AAA級別發行人數量占比53.75%。「2023年三季度綠色債券發行主體仍以地方國有企業和中央企業為主,發行規模和數量占比均達到70%以上。」

相比央企國企,當前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的綠色債券發行量還比較有限。推動央企綠色債券發行的同時,擴大民企綠色債市場的發展勢在必行。趙廷辰強調,民營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重要力量,也是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載體,包括鋼鐵、房地產、建築等節能減排領域,民企經營規模占大部分,綠債市場發展急需擴大民企支持力度。

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指出,當前綠色債券的發行商,更集中於大型企業,特別是具有較高信用評級的國有企業和跨國公司;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是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在發行綠色債券方面還面臨一些挑戰,如缺乏足夠的信用評級和擔保措施等。

「為了拓展發行主體,需要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提高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參與度。這可以通過建立完善的信用評級體系、提供擔保措施等方式實現。此外,政府和監管機構也需要加強對綠色金融市場的引導和支持,推動更多的企業和機構參與到綠色債券的發行中來。」袁帥說。

中投協諮詢委綠創辦公室副主任郭海飛認為,在完善市場機制、拓展發行主體等方面,要考慮如何吸引民營企業和除金融行業以外的其他實體產業發行綠色債券。「下一步需要制定有利於民營企業和實體產業發行綠色債券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制度,進一步減少審批流程和環節,減少相關費用支出、降低綠債發行成本。」

綠色轉型亟待金融支持

從資金投向來看,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等領域依然是綠色債券資金的關注重點。

趙廷辰透露,2023年1—11月綠色債券募集資金,超過四成投向清潔能源領域,主要用於風電、光伏等項目,超過三成投向綠色交通領域,主要用於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相關項目。

柏文喜認為,綠色債券募集的資金主要用於環保項目、新能源項目和節能減排項目等方面,不過在資金使用層面依然存在使用效率不高、項目選擇和評估不準確、資金流向不透明等問題。

在郭海飛看來,未來綠色債券在能源、建築、交通、工業、鋼鐵、建材、化工、紡織等領域都有巨大增長空間,但如何加強綠色債券存續期和期滿後綠色項目的實際環境效益的跟蹤監測檢測和信息披露,真正落實綠色債券的效益,依然是當前綠色債券募集資金投資面臨的挑戰。

袁帥表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加強項目評估和風險控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同時,需要加強信息披露和監管力度,確保綠色項目的真實性和可持續性。此外,還需要加強投資者教育和引導,提高投資者對綠色項目的認知度和信心。

此外,綠色轉型也正在成為綠色金融支持的重要抓手。趙廷辰強調,我國近年製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穩占30%左右,針對製造業巨大體量和綠色轉型需要,未來製造業綠色債券市場亟須擴容。「我國建築領域作為碳排放大戶,在房地產業整體步入低迷情況下,未來開展綠色轉型是其重要發展方向,也有待加大債券融資支持力度。」

整體來看,當前發展綠色轉型金融還存在不少問題。趙廷辰指出,儘管我國監管部門、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機構借鑑國際經驗,已在陸續開展轉型金融標準制定的實踐活動,但總體來看,我國尚未形成統一的轉型金融工作方案,對轉型金融的定義、活動分類、行業標準等界定工作還處於探索階段,相關的統一界定標準缺失。

趙廷辰建議,未來,一是要明確轉型活動原則和標準,為重點行業提供轉型金融的技術指引和分類目錄;二是逐步擴大碳信息強制披露主體範圍,增加轉型相關信息內容;三是積極培育第三方鑑證機構,形成碳信息披露多方監督機制;四是完善轉型類債券管理規範和債券結構設計;五是拓展股權投資、創新發展轉型保險和擔保等風險緩釋工具等轉型金融工具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7893efd6bf44a1a014b5b463771da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