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孟姜女廟前有一副對聯,很多人不會讀,郭沫若:天下奇聯

2022-06-22     看見不如不見

原標題:山海關孟姜女廟前有一副對聯,很多人不會讀,郭沫若:天下奇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在山海關孟姜女廟前,許多遊客都會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看著門上的這副對聯,反反覆復地念。

可越是念,他們就念不明白。因為這副對聯中,「朝」和「長」都是多音字。這樣的字,平時讀三個都要仔細想想,此時卻要連著讀七個!

就連大文豪郭沫若也曾說過這副對聯:「大學教授來連讀三遍也不一定讀得對。」

那這要究竟要怎麼讀呢?

天下奇聯

一般來說,人們提起孟姜女廟,想起的都是山海關的這座孟姜女廟。

可是根據史料記載,這座孟姜女廟其實並不是唯一的一座。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地方都建過孟姜女廟,比如河南衛輝、河北徐水、陝西銅川、山東青島......

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它地方的孟姜女廟消失的消失,蒙塵的蒙塵。反而是山海關這座看起來最為普通,卻廣為人知,還被認為是「正宗」。

這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孟姜女廟的門楹上,有一副「天下奇聯」。說起來,「天下奇聯」這個讚譽,當初還是從大文豪郭沫若的口中說出來的。

1963年的秋天,郭沫若和港務局局長賈靖伍等人一起來到了山海關,準備去孟姜女廟,看看那副奇妙的對聯。

孟姜女廟前,有一段很長的台階。此時的郭沫若已經72歲,但是走起這些台階來,卻一點也不輸年輕人。

甚至還興致勃勃地,一走進廟門就問大家:剛剛走了多少級台階?

在場的人頓時目光茫然,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見此狀況,郭沫若只好自己答道:「有108。」

「這為什麼會是108呢?這有什麼講究嗎?」有人好奇地詢問道。

郭沫若笑了笑,講出了他的見解:

首先,從佛教理念來說,每塔上一級台階,意味著跨入一個法門。這108就代表踏過108種煩惱,將過去留在身後,入空門而來。再者,當初有宋代梁山的一百單八將被看作是需要鎮壓的逆賊,從這108來看,孟姜女廟就應該是宋代以後建成的。

大家紛紛點頭,覺得郭老說得十分有理。

再往裡走,就走到了那塊「萬古流芳」的金字大匾和孟姜女的塑像前,塑像兩側還掛著一副楹聯,上聯為: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下聯是: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

對此,郭沫若只掃了一眼就走了,走時還搖頭說道:「一般,一般。」

然而,當他看到殿門外的那副楹聯時,卻不由地停住了腳步,遲遲不願再往前走。

大家也都跟隨他的目光一起看向那副對聯。只見上聯以「海水」開頭,總共10個字就有7個連著的「朝」字,寫作「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與此對應的下聯也是這樣,除了開頭的「浮雲」和結尾的「消」字,中間全是連著的7個「長」字,寫作「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一時間,大家都停了下來,若有所思地看向這副對聯。有的人雖然念念有詞,可眉頭卻越皺越緊。

就在大家想要放棄的時候,郭沫若突然舉起了手,他指著那副對聯,興奮地喊道:「妙!妙!妙!果然是天下奇聯!」

聞言,大家紛紛圍了上來,請他解一解。

郭沫若也不賣關子,直說道:這副對聯奇就奇在,它既簡單又繁複。只認字的話,隨便一個小孩子都能認。可如果要讀明白,恐怕連大學教授也得多讀幾遍才行。

理解這副對聯的關鍵,其實在斷句上。斷句的方式不同,得到的含義也就不同。

「那您怎麼看呢?」有人忍不住追問道。

郭沫若也不賣關子,繼續說道:「那我先來舉個例子,你們肯定一聽就明白: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聽完郭老的讀法,大家頓時眼前一亮,一下就懂了他的意思:

「朝」字既可以是「朝朝暮暮」的「朝」,也可以是和「潮」同音的「朝」。「長」字既可以是「長期」的「長」,也可以理解為同音「漲」。

這樣就可以理解為:海水漲漲落落,浮雲有聚有散。意指世事無常,萬物都處於變幻之中。

就這樣,這副困擾了無數文人的對聯,終於在幾百年後,等到了它的第一位知音。

在郭沫若的啟發之下,大家集思廣益,又想出了幾種解法:

海水潮潮潮潮,朝潮朝落;浮雲漲漲漲漲,長漲長消。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浮雲長漲,長長漲,長長消。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浮雲長長漲,長漲長長消。……

時至今日,這副對聯已經有了179種解法,但是人們依舊不知道,究竟哪一個才是正確的。

它雖然只有20個字,但讀法千變萬化。不同的讀法,讀出來就會呈現出不同的結構、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寓意。

正因為如此,它才始終深受追捧,讓古今文人糾結了數百年,也遐想了數百年。

值得注意的是,其實我國還有許多寺廟都有類似的對聯。

例如,四川朝雲寺就有一副「朝雲朝朝朝朝朝朝朝退;長水長長長長長長長流」,重慶朝源觀也有「霞友朝朝期朝朝朝;雲朋觀觀觀觀觀觀觀」。

為什麼這些對聯就沒有孟姜女廟的那副那麼有名呢?

這可能就與孟姜女廟本身有關了。

孟姜女廟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從唐代開始就廣為流傳。

相傳,當時江蘇孟家莊有一個老漢善種葫蘆。那年,他院子裡的葫蘆長得格外旺盛。後來甚至跨過院牆,伸到了鄰居姜家的院子裡。

於是他們就相約,等葫蘆長好後,就平分這個葫蘆。

但是到了秋天,等他們真的摘下那個結出來的大葫蘆時,卻隱約聽見葫蘆里有哭聲。孟老漢覺得奇怪,就趕緊切開了它。

這一切開才發現,這葫蘆中,竟然真的有一個十分可愛的小女孩。

姜家婆婆見狀,一把就將她抱了起來,歡喜地說道:「這孩子就給我吧!」

可是孟老漢也無兒無女,他也想要一個孩子。他們兩家人雖然約定了要平分這個葫蘆,可是孩子不能平分啊!

於是兩家人誰也不讓誰,整天吵得不可開交。最終還是村裡的老人提出,讓兩家人合養,他們才沒有繼續爭吵下去。

並且由於孟老漢膝下沒有子女,所以就給小女孩取名叫做孟姜女。此後,孟姜女就在兩家人的精心呵護下慢慢長大。

隨著時光的流轉,孟姜女出落成了妙齡少女,有一天她在後花園內追蝴蝶。追到荷花池旁時,卻看見一個年輕公子站在不遠的樹下,神色疲憊。嚇得她連忙去叫孟老漢。

孟老漢看到這個年輕公子時,非常生氣,只想找「傢伙」趕走他。

年輕人解釋道:他名叫萬喜良,是個讀書人。因為不想被抓去修長城,所以喬裝逃了出來。他出現在這裡,只是因為饑渴難耐,想暫時歇息一下。

孟姜女被萬喜良的文人氣質所吸引,孟老漢也對他的遭遇感到同情,於是就將他留了下來。

朝夕相處之後,孟姜女對萬喜良逐漸傾心,決定非喜良不嫁。於是孟老漢和姜家連忙為他們挑選吉日,準備婚事。

然而,就在他們即將拜堂的時候,一隊官兵突然闖了進來,直接就將萬喜良綁走了,孟姜女只能一日又一日地在家中等待。

到了冬天,孟姜女想著丈夫可能沒有棉衣禦寒,就晝夜不停地趕著做棉衣。棉衣做好後,她又馬不停蹄地趕往長城。

可當她來到長城腳下時,幹活的民夫卻告訴她,萬喜良早已經勞累致死,被埋在了城牆下。

孟姜女悲傷至極,就對著長城晝夜痛苦。她哭了七天七夜,使得地動山搖,長城一下就倒塌了八百里,露出了萬喜良的屍骨。

這樣一來,秦始皇就被驚動了。他下令把孟姜女抓了起來,但又見色起意,想要納她為妃。

孟姜女直接將他大罵了一頓,說他昏庸殘暴,塗炭天下百姓,害得人家破人亡。說完就抱著丈夫遺骨,跳入了大海。

孟姜女的故事雖然是個傳說,但幾千年來,一直被人們口耳相傳。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故事也在不停地以戲劇、音樂等新的形式出現,直到今天也依舊家喻戶曉。

事實上,戰爭、徭役、征夫離婦之怨,這些在古往今來的幾千年里,一直都是人們最常討論的傳統話題。

這個故事之所以影響深遠,就在於他彰顯出的是一種具有普世性的反對暴君苛政、歌頌貞女烈婦的情懷。

文天祥曾在孟姜女廟中留下的對聯:「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

這副對聯里的「銘貞」與「築怨」相對,它所指的並不是單純的女子的貞潔,同時還代表著政治的貞潔,一種革命的大義。

對於人們來說,秦始皇的專制統治和孟姜女的美好忠貞都需要被世人銘記。

後來,隨著孟姜女的故事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各地就爭相建起了孟姜女廟,許多地方還將孟姜女說成是本地人。

因此,孟姜女廟對於人們來說,並不只是一座普通的廟,它更像是一個紀念巾幗英雄的地方,代表的是人們對暴君統治的痛恨和對自由幸福的渴望。

這是其他寺廟所不具備的特殊內涵。

此時再來看孟姜女廟的那副「天下奇聯」,或許就能理解它為何會被掛在那裡了。

山海關的孟姜女廟靠海,所以「海水朝」的「朝」,其實是「朝拜」的意思,它表達的是對孟姜女美好品質的讚揚。

而浮雲「常長常消」所表達的,則是天道有輪迴,真善美必將戰勝邪惡暴力的信念。

它並不只是在說世事無常,同時也在說,此消彼長是一種必然的規律,萬物的變化都有其定數。

由此就能明白,為何唯有山海關的孟姜女廟會聞名中外了。

孟姜女廟因為有「天下奇聯」而富有深意,「天下奇聯」也因孟姜女而意蘊深遠。

神秘的對聯

正如《毛詩·大序》中所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中國詩詞總是寄託著詩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志向。

對聯作為詩詞的一種演變形態,往往也蘊含著一些特殊的意義。這些意義通常與作者和時代背景有關。

但是孟姜女廟的這副對聯,除了刻在廟前的那20個字以外,人們對它一無所知。

它為什麼會被掛在這裡?它出自何人之手?這個人又想表達些什麼?歷史上都沒有明確的記載。

也正是因為這樣,這副對聯才顯得格外的神秘,讓無數的文人學者都爭相前去一探究竟。

學者焦野曾在1999年發表了一篇名為《孟姜女廟前對聯的再研究》的論文。他在文中提出了一種新的見解:

自古以來,中國的皇帝都自稱是「真龍天子」,而龍生於海,行於空,又能噴雲吐霧。加之秦始皇又號「祖龍」,所以對聯中的「海水」可能隱喻的就是皇帝。

這樣一來,「海水朝」就是指「真龍天子」的封建王朝,「海水朝落」就代表著封建王朝的沒落。

至於下聯的「浮雲」,那就很可能寓意著飄搖不定。

因為《論語·述而》有云:「不義且富貴,於我如浮雲」,李白也有詩說:「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些「浮雲」都是在說,那些帝王和權貴自以為的長久統治,其實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轉瞬即逝。

因而,對聯很可能是以「海水朝」的興衰和浮雲的聚散,來隱喻封建王朝的興亡。

當然,像這樣的獨特見解還有很多。許多文學研究者,直到今天都還在為這副對聯而糾結。

它不過20字,卻好像能讀出無數中意思來,這也許就是它的精妙之處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fabb1ddf4c0f6fa56271cd44dbb5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