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剃髮被清軍殺,剃髮要被明軍殺,明朝皇帝一紙詔書解決這個難題

2022-07-31     一耿歷史

原標題:不剃髮被清軍殺,剃髮要被明軍殺,明朝皇帝一紙詔書解決這個難題

雖然時常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但總的來說還是亂世最苦。百姓在兵荒馬亂中掙扎求生不說,有時還會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因為誰也沒辦法得知哪一方會笑到最後。可有時不得不被迫傾向一方,如此當另一方發現後,難免會將怒氣撒在百姓身上。這點在歷朝歷代都有上演,明清之際同樣出現了這樣的情況,這要從明清兩方的衣冠服發說起。

明統治者為漢人,實行的自然也是漢人那一套,《孝經》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是說身體髮膚都是父母給的,不能輕易毀傷,孝是從這兒開始的。因著這套,漢人成年之後便不會再剃髮,只將頭髮盤在頭頂。而清統治者為滿族,外表雖與漢人無異,在這點上卻有很大不同。

年幼的時候都留馬蓋子頭,也就是頭髮一寸左右,分成六簇。形狀就像是筆頭,前三後三,超過三寸再改變。分成前二後一,或前後各一,俗稱「狗拉車」。等到六七歲就開始有了變化,女孩髮式很多,男孩則梳辮髮。這個習俗從金代便有規定,前額到腦後的頭髮剃去一圈,將留下的長髮編成一條長辮子垂在腦後。

滿族人認為髮辮是真婚棲息的地方,是生命之本,對此也是極其重視。在戰場上陣亡的八旗將士,如果沒辦法帶回骨灰,那麼帶回髮辮隆重埋葬也是行得通的。而清廷從努爾哈赤開始,便很重視這一習俗,只要是被他攻占的地方。男子髮式必須劃一,不分老少,剃髮才能表示投降。

如果不剃髮那麼便代表不投降,清軍就會將其斬首,後來的皇太極、順治都將這一點延續了下來。這對於清廷來說有這麼兩個好處,一個是分辨,滿族人口並不多。入關之後也只有五十多萬人,可各地的漢人有五千萬以上,他們自然無法分辨誰有反清廷之心。那麼強迫人民剃髮便是一個很好的分辨方式,後來的結果證明了這一點,對清廷不滿的人誓死反對。

當然也有普通百姓反對的,可清廷不會管那麼多,一律當成抵抗人員斬了。使得漢人無法組織和進行有效抵抗,同時也起到了立威作用,進而鞏固他們的統治。第二點是扭轉文化不同,它能讓漢人的脊梁骨不再停止,成為一個只求生存下去的人。說到底,其實都是為了打壓漢人,鞏固自己的統治。

明廷那邊呢,最初將辮子頭的稱為蠻夷,大多時候見了也不會手下留情。這就苦了只想好好生活的百姓,畢竟戰亂時代都是今天清軍在占了這座城,可能明天明軍又打了回來。在清軍占領的時候不剃髮被殺,明軍占領的時候,剃髮被殺。他們如何不左右為難,但南明的隆武皇帝卻解決了這一現象,他下了一道旨令。

裡頭說只要是有頭髮的百姓,願意幫助大明的就不可以亂殺,也就是說不管是否為辮子頭。只要有頭髮,支持明軍的,明軍就不會濫殺他們。就這點來看,比之強制手段屠城的順治,隆武不知仁善了多少。清廷也怨不得明亡之後,依然有無數人惦記著它,一心想要復明。無奈時勢使然,隆武最終還是敗了,復明也成了泡影。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e13d0046a1b61ff5570192d93f8a4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