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用3張對比照片,進行愛的教育啟蒙;我們要如何引導孩子呢?

2023-02-11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德國用3張對比照片,進行愛的教育啟蒙;我們要如何引導孩子呢?

前段時間沸沸揚揚的胡同學神秘失蹤事件,終於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撥開了迷霧,見到了真相。

正是青春年少的陽光少年,因為一時的挫敗和失落,以及心中的壓抑無法得到緩釋,讓自己走上了不歸路,著實讓人心疼。

2021年2月18日,揚州的一名11歲女孩,因為馬上要開學作業沒有完成,被媽媽訓斥,一怒之下從所處的高樓一躍而下,香消玉殞,留給父母無盡的哀怨與懊悔。

2020年9月的某一天,因為孩子在學校表現不佳,被老師請到學校去的家長一怒之下在學校走廊打了孩子一巴掌,這個14歲的男孩毫不猶豫的從教學樓5樓毅然跳下。

……類似這樣讓人痛惜的事情太多,不忍複述,不忍目睹。

讓孩子們珍惜生命、學會「愛」:愛人、仁愛、愛自己、愛這個美麗的社會的生命教育、愛的教育刻不容緩。

德國在1983年的時候,已經在孩子的思品課上,開始了「愛的教育」。

一年級思品教材的第一頁,出現了二戰時期孩子所居住的社區照片。

照片上標了路名,老師引導孩子在圖片上找到自己家所在的道路。孩子會在家門口看到很大的彈坑、遍地的屍體……

第二頁則是社區現在的模樣。

老師會詢問孩子喜歡生活在哪張照片里?孩子們當然願意生活在現在的社區。

老師會接著告訴孩子,第一張照片是長輩們所經歷的現實,他們用自己的雙手一點一滴的建造了現在美麗的社區、美麗的家;就從這一點,你們就沒有權利無緣無故對他們發威,向他們抱怨,因為你們現在的美好生活,都是他們帶來的。從而樹立孩子對長輩的崇敬和尊重。

隨後,老師又展示了第三張照片,是一張未來社會的藍圖,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一張。

老師會告訴孩子,這第三張照片的實現,就需要用自己的雙手來建造,不能依賴長輩。這樣,孩子在懂得了要愛長輩之後,又懂得了自己身上所肩負的重任,愛社區、愛國家。這種教育,潛移默化,陪伴孩子一生。

愛的教育,就是要以道德觀念為基礎,引導孩子理解愛,學會愛,懂得愛,珍惜愛。

愛的教育,應該從幼兒時期就開始。孩子在享受父母在之愛的同時,還要學習用愛回報父母,從小培養孩子孝敬父母、關愛家人的品格。

讓孩子在愛的薰陶下逐步成長,形成完善的人格。

當他長大後,這種人格,會讓他建立起充滿和諧與友愛的氛圍,能夠在關鍵時刻舒緩自己的情緒,遊刃有餘的處理好自己的心情與起伏不定的人生現狀。

愛的教育,要從什麼地方入手呢?

1、建立「物——我」的關係

從幼兒時期就要讓孩子體會到,世間萬物存在都有道理。帶著孩子愛護一草一木,守候大自然的變化,感受萬物、體驗萬物。

讓孩子逐步認識到,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善待、守護。小到自己的玩具,大到身邊的建築;水中的小魚,山上的花朵;都是值得自己好好對待的生命。

而這個世界,也因為自己的存在而多了一份美麗!

2、建立「人——我」的關係

天下父母都是無償的愛著孩子,但同時要教會孩子懂得珍惜別人給予自己的愛,並學會回饋、給予別人愛。

所以,父母不要把愛當做一種自我的奉獻和犧牲,而是要孩子體驗到愛的美好,體會到父母的偉大與辛苦,讓孩子對父母有尊敬之心,孺慕之情。

另外,人類不是獨居動物,因此要重視培養孩子與其他人相處的能力。比如可以與同齡的小夥伴友好相處;知道主動照顧比自己弱小的弟弟妹妹;能夠關心、理解他人,並願意把自己的快樂分享。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以體會到親情和友情的美好,並且深深的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對於父母、對於朋友,都是無從替代和無法缺少的。

3、建立「我——我」的關係

自我的認知,在有些孩子心中可能存在偏頗。

有些孩子會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這個世界就要圍著自己轉的。

如果孩子有這樣的想法,父母一定要先進行自我反思,是不是過於溺愛孩子?因為這樣的孩子恰恰是最為脆弱的,一旦他們接受到現實的打擊,自己的世界就會全盤崩潰。

有些孩子則會對自己的存在、自己的生命價值有沒有意義而產生的質疑。

如果孩子有這樣的想法,父母也要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對孩子要求過於苛刻,是不是總是帶給孩子一些負面的影射。這樣的孩子同樣脆弱的不堪一擊,在他們心中總是會不斷的貶低自己,認為自己毫無存在的意義。

……

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發展認識自我的能力。只有較為正確地認識了自我,才有可能更好地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父母不妨從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給他們適度的自由和自主抉擇、自負其責的機會入手,逐步訓練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既不驕傲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能夠正確的看待成敗得失,做到勝不驕敗不餒,接人待物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做強大的自己,就要讓孩子從小懂得愛父母,愛家人,愛祖國,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所愛的,也是最愛他們的,是自己堅定不移的靠山,永遠對自己不離不棄。

當孩子的心理素質在愛的薰陶下成長,他們也就學會了如何珍惜自己,如何不被眼前的困難所打倒。到他們長大成人,他們同樣會有自信去建立更為友愛與和諧的社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677e0cec2c8ef976dc3e747a0cda2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