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觀」是什麼?此人把十萬敵軍築成「金字塔」,然後平步青雲

2023-12-01     彤陌紅塵

原標題:「京觀」是什麼?此人把十萬敵軍築成「金字塔」,然後平步青雲

古代戰爭給人印象一般都是非常的殘酷,兩軍交戰,往往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戰勝的一方獲得了城池和土地,戰敗的一方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甚至還會面臨被「坑殺」,如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趙國戰敗以後,白起坑殺了四十萬趙國俘虜,這裡面的」坑殺「很多人會理解為是在地面上挖了一個大坑,然後把這些俘虜就地活埋,還有把那些戰死士兵的屍體就地掩埋,其實這是誤解。

坑殺古書又稱為」京觀「,是古代交戰一種非常野蠻的行為,是戰勝的一方把敵軍的屍體和頭顱全部堆積起來,蓋上泥土夯實,築成金字塔形狀的大土堆,是我國古代軍隊作戰時的一種慣例,古時又稱為」武軍「。

為什麼古代要把敵軍的屍體堆積起來做成」京觀「呢?原因有三點:第一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軍威和戰功,提高軍隊士氣。第二是通過這種殘忍的方式來告訴敵軍自己的實力,來懲罰和震懾敵軍。第三,古代醫療水平落後,把敵軍的屍體堆積起來,築成土堆能有效減少瘟疫的發生。

我國歷史最早有京觀的記載是春秋時期,在公元前597年,楚軍大勝晉軍,為了炫耀軍威,一位大臣建議楚莊王把晉軍戰死士兵的屍體築成」京觀「,但楚莊王並沒有採納大臣的建議,認為國家動武是為了禁暴,安民,只有十惡不赦的人才能築成京觀,而這場戰爭的陣亡者只是為自己的國家盡忠,若將他們的屍體築成京觀,並不是一位明君所為。由此可見,古代那些仁義的明君是不齒於」京觀「這種野蠻的行為。但是史籍有關於」京觀「的記載卻是屢屢發生,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有。

上面提到的長平之戰,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俘虜,其實是先將這些俘虜先殺後埋,將四十萬俘虜在長平築成了歷史上最大的京觀,白起雖然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戰功,實際上更是為世人展示了他的殘暴。白起將死之年對於此事也是感到無比的羞愧。還有《漢書》曾記載,王莽篡漢以後,將反對他的幾位大臣以及親屬全部下令」坑殺「,並在誅殺的詔書上面寫明:要將這些人的屍體築成「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觀,並在上面立一根高6尺的旗杆,寫上「反虜逆賊鯨鯢」6個大字。

築屍為京觀雖然很殘忍,但歷史上卻有人憑此加官進爵,被朝廷視為」功臣「,被後世稱為」英雄「,永載史冊。東漢末年的將領皇甫嵩就是其中一個,皇甫嵩出生於官宦世家,年紀輕輕就被舉為「孝廉」,朝廷許多高官都想把他納入自己麾下,但皇甫嵩並不想屈居人下,一心想平步青雲,位極人臣。

在公元184年,張角起義給了皇甫嵩絕好的機會,在第一次與黃巾軍交戰時,皇甫嵩就誅殺了一萬多起義軍,為朝廷立下了赫赫戰功,被皇帝親自召見並封侯,這等少有的榮耀更加激發了皇甫嵩的野心,在此後的剿滅黃巾軍的戰爭中,皇甫嵩不僅治軍有方,而且善於排兵布陣,幾次與黃巾軍大戰,都是大勝而歸。

皇甫嵩的屢戰屢勝,也被朝廷一次次委以重任,隨著戰爭的頻繁,皇甫嵩在戰場上就像一個嗜血的惡魔,除了敵軍以外,甚至百姓也不放過,在曲陽面對頑抗的黃巾軍,皇甫嵩軍隊所到之處,幾乎不留活口,在殺死張角的弟弟張寶以後,面對已經投降的起義軍,嗜血的皇甫嵩卻下令把這些俘虜全部殺掉,將這些俘虜的屍體築成」京觀「,這座十萬人的」京觀「不僅有俘虜,還有數以萬計的曲陽百姓。

皇甫嵩憑著赫赫戰功不斷被朝廷加官進爵,被百官稱為朝廷的「功臣」,被後人稱為東漢末年一代名將,永載史冊。而他所殺戮的士兵和無辜的百姓只不過是他平步青雲的籌碼。「京觀」作為古代軍隊作戰時的一種慣例,在我國有2000多年的歷史,直到清朝,才被廢除,從此,「京觀」這種古代交戰非常殘忍而又野蠻的行為也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0387cf4249a4a2d0e3f473f25a39b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