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們常說,女人生孩子就是在鬼門關走一遭。
這真不是危言聳聽,在過去醫學不發達的歲月里,一屍兩命的慘劇常有耳聞。而現在,孕婦死亡率大大減少,剖腹產也解決了很多難題。
在醫療技術已經日益先進的今天,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在醫學道路上做過突出貢獻的先驅們。說到中華醫學婦產科領域,有個響噹噹的「南王北林」的稱號,林是鼎鼎大名的林巧稚,而王則是出生在蘇州的王淑貞。
王淑貞是中國婦產科學奠基人之一,主編過中國第一部高等醫學院校統一教材。
促使王淑貞學醫的是一段不敢回首的往事,那一年她才8歲,眼睜睜地看著母親在生下妹妹王明貞之後,因患產褥熱而病亡,幼小的她,親歷了母親痛苦的患病及過世過程,痛下決心要學醫拯救婦女。
此後的王淑貞發奮苦讀,一直是學霸級別的存在。1925年也就是年僅26歲時,王淑貞獲得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博士,並在上世紀50年代在國內首先開展腹膜外剖宮產的手術和研究。
1956年王淑貞又從事產道異常研究,為研究「難產」奠定基礎。除了婦女難產問題,宮頸癌也是中國婦女的頭號殺手,王淑貞把婦科腫瘤作為自己一生研究的方向。
如今我們眾所周知的上海紅房子醫院就是王淑貞以一生的心血造就的。所以有人說,如果沒有王淑貞,上海就不會有紅房子醫院;如果沒有王淑貞,中國的婦產科事業可能還要走更長的路。
她的貢獻不只是在於上海而是在於整個中國的婦產科事業。王淑貞,是蘇州的驕傲!
紅房子醫院內的王淑貞教授雕像
如今醫療技術是飛速發展了,但是終究有許多難以攻克的難題。在屠呦呦發現青蒿素這一成果之前,有無數人因為小小的瘧疾而喪失了性命,如果沒有屠呦呦,這個世紀難題恐怕還將繼續難下去。
在蘇州就有個男版「屠呦呦」,他就是被稱為「血小板之父」的阮長耿。
中國工程院院士、蘇州大學醫學教授 阮長耿
也許很多人不熟悉血小板意味著什麼,但很多人都聽過血友病,對於血友病的患者來說,小小的一次受傷都會引起失血身亡,這是多可怕的一件事!得了這種病,整個人只能像被真空包裝起來一樣。說到底它是由於凝血機制障礙發生的遺傳病。
1979年,懷揣著治病救人夢想的阮長耿去法國進修,這也是中國第一批公開出國的留學生。而這次出行讓他發現了國際上第一株抗人血小板單克隆抗體!這對於血友病的患者來說簡直是福音。
說起來阮長耿是個蘇州女婿,也在蘇州這片熱土上工作生活了50多年,蘇州對他而言就是第二故鄉。
所以自1981年起,當越來越多的血小板單克隆抗體先後「問世」以後,阮長耿把它們命名為「蘇州系列」,這項發明為蘇州乃至全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貢獻了力量。
1994年雅克岡教授代表法國總統密特朗為阮長耿教授授勳
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當一名醫生看著無助痛苦的患者在自己的治療下健健康康恢復到原來的生活軌道,這是此生最大的幸福和價值所在。為了這一目標,在研究「蘇州系列」的過程中,阮長耿也吃了不少苦頭。
第一株抗人血小板單克隆抗體誕生時其實也是他們經費不足的時候,就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他創建了我國第一個血栓與止血研究室。
所謂研究室,可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光鮮亮麗,器材先進齊備的工作場所,而僅是蘇州醫學院招待所騰出來的一間空房和少得可憐的設備,其中兩台儀器和一批試劑,還是阮長耿在法留學時用節省下來的獎學金購買的。
2011年6月,法國前總統德斯坦先生向阮長耿授予法蘭西國家軍官勳章
除此之外,最豐盈的便是阮長耿所描繪的:「還有一雙靈巧的手,一個會動腦筋的大腦,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
後來研究室條件大為改觀,但阮長耿念念不忘「燭缸」精神。他說,「燭缸」精神,是「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的智慧武器。」醫學界少不了阮長耿這樣令人景仰的前輩,醫療的每一步進步都是阮長耿們的辛苦努力。
邁入新世紀的今天,仍然有許許多多出色的醫學界精英們兢兢業業地奮鬥在崗位上,在2018年度蘇州「醫者仁心•年度人物 」的評選中,有10位來自於蘇州市立醫院本部,蘇州市中醫院,蘇州市第五人民醫院等10家醫院的10位傑出代表獲得榮譽。
從王淑貞到阮長耿再到今天的這10位傑出代表,他們都是蘇州乃至中國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