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娟:即使女人地位提高了,但本質上仍被視為生育機器

2021-12-25   九州心理

原標題:付麗娟:即使女人地位提高了,但本質上仍被視為生育機器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情感依附》書中有一段文字描述了母親在喂養孩子的互動中呈現出的不同養育狀態:

我記得有位母親面帶微笑,平靜地看著她六周大的女兒有節奏地吮奶。嬰兒的小手舒展地放在母親的乳房上,母親輕輕吻著孩子,孩子慢慢地睡著了。

另一位母親則把兒子抱在大腿上,沒有撫摸過他一次,臉上一直毫無表情。只有湯匙和奶瓶碰觸著小男孩的嘴唇,孩子的手在空中徒勞地抓來抓去。

還有另一個案例就像重複的噩夢一樣嵌在我的記憶中。母親把女兒放在桌上的搖籃里,自己站在一手臂遠的地方,拿著奶瓶放在孩子的嘴裡。這位母親環顧著房間,看上去無聊煩悶。一旦嬰兒吐掉奶嘴,母親就憤怒地把女兒的頭猛拉回原來的位置。嬰兒的頭向前倒著,露出痛苦的表情,好像要哭的樣子,卻因為奶瓶在嘴裡塞得太緊而哭不出來。

每個生養孩子的女人都不簡單,過得也不容易。第一關,是讓身體容納一個生命的生長,忍受12級疼痛,接受新生命的到來。第二關,是幾乎都會因為養育孩子,不得不在潛意識中重新體驗自己作為嬰兒時的情感。最難的是,如果一個母親在嬰兒時期,經歷過創傷性的體驗,這些被壓抑在意識之外的情感經歷,會從過去來到現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複病理性的養育方式。

在心理諮詢的工作中,我和同事們都遇到過這樣的女性。她們尋求心理幫助,顯性的原因是,她們感到孤獨、沒有支持、親密關係遇到困難、有情緒困擾,不知道苦悶的生活如何能出現轉機。而尋求心理幫助的時機,是她們在成為母親的頭三年。

來訪者選擇在某個時候,進入心理諮詢,是我們通常會深入探究的內容。我們發現,對於很多女性來說,在成為母親的最初幾年,痛苦感會上升到比較高的水平。除了新手媽媽要擔任主要的照顧任務,夜以繼日的繁重的養育責任以外,還有一個潛在的危機是,她們無一例外的,曾經被隔離和壓抑的被病理性養育的體驗,都會被激活,像幽靈一樣地漂浮在她們和孩子的關係中。

她們在還是嬰兒的時期,被拋棄、被冷漠、被拒絕、被傷害。她們的母親因為自身的人格水平或者糟糕的處境,無法給予嬰兒需要的身體親密、安撫、溫柔的話語、凝視。這讓嬰兒痛苦和絕望。為了存活下來,嬰兒必須很早就發展保護的方式,將痛苦的情感壓抑下去。

如果這種防禦可行,她們中大多數人,也許能勉力著生活、工作。但是,如果她們成為母親,面對著她們的孩子,早期的創傷性體驗會彌散開來,防禦也會逐漸崩解,原本比較有序、比較穩定的心理世界,會像融化的冰河,讓支撐著她們精神力量的結構,一塊兒一塊兒墜入冰河。

所以在心理諮詢工作中,如果面對一位女性來訪者,即使她能暢所欲言生活中那些實際的麻煩事情,讓我們不加思考就認同,喔,原來你的麻煩是這些啊,我們一定會再從表面的認同中抽離出來,思考是否有更隱秘的議題。

當我們有這個留意時,經常會找到相關的線索。比如很多女性剛做媽媽不久,面臨由身份轉變帶來的喪失和焦慮,對母親的認同或者反認同,以及最難以觸及卻又最重要的,嬰兒時期經歷過的創傷。

女人成為母親非常不易。每個有意識或者無意識選擇養育孩子的女人,都可能會面對生命早期的艱難存在。有的女性也許只能無意識重複這些艱難,看上去是一位麻木、遲鈍、毫無共情能力的母親。

當她作為一個小生命被麻木、遲鈍、毫無共情的對待時,她們無法言說,被如此對待時,她們有怎樣的感受。她們在等待一個可以代表她們言說的人。如果這個人沒有出現,她們幾乎不可能聽到作為嬰兒的自己的需要,也就無法聽到自己的孩子的需要。

有的女性可能能夠感知到,在成為母親,面對孩子時,有些內部的心理運作和情感的內容越來越難以駕馭。但她們不一定會聯想到這與新身份引發的舊傷有關,而是歸因與苦悶又無力的生活現狀。

在孕育和養育孩子的階段,女性都渴望被更多一些的關注和呵護,渴望得到伴侶的支持,母親和婆婆帶有寬容的照顧。這些需求,太天經地義了。如果我們能理解,女性在生育孩子時,不可避免都會在情感上部分的退行到嬰兒的狀態,如果我們能理解,不僅如此,她們還需要戰鬥在現實的嬰兒和內在的嬰兒的最前線,重新面對內在嬰兒遭遇的過去的痛苦,並且那些痛苦是無法言說的。

我們會不會對女性有更多關懷。

但真的讓人遺憾,我們所處的文化和社會,非常缺乏對女性生育所需要的環境的維護。都說生養是女人的天性,造物主給女人子宮,就是賦予了女人生養孩子的責任。

天性有順遂發展的,也有被破壞腐化的。在強調因為女人能生養,所以應該擔負生養責任的時候,是否思考過能提供給女人的天性怎樣的土壤。是優質的土壤,還是貧瘠的土壤。

我甚至認為,現在的女人生養所處的環境非常工業化。當一個女人在考量生養孩子時,如果有很多現實因素必須考慮,比如工作的機會、發展的限制、養育兩個孩子的成本太高無力承擔等等時,都意味著女性能感知到因為生養孩子帶來的可能的危機。

「喪偶式育兒」高度濃縮了女性在生養上的體驗——無奈的孤獨。背後的原因,也許是大多數女性想一想就會難過的:即使今天女性地位提高了諸多,本質上還是被視為生育機器。

面對機器,人們不需要理解機器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有什麼需要,有什麼困難。我們的女性其實很能扛,雖然不被看見和理解,還是能扛下來,成為新一代的獨立撫養者。

而這個現象,正是我們在前面所說的,被拋棄、被忽視、被拒絕的嬰兒,與對應的麻木、遲鈍、缺乏共情的母親。

並不是每一個女性都有機會能探索心靈,藉助於心理的幫助修復早期嬰兒期的創傷。然而,社會和文化如果忽視女性在生養上對支持的情感需求,只會出現更多的病理性的養育,讓我們的孩子淪為下一個病理性的養育者。

電影《找到你》中,需要被救贖的是孩子和母親。

真正需要被救贖的卻是社會和文化這個更大的容器。這個容器需要維修和翻新,能為女性的生養創造出適應的空間,就像一個有愛、友善、滋養的母親,能夠讓每一位新母親安身立命。

作者 | 付麗娟,動力學取向心理諮詢師,接受精神分析專業培訓與個人體驗10餘年,關注女性內在發展。

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創親子/兩性/個人成長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學習,7年陪伴,少點內心的衝突,多點精神的自由。

近期課程 (點擊可查看詳情)

九州心理最新課程總表(2021年11月更新)

【心理諮詢師】基礎培訓項目招生簡章(常年招生)

【心理治療師】國家衛健委組織考試+人社部權威頒證

【2021社會工作師】人社部、民政部雙認證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少兒心理發展諮詢指導師培訓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婚姻家庭諮詢指導師培訓

【家庭教育指導師·智慧父母培養計劃】

羅家永心理拓展實操中高級班成都&長沙 (12.25-26)

大理蒼山|郭海峰五日正念止語靜修營 (12.27-31)

金天博士人本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工作坊 (2022.1)

李明 聚焦取向心理療法國際項目連續培訓(2022.1)

張海音客體關係系列連續培訓項目 (2022.1)

徐鈞自體心理學長程系統連續培訓 廣州深圳長沙

蔡仲淮國際臨床催眠師認證系統培訓(基礎和師資班)

張沛超+Zvika +張維揚大理開講(1.23-26)

李晉偉性諮詢實務與技能班 (2022年2月)

Zvika派索戲劇舞動治療工作坊第7期 (2022.2)

麗江站玉龍雪山|郭海峰五日止語靜修營(2022.3)

邱麗娃·薩提亞家庭治療連續培訓項目 (2022.3)

薛偉專業雙享班 3+3天 (2022.4)

陳伯煒 OH卡技術執行師認證系統培訓(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