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雲說:「上層社會人捧人,中層社會人擠人,下層社會人踩人。」

2024-10-01     喜歡您沒有理由

劉震雲說:「努力的意義,不是要鶴立雞群,而是要離開那群雞。上層社會人捧人,中層社會人擠人,下層社會人踩人。

上層互捧,資源共享;中層互用,利益均沾;底層互害,互相攀比。文人相輕,藝人相賤,商人相害,醫者相損。」

劉震雲深刻地指出:「未曾體驗富裕,便難以洞悉貧窮中的虛偽;未經貧窮洗禮,亦難理解富人的冷酷無情;若非歷經貧富變遷,人性的自私面貌更是無從得知。人性中最大的陰暗面,往往是見不得旁人的幸福。強者間彼此扶持,而弱者卻常常在比較中沉淪。世間常態,弱肉強食,無人能因你的安逸而手下留情。

清貧是成長的磨礪,未經此境,人易天真;由奢入儉,是對人性自私的嚴峻考驗;相反,由儉入奢,卻容易滋養貪婪之心。

郭德綱亦有其獨到見解:「貧窮催生狡黠之計,富足則滋養良心。前者為生存所迫,後者為內心安寧。財富賦予人格局,而能承受失敗者,方能不計得失。」

社會階層的高低,往往映射出教養與底線的差異。儘管人生而平等,但財富並不均等分布。在這個現實里,金錢與權力成為了通行證與指揮棒。有足夠的財富或權力,規則便可能為你讓步。然而,這些規則對弱者而言,卻是束縛,對強者則是成功的工具。

《素書》有云:「同貴相害,同利相忌。」揭示了地位相當者之間的陷害與利益衝突者的忌恨。善惡與性別無關,更無關階層。物質生活的匱乏往往導致道德水平的下滑,人性中的惡更容易顯現。

人心深似海,難以窺測。在生死與利益面前,人性中的殘酷與自私暴露無遺。為了生存,人可以不顧一切,甚至剝奪他人的生命。

王志文曾言:「貧困地區犯罪率低,並不等同於那裡的人們高尚,缺乏金錢體驗的人,無權評判金錢對人的影響。」

將有錢人一概而論為壞人,是一種源於嫉妒的偏見。實際上,眾多富豪亦是慈善事業的推動者,而多數囚犯則來自底層勞動群體。

對於窮人而言,改變命運的關鍵在於跨越原有的社交圈層。因為貧窮往往伴隨著自我毀滅與拖累他人的傾向,生活艱難者,內心更易充滿怨懟與戾氣。

在劉震雲的小說《一句頂一萬句》中,他描繪了一個現象:富人之間互相讚美,窮人之間則互相拆台。窮人若踏入富人圈,會得到幫助而致富;反之,富人若進入窮人圈,則可能被拖下水。

窮人之間往往相互為難,而富人則更傾向於相互成就。置身於窮人圈中,要麼精力被消耗殆盡,要麼錢財被借空。

這種社會現象並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它根植於深層的文化土壤和複雜的社會結構之中。貧窮與富裕,不僅僅是經濟狀態的不同,更是思維方式、價值觀乃至生活哲學的差異。因此,窮人想要真正走出困境,除了物質條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心態的轉變和能力的提升。

首先,自我認知的覺醒是第一步。窮人需要認識到,貧窮並非命運的終點,而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段經歷。通過教育、閱讀、交流等方式拓寬視野,了解世界多元性,認識到個人努力與機遇對於改變命運的重要性。同時,培養積極的心態,學會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將挑戰視為成長的機會。

其次,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網。正如前文所述,圈子對個人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窮人應主動尋求與積極向上、有成功經驗的人交往,從他們身上學習如何管理財務、規劃人生、面對挑戰。同時,也要學會辨別並遠離那些消極抱怨、只會消耗能量的「負能量」圈子。

再者,持續學習與實踐。知識是改變命運的鑰匙,技能是實現夢想的橋樑。無論是專業技能的提升,還是軟技能(如溝通、團隊合作)的加強,都是提升個人競爭力的關鍵。通過在線課程、工作坊、實踐項目等多種途徑,不斷學習新知識,將理論轉化為實踐能力。

最後,保持耐心與堅持。改變命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時間、耐心以及持續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挫折與失敗,但重要的是要有韌性,學會從每次嘗試中汲取經驗,不斷調整策略,直至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此外,社會層面也應加大對貧困群體的關注與支持,提供教育、就業等方面的公平機會,減少貧富差距,構建更加包容和諧的社會環境。畢竟,每個人的幸福與社會的整體繁榮緊密相連,只有當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發光發熱時,社會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總之,貧窮與富裕之間的轉換,不僅是物質財富的積累,更是心靈與能力的飛躍。通過個人的不懈努力與社會的共同支持,每個人都有可能跨越那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鴻溝,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13c99336b36b729ac1adcdc9546f2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