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驚悚片都變雞湯片了?

2022-03-30     24樓影院

原標題:這年頭,驚悚片都變雞湯片了?

《開端》爆火後,大家對「無限流」的熱情又被激發了。

最近,日本翻拍了鼻祖級的「無限流」電影《心慌方》

1997年,這部主演們被困巨型立方體,密閉逃生的電影,以驚悚的大 腦洞 ,對人性惡的刻畫,和對社會規則的隱喻聞名,成為小成本聖經, 「cube(立方體)」也成了一代人津津樂道的詞。

相比初版零明星,日版《心慌方》卡司強大,被關的有年度勞模「蘇打」菅田將暉,《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呢》的「理科奇葩女」杏,還有《告白》的男老師岡田將生。

同類型題材里,日本拍出了如《賭博默示錄》《彌留之國的愛麗絲》等佳作。可是新版《心慌方》卻口碑大撲街,珠玉在前+強大陣容=豆瓣4.5分。

我們來盤一盤,一手好牌的翻拍,到底是怎麼玩砸的。

01

電影開場,六個不同身份的人,暈倒後醒來在一個神秘立方體,房間有六扇門,打開又通往一模一樣的新房間,好像永無止境。

房間隨機分布陷阱,刀網、噴火、雷射、毒氣等應有盡有。他們被換上統一制服,沒收了可能的逃生工具,只能丟出鞋子試錯,本能讓他們結伴,朝一個方向前進。

每個房間都有三組奇怪的數字,其中質數都對應陷阱,這規律讓大家欣喜若狂,但費盡辛苦,卻回到原點。

原來Cube只有一個出口,但房間會不斷移動,隨時把路線打亂。數字也並非質數,而是笛卡爾坐標的x、y、z軸,有人以此算出了移動規律。

可此時,面對生死,人與人的關係已惡化到崩潰邊緣,最終陷入了互相殺戮的境地。

新版主角團的人設改得很日式:善良但心裡有痛苦記憶的男主、行動力max的滄桑老帥哥、咋咋呼呼的廢柴跟班、倚老賣老的大叔、沉默寡言小男孩、還有一個好像超然物外的女主。

六個男女老少,各自都有失敗的現實,他們詛咒命運,可一旦被關進這裡,又拚命想出去。

在封閉空間,社會外衣被扒掉後,面對生死,他們能同舟能共濟多久呢?

新版沿用了舊版的一段預開場:第一個愣頭青醒來,發現有六扇門可以選擇。他初來乍到,茫茫然隨便開了一扇,在一模一樣的房間,懵懂著只走了兩步,就踩到生命的終點。

主角們的故事正式開場前,房間先對這位光速領盒飯的哥們,和觀眾,露出了鐵青的臉。

新版中,一個正方體,瞬間貫穿了他。它的暴力美學,比起初版的小肉塊四散,簡潔了不少。

其實,這個開場,分明在誘惑我們代入自己。一個普通人,沒有遇見主角團,當你醒來,會比他更清醒理智,活得更久嗎?

兩版也都拍了一個眼睛睜開的鏡頭,醒來,意味再一次面對世界。可如果你的世界被剝奪,你還願意醒來嗎?

02

時間過去二十五年,在技術、成本、演員的層層加持下,日版《心慌方》還能如此拉胯,這是我們沒想到的。

相較初版主題的硬核,「他人即地獄」的哲學思考,對社會機器的質疑,囚禁空間下人性的嘲諷,日版居然又加入了「成人和少年的世代矛盾」。這個命題,前有《告白》《大逃殺》《壞孩子的天空》等不同類型的佳作,染指它的奇妙就在於,不成經典就成大俗片。

深作欣二《大逃殺》

如今,這一碗日式老雞湯,用《心慌方》的碗裝,終於也沒能更清新一點。

一個好好的驚悚片,怎麼就變雞湯了?

以此為基點,來盤一盤它的人設。密室的看點,全在角色的人設,作為被欣賞的樣本,一定要個性強壯,多面多樣。

我們借用電影提到的xyz軸,代表人物的功能、心理、社會定位,如果它們成功會師到一點,電影的框架就堅固了。

功能定位和原版相似,有的力氣大,有的懂數學,有的會團結大家,沒什麼大問題。

但心理定位就明顯遜色不少,編劇感情線的手法,熟練掌握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只給一角,剩下你猜。

岡田將生的角色心理轉變最大,從一個見人低三下四、時刻表現以確定自己存在感的廢柴,到黑化殺掉侮辱他的大叔。他的不甘,源自已經朝社會規則下跪,打無數份工,看無數臉色,卻仍是個loser。

這段過去,完全沒有表現和鋪墊,我們看到的他,只是受了幾句埋怨。這個貌似背負很多的人,突然就變成了一個腦子有點大病的瘋批,誰都別想好。

滄桑老帥哥的戲份更離譜,一路用鞋子披荊斬棘,是數學發揮作用前的領導者。

當「蘇打」第一次和聊他為什麼信念那麼強,是有人在外面等你嗎?他含糊其辭,說可能來不及了,兩分鐘後,他就成了主角團第一個掛的。

預警了,但完全沒意義,既沒有催化情感,也沒有升華主題,對人物命運攔腰斬斷,這是極大的浪費。

菅田將暉的角色,花了最多筆墨勾勒人物弧線,但仍不清晰:他和弟弟從小被父親家暴辱罵,弟弟無法忍受,在他面前跳樓。這是人物的夢魘。

可幾次閃回,信息量特別摳門,這個家庭的特殊性,觀眾找不到機會同感,意圖製造的淚點,只能讓我們被尬住,眼眶乾涸到擠不出一滴。

初版的精彩,在於禁閉空間下,人心的千反百轉,偽裝、團結、對峙、廝殺,本是驚悚電影的重頭戲,新版卻塞滿了溫吞的感情戲。讓人不禁疑惑,演員們不寫個十萬字人物小傳,是怎麼說服自己傾情演出,大飆演技的?

最後,社會定位是新版翻車最嚴重的地方。

世代矛盾表現為大人指責小孩,小孩怨恨大人,全片只有兩個所謂的「大人」,一個是大叔,一個是男主他爸。

大叔在明,可他總共只說了幾句,討厭現在的年輕人,而男主他爸,乾脆在暗,面都沒露,這樣的矛盾,怎麼深刻得起來?因為衝突不夠,主題最終熬成了雞湯。

杏的角色更是節外生枝,一出場,就讓人猜個大概,簡直無法不懷疑是看到《魷魚遊戲》的紅利後,對參賽老頭的拙劣模仿。

在社會的笛卡爾坐標里,這六人的形象模糊不清。以他們作樣本,企圖抽象概括日本,哪怕一個片面,一個縮影,都是不合格的。

03

不好否認的是,愛看恐怖驚悚的影迷們,今天真是生不逢時。

偶有新的idea成為爆款,但和恐怖電影的光輝歲月比,哪年都算不上大年。

看看最近的新作,《德州電鋸殺人狂9》《電鋸驚魂9》《月光光心慌慌:殺戮》,還有算上前傳重啟印度版大戰篇,總共數十部的《猛鬼街》......

這些電影的上游,至少都在20年前了。它們中不是沒有水準之作,但大多數的恐怖在戲外,這些翻拍續集,不把經典IP榨乾,好像不會停下。

老版《心慌方》之所以以小搏大,把「無限流」玩明白了,就因為它沒有仰前人鼻息,組合可能會奏效的元素,而是在創新。

首先,相比日版失敗的人設,它創作人物的方向很清晰:善用符號

原版的每一個社會人,都被賦予鮮明符號性:

黑人警察,象徵強力統治階級;女醫生,象徵社會正義和道德良知;數學女生,象徵知識和邏輯的無用;參與建築cube的建築師,象徵參與構建意識形態恐怖統治,而不自知的人;越獄大師老頭,象徵固有經驗的局限性;最後,成功逃出去的白痴,象徵社會發展的偶然和非邏輯。

樣人設涵蓋得面面俱到,但彼此之間的信奉又對撞得非常激烈,人性才得以凸顯。

每一個角色,在短短的九十分鐘里,都發生了完整的轉變,或更堅定了信念,甚至還有潛藏的內心戲,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其次,雖然成本小,老版《心慌方》如今看起來,仍風格鮮明

它的血腥程度,包括切割的身體,腐蝕的人臉,給我們難忘的驚悚體驗。

值得夸的是,老版中骨架鐵鏽斑駁,由抽象線條組成圖案的cube,把大機器齒輪在運轉的感覺,設計得明明白白的。最後,白痴走出立方體時,陷入一片白光的身體,也在影史留下了定格。

上:初版 下:日版

這一切,讓它超越了一般的「無限流」電影,使對科技失控的恐慌,上升到了悲劇層面,成為一個好創意的源頭。

一部《魷魚遊戲》大火,好像讓業界學會懶人做飯的法子了:

只要把人關起來,以遊戲之名,高高在上凝視他們爭鬥,人性就可以憑空產生,戲劇性就會應有盡有。

可事實不是這樣,翻拍未嘗不能再創佳績,但前提一定不是糊弄觀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70a03d04562b6a2347b75a8a2d61d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