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還在為體重為焦慮,為減肥而心累?除了限制飲食外,通過減肥手術能不能輕鬆減肥,而沒有任何健康危害呢?
近日,來自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Dirk J. van Veldhuisen團隊的最新研究顯示, 減肥手術與全因死亡風險降低45%、心血管死亡風險降低41%有關,並且也與心肌梗塞發生風險降低42%、心衰發生風險降低50%、腦卒中發生風險降低36%有關,凸顯了減肥手術對肥胖人群的重要意義。研究結果發表在心血管領域頂級期刊 European Heart Journal 上 [1]。
肥胖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健康問題之一。研究表明,肥胖與疾病的發生和死亡密切相關[2-3]。2016年由肥胖導致的死亡高達四百萬人[4]。2015-2016年間,美國的成人肥胖率達到了40% [5],據預測,在2030年將繼續增加至50%[6]。
肥胖的一個危害是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主要體現在體內脂肪組織增加[7],然後通過以下幾個機制影響心血管系統。第一,高危風險因素的發展促使脂肪組織發生變性,從而對機體產生系統的不良效應;第二,脂肪組織直接或間接、局部或全面通過心外膜和周圍血管作用進入心肌和血管[7-8];第三,脂肪組織堆積可能引起器官壓迫,導致高血壓、腎功能不全、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9]。
「三高」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目前我們普遍存在的健康問題。而 高血壓和糖尿病是影響最大的與肥胖相關的心血管風險因素,患病率隨著肥胖的嚴重程度而增加,據調查,30-40%的肥胖人群存在高血壓和糖尿病[10]。此外,肥胖人群中血脂異常和炎症同樣普遍。
減肥的方式有很多種,目前最常見的減肥方式主要是基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健康飲食和增加體力活動[11]。目前也可以考慮使用藥物來治療肥胖,但由於副作用和安全問題,只有少數藥物獲得了批准[11]。
圖源:veer
在現行臨床診療規定中,需要進行減肥手術的主要是那些病態肥胖(BMI≥40kg/m²)或嚴重肥胖(BMI≥35kg/m²且存在肥胖相關合併症)的患者[12]。隨著肥胖手術技術、尤其是腹腔鏡手術技術的日益發展,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率降到了最低水平,30天死亡率僅為0.5%[11]。最近一項對9710名肥胖患者的研究報告顯示,患者術後平均總體重減輕了25%左右[13]。
通常肥胖人群發生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升高[14],因而,實施減肥手術的同時也要考慮後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為了弄清楚減肥手術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Veldhuisen團隊基於最新的文獻證據,對肥胖手術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進行了系統評價與薈萃分析。
研究團隊根據2020版PRISMA指南標準,對PubMed和Embase2個文獻資料庫進行檢索,最終納入39個研究,運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了減肥手術對每一種結局的關係。
隨後Veldhuisen團隊分析了減肥手術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關聯。納入12個相關研究的結果表明 減肥手術與心衰的發生風險降低50%有關,納入9個相關研究的結果表明 減肥手術與心肌梗死的發生風險降低42%有關,納入14個相關研究的結果表明 減肥手術與腦卒中的發生風險降低36%有關,其中 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風險降低63%有關。研究人員並沒有發現減肥手術與房顫發生風險降低有關。
最後,Veldhuisen研究團隊也說明了研究的幾個局限性。第一,儘管本研究納入的關於減肥手術的數據大多數來源於前瞻性研究,但還缺乏隨機對照試驗的證據;第二,部分針對肥胖的研究只招募了2型糖尿病患者,這可能影響了研究結果。實際上,有研究表明,減肥手術對糖尿病患者的預後也有保護作用[16]。最後,此項研究沒有評估出版偏倚,因為Egger’s檢驗和漏斗圖不太適用在納入10項以下研究的薈萃分析中。
總的來說,這項對39個隊列研究的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表明,減肥手術不僅與死亡風險降低有關,而且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降低也有關。因此,應該考慮對肥胖患者進行減肥手術。
參考文獻:
[1] Veldhuisen SL, Gorter TM, van Woerden G, et al. Bariatric surger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2 Mar 4]. Eur Heart J. 2022;ehac071. doi:10.1093/eurheartj/ehac071
[3] Global BMI Mortality Collaboration, Di Angelantonio E, Bhupathiraju ShN,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dividual-participant-data meta-analysis of 239 prospective studies in four continents. Lancet. 2016;388(10046):776-786. doi:10.1016/S0140-6736(16)30175-1
[5] Hales CM, Fryar CD, Carroll MD, Freedman DS, Ogden CL. Trends in Obesity and Severe Obesity Prevalence in US Youth and Adults by Sex and Age, 2007-2008 to 2015-2016. JAMA. 2018;319(16):1723-1725. doi:10.1001/jama.2018.3060
[8] Packer M. The epicardial adipose inflammatory tria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heart failure with a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Eur J Heart Fail. 2018;20(11):1567-1569. doi:10.1002/ejhf.1294
[10] Nguyen NT, Magno CP, Lane KT, Hinojosa MW, Lane JS. Association of hypertension, diabetes, dyslipidemia, and metabolic syndrome with obesity: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1999 to 2004. J Am Coll Surg. 2008;207(6):928-934. doi:10.1016/j.jamcollsurg.2008.08.022
[11] Bray GA, Frühbeck G, Ryan DH, Wilding JP. Management of obesity. Lancet 2016; 387:1947–1956.
[12] Garvey WT, Mechanick JI, Brett EM, Garber AJ, Hurley DL, Jastreboff AM, et al.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nd American College of Endocrinology comprehensiv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medic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obesity. Endocr Pract 2016;22:1–203.
責任編輯丨王雪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