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習之中,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幾條古河,比如長江,黃河,淮河,但是還有一條十分神秘的河流,在古代與他們齊名,最終因為種種原因,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是在他流經的地方,仍舊存在著他的傳說,這條河流就是——濟水。
中國古代時期,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四條河流並稱為「四瀆」,所為的「瀆」就是有自己的源頭,並能獨自流向大海的河流。
關於濟水的傳說,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山海經》記載的內容,世人對其有很大的爭議,然而對「濟水」的記載,只有4句話,21個字,簡答明了,涉及的地名,也確實存在,有證可考,因此《山海經》對濟水的記載,是真是可信的。
《山海經》中記載,當時濟水和黃河之間,並沒有任何交集,是各自獨立,互不影響的兩條河流。
然而到史前大洪水時期,黃河改道,攔腰截斷了濟水的上游,侵占了濟水的中下遊河道,讓濟水成為黃河下游的入海河道。可是,在中下游地區,分布著大量的斷裂帶,直接導致河水的肆虐。
緊跟其後,「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出現了,大家要明白,根據歷史年代推斷,大禹治水的年代,大約發生於公元前2070年。大禹治水的方法也有很多,最為出名了就是「疏浚」。
值得一說的是,我們要正確地看待「大禹治水」這個事件,從歷史資料來看,當時大禹「手執耒耜」指揮治水,可見他們使用的工具,效率比較低下,沒有必要誇大到離譜的程度。
大禹治水比較成功的地區,在覃懷,這裡是古濟水和黃河的交匯地,大禹真正施工的對象,是將濟水引流到黃河之中。
持續百年的大洪水,導致地質環境劇烈變化,尤其是黃河南面和東面的地形,劇烈的抬升,導致黃河排泄不暢,逐漸淤積,侵占了濟水的河道,讓兩條河流的水,匯聚在一起。
大洪水過去之後,古濟水上游,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夏商周時期,這裡也是人煙稀少,濟水的演變,也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以至於在很久之後,長時間之內連名字都沒有。
從這裡可以看出,古老的濟水,已經被分成好幾段。
在清朝以前,在下游地區,還存在濟水的一絲痕跡,由於當地的特殊地質結構,也讓濟水有了一絲很神秘的色彩。
在河南王屋山地區,濟水走地下河,一直向東,潛流了70多公里,然後抵達濟源附近的老龍池,回到地面。遇到黃河之後,再一次潛入地下,一直到河南滎陽,再一次浮出地面,滾滾的清流,與黃河形成鮮明的對比,到了河南原陽,再一次潛入地下,一直到山東定陶,再一次回到地面。
三次潛入地下,三次來到地面,好像很有意思,其實就是地質結構的問題。
而這個時期的濟水,也只是古濟水下游的一小段而已。
咸豐年間,黃河再一次大規模決口,弱小的濟水,面對黃河的滾滾砂石,徹底的被吞末,就這樣,濟水從一個獨立的河流,歷經幾千年的地質變化,黃河的入侵,最終徹底的消失在地圖之上
然而,還有一些地名,證明古濟水的存在,比如濟南,濟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