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蘇繡女皇是怎樣練成的?

2019-09-30   姑蘇好時光

有人說,如果園林是蘇州最華美的一頂桂冠,那麼蘇工蘇作就是這頂桂冠上最璀璨秀氣的一串寶珠

而在門類眾多的蘇作里,蘇繡無疑是那場最漫長、最細膩的修行,一針一線間,一絲一色里,詩意的蘇州就這樣躍然指尖,濃縮在繡品里,令人心動。

蘇繡,蘇州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有出土文物證明,早在公元前7000年江南地區就已開始養蠶,也許從那時起刺繡的基因就註定要烙印在蘇州人的血脈里。

宋代,蘇州已是「戶戶有刺繡」,城內還出現了繡線巷、滾繡坊、錦繡坊、繡花弄等坊巷;明代時,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最繁榮的時期,蘇州共有大型繡莊百餘家,繡工數萬人,「家家有繡繃,戶戶有繡娘」

明代王鏊在編纂《姑蘇志》時曾記「精細雅潔,稱蘇州繡」,蘇繡乃初稱於世

到了清朝,更專業化的繡莊在蘇州出現,上至皇室下到普通民眾,從鳳冠霞帔到官服,從被面枕套到荷包,可以說統統被蘇繡的藝人們承包了。

而說到蘇繡的工匠,被譽為「神針」的蘇州人沈壽是中國第一位走出國門的女藝術家。

點擊圖片了解沈壽的故事

不僅慈禧太后稱讚她的作品是「絕世神品」,就連義大利皇后也讚譽她是「世界第一美術家」。她的《雪宧繡譜》更是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刺繡技法論著,毫不誇張的說她以一己之力,為蘇繡跨步進入新時代在繃架前繪製出了最恰如其分的藍圖

而如今被譽為蘇繡女皇的國家刺繡大師姚建萍,就把沈壽視為偶像。

在姚建萍刺繡藝術館西側的虹飲山房,就是沈壽當年學繡成才的地方。可以說,把工作室放在偶像旁邊,既是她在藝術上的精神寄託,也是對老一輩匠人們的傳承之心。

1967年,姚建萍出生在蘇州鎮湖,全國有名的刺繡之鄉,「閨閣家家架繡棚,婦姑人人巧習針」 ,上至古稀老人,下至青春少女,鎮上就沒有不會描龍繡鳳的。

年輕時,她與所有家鄉的同齡人一樣,把心底最真誠的聲音一針一線的刻畫在繡品里,先是跟著母親學,上完高中後還放棄了考大學的機會,選擇留在家鄉繼續從事刺繡這個行業。那時候日子清苦,但經常會用這樣的話鼓勵自己:

刺繡學得好,也能養活自己 ,你看王家嫂子媽媽,繡花繡到毛主席接見吶!

1990年,姚建萍拜師於蘇繡名家徐志慧門下,要知道那時候她剛剛有了自己的女兒,儘管母親的擔子是那樣沉重,但為了這次難得的機遇,她還是一咬牙,決定離家學藝。

姚建萍與徐志慧

「在老師家的日子裡,我不知疲倦地學習,每天練習技藝的時間超過12個小時,白天學難度高的人物肖像,晚上繡我熟練的『螳螂貓』」。

等她學藝歸來,女兒已經四歲了。而這漫長又短暫的四年,徐志慧嚴謹精湛的刺繡藝術讓姚建萍終生受益。

1995年,鎮湖首次舉行了一場刺繡作品比賽,一幅取材於周恩來總理晚年接待外賓的最後一張照片繡制而成的作品《沉思》引起了刺繡大師顧文霞的注意

《沉思》

細膩的質感,協調的配色,自然的明暗表現與傳神的人物刻畫,這幅就是姚建萍亂針繡的作品,整整用了她8個月的時間。當時就有人感慨,「山溝溝里要飛出金鳳凰了!」

果然,兩年後《沉思》在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上獲得了金獎,姚建萍也從此一飛沖天。

《獼猴》

《海鷗》

從96年為馬來西亞總理創作蘇繡作品《馬哈蒂爾》開始,她的作品一次一次作為國禮贈給多位外國政要,而她的名字也成了當代蘇繡最響亮的一張名片。

反映56個民族大團結的作品《我愛中華》搭乘衛星來了場史無前例的太空漫遊;率領28名弟子用了3年多時間才完成的為北京奧運會獻禮的 《和諧——百年奧運中國圓夢》等等……本是百年前待嫁閨中的少女手中的女紅走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

《英國女王》

中國夢——花韻系列(一)

然而,在取得的藝術成就越來越高的同時,姚建萍也越來越意識到,蘇繡在市場轉化上依然欠佳,蘇繡更像是高高在上的藝術品,漸漸脫離了老百姓的生活,也阻礙了蘇繡產業規模的拓展。

從成立鎮湖刺繡研究所開始,姚建萍始終抓住原創設計這個要點,近年來還成立了研發設計部,擔任這個部門負責人的正是有著清華美院和蘇富比藝術學院雙碩士學歷的女兒姚蘭,小時候她對母親的忙碌和少有的陪伴充滿了不解甚至是埋怨,但如今她明白了當年母親的心境,也毅然投入到蘇繡的事業上。

姚蘭(左)與母親姚建萍(中)、妹妹姚卓

這個團隊的設計師大多來自國內各大藝術院校,「清一色」的90後,他們的目標也相當大氣簡潔:引領社會對蘇繡的審美導向,突破傳統的限制,讓中國刺繡藝術走進現代環境、公共空間,活在大眾的生活里。

姚建萍說:「刺繡,是一種修行。」蘇繡中每一划,勾、切、平、轉、擻都將心魂融入,層層疊加推至,在蘇繡的世界裡,時間都是緩慢的,這是蘇繡的藝術魅力,也是江南女子的淡然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