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5日,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譚崇台發展經濟學講座第9期成功舉行。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國家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主任,綠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主任鞠建東教授帶來題為《亞洲共同體:美國印太經濟框架之下的中國方案》的精彩報告。本次講座由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卓教授主持,來自武漢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的共計260餘名師生在線參與了此次活動。
首先,鞠建東教授介紹了在亞洲經濟逐漸走出疫情帶來的低迷,正引領全球經濟復甦之時,美國利用亞洲區域治理體系中的不完善企圖通過IPEF(印太經濟框架)和QUAD(美日印澳四國集團)等區域經濟治理將中國邊緣化。對此,鞠教授為中國提出的應對策略為 「成立亞洲共同體」,即 在亞洲地區成立一個非歧視、公平競爭、自由貿易、透明的技術(產品+服務)市場。該策略也符合WTO的非歧視、公平競爭、貿易自由化、透明度原則。同時,鞠教授也介紹了亞洲共同體的基本內涵等背景。
鞠教授列舉講述了「亞洲共同體」建立的條件:
第一,世界經濟呈現出「三足鼎立」的基本態勢,亞洲的經濟實力已經形成;
第二,亞洲區域內價值鏈分工不斷增強,「內循環」已經形成;
第三,亞洲主要經濟體越來越依賴於中國,「輪軸國「已經形成;
第四,不斷增大的市場規模和消費潛力是中國可以向亞洲提供的最具吸引力的公共品,終端消費市場已經形成;
第五,新冠肺炎疫情下亞洲國家或地區需要深入合作,區域合作的「向心力」不斷加強。
隨後 ,鞠教授從理論和實證方面說明了已有的亞洲經貿合作機制不足以建立亞洲秩序,建立亞洲共同體是全球產業鏈呈現區域化特徵的需要。並從實證方面證明了亞洲共同體不僅是中國實施「反脫鉤」策略的需要,也是對於其他參與國家的納什均衡。並且實證研究顯示,當其他國家參與亞洲共同體的機率大於6%時,中國建立亞洲共同體即為最優選擇。
鞠教授用基準和動態模型介紹了亞洲共同體的建立路徑: 通過「滾雪球」的方式推進,以破除西方國家對華技術封鎖。即先從對華依存度高的國家開始進行雙邊談判,在一國或地區加入後,再相繼與其他各國地區談判以確定後續的加入國或地區,最終實現亞洲全覆蓋。同時,亞洲共同體也對亞洲區域外的國家保持開放。
最後, 鞠教授提出了兩條政策建議:第一,在亞洲共同體建立過程中要實行「單邊開放、雙邊談判、先易後難、按序進入、動態管理」的基本路徑;第二,在短期內亞洲共同體要實現的目標是技術市場和數據市場的自由化。
在互動交流環節中,李卓教授進行了點評,認為亞洲共同體的建立是從中國戰略需要出發,且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上。隨後鞠教授和同學們就亞洲共同體的構想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至此,本次講座圓滿落下帷幕。
來源:武大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編輯:丹凌
師友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