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究忠君愛國,對於心懷異志,不忠君王的人稱為亂臣賊子。對待亂臣賊子的方式則是人人得而誅之。然而在春秋戰國時期,文臣武將頻繁跳槽更換東家卻是常事。比如吳起先後給魯、魏、楚三個國家打過工;商鞅是衛國人,但卻先侍奉魏國,後侍奉秦國;伍子胥更是在離開楚國後投奔吳國,後來帶著吳國軍隊打敗楚國,將楚平王開棺鞭屍。這些人的行為與忠君愛國完全是背道而馳,為什麼無論當時還是後世,都沒有人指責他們的不忠呢?
事實上,當時的古人和後來的古人在人生價值觀上有很大的不同。春秋戰國時期的古人忠君愛國觀念並不強,他們看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和捨生取義的精神。比如豫讓為了給主公智伯報仇,不惜舍家棄業,自殘身體,後來復仇行動雖然沒完全成功,但也為後世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典故。
荊軻為了報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在明知刺殺秦王九死一生的情況下,還是毅然前往秦國。更難得的是,秦國叛將樊於期還主動獻上自己的首級,只為了讓荊軻能近距離接觸到秦王。
「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這便是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價值觀。所以當時的士大夫們都熱衷於養士。即招攬門客養在家中。平時這些門客都白吃白喝,可真到關鍵時刻,他們往往也會為自己的主公拼上性命。
反之,如果彼此間沒什麼情義可言,人生觀、價值觀也不在一個頻道。那光想通過上下級關係讓手下賣命在當時是可笑且不現實的事情。《孟子·離婁下》中就有一段很經典的言論:「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你不把我當回事,你的事關我屁事。
在當時大環境的影響下,文臣武將們頻繁跳槽成了常態,包括各國的國君在內,沒人覺得這有什麼不妥。而且一般情況下,人才選擇另謀高就都是因為在原來的國家得不到重用,原來的國君自然也不會在意自己看不上的人去其他國家謀職了。
後來的統治者意識到讓人才自由流動不利於自己的統治,所以才一邊推廣夾帶私貨的儒家思想,一邊強調忠君愛國精神,讓人們無條件接受皇權至上的觀念。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在看到上文中提到的《孟子·離婁下》中的那段話時很生氣,所以下令將其刪掉,還剝奪了孟子亞聖的地位。因為在朱元璋看來,忠君愛國是臣子們的本分,我可以殺你們,你們不可以不忠於我。
大家覺得,春秋戰國時期這種「士為知己者死」的價值觀於國於民更有利,還是後來這種無條件「忠君愛國」的價值觀於國於民更有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