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晶片法案」倒逼國產替代加速,誰最先崛起?

2022-07-25     價值線傳媒

原標題:美國「晶片法案」倒逼國產替代加速,誰最先崛起?

出品 | 價值線

欄目 | 熱點

作者 | 邊江、南山

編輯 | 風飛揚

價值線導讀

當地時間7月19日,美國參議院對擁有520億美元配套補貼的「晶片法案」進行了辯論和投票。最終的程序性投票結果為64票贊成、34票反對,接下來該法案可能將於下周在參議院獲得正式通過。至於該法案的細節仍在制定中。

在美國參議院版本的「晶片法案」的草案當中,明確要求獲得美國「晶片法案」補貼的半導體企業,在未來十年內禁止在中國大陸新建或擴建先進位程的半導體工廠。

同時,美國政府近年來對華為等一些中國晶片行業龍頭企業實施制裁,一方面國內相關廠商苦不堪言,處處碰壁,一方面將倒逼國內產業鏈廠商奮發圖強,自主研發,逐步建立自身的生態鏈及國產替代模式。

在半導體國產替代大的浪潮中,哪些公司有望持續受益?

01、美國再出狠招!「晶片法案」將要通過?

當地時間19日,美國參議院對擁有520億美元配套補貼的「晶片法案」進行了辯論和投票。最終的程序性投票結果為64票贊成、34票反對,接下來該法案可能將於下周在參議院獲得正式通過。至於該法案的細節仍在制定中。

不過,在美國參議院版本的「晶片法案」的草案當中,明確要求獲得美國「晶片法案」補貼的半導體企業,在未來十年內禁止在中國大陸新建或擴建先進位程的半導體工廠。該草案已獲得美國白宮方面的支持,或將使得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環球晶圓等廠商後續在中國大陸的投資受阻。

報導引用白宮新聞秘書Karine Jean-Pierre 說法稱,美國支持建立強力「護欄」,「晶片法案」補助的半導體企業將被限制在中國大陸投資。晶片法案補助措施目的在投資美國,而不是投資中國。「護欄」有助於減緩中國半導體產業成長,這也是法案重要部分,相信強大「護欄」能維持現狀。

彭博社與金融時報引述草案內容指出,若半導體企業獲得補助在美國建廠,未來十年將不得擴大在中國大陸的28nm以下先進位程晶片製造業務,但能繼續投資於「傳統」晶片製造,雖卻並未定義「傳統」一詞。

美國在利用「晶片法案」的補貼政策限制半導體企業擴大對中國大陸投資的同時,還在積極的拉攏韓國、日本、以及中國台灣地區,進行半導體產業合作,組建「晶片四方聯盟」(Chip4),以期圍堵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5月份拜登訪問韓國,首站拜訪的是就是三星電子晶片工廠,這個工廠是世界最先進的半導體生產基地之一。

7月15日,《韓國商業月刊》稱拜登政府已經就此事向首爾下達了最後通知:美政府要求韓國限期答覆美方他們是否會加入四方聯盟,8月31日就是最後期限。

02、美國半導體製造高度依賴亞洲

「晶片法案」的背後,是美國完善半導體產業結構需求的迫切。

毋庸置疑,美國企業在半導體領域的確做到了遙遙領先,排名前十的半導體龍頭中,有6家來自美國。但美國企業在半導體領域並非無懈可擊。

全球先進的半導體組件製造基地大部分都位於亞洲。日經新聞報道,近年來中國台灣、中國大陸以及韓國等地半導體出貨量占比不斷提升,時至今日,亞洲的半導體出口量已經占全球的80%。

包括蘋果、高通、博通在內的美國晶片設計企業,絕大部分的晶片生產都高度依賴亞洲的晶圓代工廠。

例如,蘋果自2016年以來,A系列處理器的代工訂單,一直交由台積電負責。就連全球營收排名第一的半導體企業——英特爾,在2020年也將部分晶片製造業務外包給台積電。

至於高通,驍龍888等處理器雖然沒有交由台積電代工生產,但也選擇了亞洲的晶圓代工廠——三星電子。

由此可見,半導體晶片技術雖然起源於美國,但半導體行業發展至今,美國本土在技術和產能上,已經不再具備絕對的優勢。

眾所周知,晶片生產基地過於集中,對自然災害、國際形勢等不可控風險的應對能力也會降低。一旦供應鏈中斷或受創,美國晶片設計企業將面臨不可估量的重大損失。

據美國的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稱,目前美國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份額已經從40%降至12%。環球晶圓稱,到2025年,美國現有的半導體矽片產能只能滿足美國國內需求的20%,而且這些現有的半導體矽片在技術上已經落後,不能用於製作英特爾、台積電等公司目前最新研發的先進晶片。

基於此,為了減少在晶片製造商對亞洲代工廠的依賴,美國開始重振半導體產業。

從資本市場來看,美股半導體行業中龍頭公司今年以來股價經歷了大幅下跌,市值100億美金以上的24家上市公司今年年平均跌幅達到了26.56%。

英偉達、AMD等全球龍頭公司今年跌幅已經超過40%。

03、大廠們的艱難選擇

業界指出,台積電、英特爾、三星、環球晶圓都已在大陸耕耘多年,也都已經開始或已經宣布了在美國的建廠計劃,並且都在努力爭取美國政府的補助,以緩解在美國建廠製造半導體所面臨的高昂的成本壓力。

但是,現在美方要求赴美設廠的業者如果獲得補貼將不得在擴大在中國大陸進行先進位程的投資,等於封鎖這些半導體巨頭在大陸擴張的道路。

台積電、英特爾、三星、環球晶圓都已在大陸設廠多年,其中以三星在西安投資的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工廠最受矚目,該廠投資龐大,也是以最先進的製程生產,美方的「晶片法案」補貼限制如果落實,三星恐將成為最大輸家,其整個西安廠未來投資恐將停擺,損失慘重。當然,三星也可以選擇放棄美國的補貼,那麼其美國晶圓廠也將會成本大增,競爭力減弱。

台積電在中國大陸共有上海松江與南京兩座工廠,以成熟製程晶圓代工為主力,兩座工廠全年獲利在台積電總獲利當中的占比約為3%。美方的補貼限制對台積電而言,最大的限制在於,未來台積電如果要在大陸發展更先進的製程也將受阻,特別是在中國大陸IC設計廠製程越來越先進的情況下,不利於就近接單,服務客戶。

對於英特爾來說,由於此前已將旗下的大連快閃記憶體廠賣給了SK海力士,現在英特爾大陸布局以封測廠為主,分布在上海、成都等地。美方的補貼限制恐將使得未來英特爾無法在大陸落地晶圓製造廠,與台積電在大陸進行競爭。對於美國政府就「晶片法案」的補貼限制,英特爾等企業還在與政府磋商中。

從此前特朗普時代,台積電赴美建廠來看,水土並不服。

2020年,在拒絕了很多次後,再次受美國邀請後,台積電不得不答應去美國亞利桑那州建造晶圓代工廠,用於生產5nm的晶片。

按照之前計劃,是在2021年6月正式開始建設,然後計劃在2024年投產。雖然去年6月份是如期開工了,但現在進度非常不理想,2024年能不能正常投產,可能得打一個問號了。

為啥進度如此之慢呢?最核心的問題還是成本。

與中國台灣相比較,美國任何勞動力的成本,都是大幅度上漲,這對於台積電這樣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而言,會是一個巨大的壓力。

雖然台積電目前的毛利率比較高,但勞動力需求也非常大,一旦在工人薪酬標準上大幅度提高,那麼毛利率、利潤率都將大幅度下降。

現在「晶片法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再綜合方方面面的情況去看,各大製造商真是面臨艱難抉擇。

04、國產替代潮中誰能最先崛起?

美晶片法案的通過,短期來看將對中國的先進位程投資產生負面影響,繼而影響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然而,中美貿易戰的例子猶在眼前。當貿易戰於2018年剛開始的時候,市場也曾一片哀嚎,相關廠商也曾苦不堪言,處處碰壁。但在美國高舉制裁的大棒下,反而倒逼國內產業鏈廠商奮發圖強,自主研發,逐步建立自身的生態鏈及國產替代模式。

根據SIA報告,到2024年中國半導體企業的總銷售額將達到1160億美元,市場占有率將從2020年的9%上升到17%,年復合增長率達30%。

因此,從長期來看,美國這次晶片法案的通過,對於中國半導體產業來說也不失為又一個加速國產替代的契機。

具體來看,目前半導體國產替代的機會可以從以下兩個方向切入。

第一個方向是隨著國內晶圓廠的快速擴產所帶來的半導體設備和材料國產化的機會。

目前,中國總計有28座晶圓廠存儲廠正在建設,投資金額達260億美元。根據測算,這些晶圓廠的資本開支預計未來將保持年均25-30%的增長。

半導體設備和材料將直接受益於下游晶圓廠的擴張。

設備方面,以中芯國際、長江存儲、長鑫存儲為代表的晶圓廠存儲廠,近年在擴產過程中正 逐漸提升國產化比例,推動國產設備訂單快速提升,尤其是在刻蝕機、PVD設備、CMP設備、熱處理設備等領域份額快速提升。

興業證券統計了2017年以來長江存儲的歷次設備招標情況,以熱處理設備為例,在2017-2019年的招標中,北方華創中標25台熱處理設備,國產化率僅16.89%。而在2020-2021年的招標中,北方華創中標台數直接翻倍達到了50台,國產化率大幅提升至27.32%。

根據預測,國內半導體設備國產化訂單將在未來三年保持CAGR 70%左右的增長,整體國產化比例將超過25%。

相關上市公司包括:北方華創、盛美上海、拓荊科技、華海清科。

材料方面,邏輯也類似。在下游產能大幅擴張的背景下,疊加技術的提升以及客戶的積極扶持,國內材料廠商近年來已在多個細分領域實現突破,部分領域已經成為國內主流晶圓廠的第一梯隊供應商,甚至第一供應商。

相關上市公司包括:安集科技、江豐電子、鼎龍股份、神工股份、江化微。

第二個方向是受益於新能源汽車和清潔能源發電兩大賽道大發展的功率半導體。

一方面,作為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導體需求市場,中國在新能源汽車、光伏兩大產業持續發力的助推下,國內功率半導體市場有望繼續維持快速增長。

另一方面,功率半導體不需要追趕摩爾定律,大多採用成熟工藝,留給了國內廠商充足的發展和追趕的時間。

同時,在服務和價格上,國內功率半導體企業也有優勢。

此外,海外龍頭功率半導體廠商對擴產相對謹慎,因而進程較慢。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內車企和光伏、儲能企業為了保證供應鏈的安全以及自主可控,對國內功率半導體產品的接受意願正逐步提高。

目前,已有多家國內功率半導體企業已經進入全球前十。比如在功率MOSFET市場,華潤微、 聞泰科技、士蘭微躋身前十。在IGBT模塊市場和IGBT單管市場,斯達半導和士蘭微也都進入了前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32e6afbb69db2513a011c3c096f2b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