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心目中,有沒有被低估的國產片?
可能很多人的答案會是它——
《妖貓傳》。
以它的水準,絕對不止豆瓣6.9分。
它好在哪?
對大唐盛世的華麗想像。
不過,這只是表面。
《妖貓傳》最精彩之處是。
它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了那樁公案:楊貴妃之死。
並以詩意而犀利的筆觸,刺破了盛世的幻覺,指出了李隆基的苟且。
講述中國故事,陳凱歌做了個漂亮的示範。
年初,《中國奇譚》的火爆,同理。
而有部神作,卻被淹沒了。
派爺一口氣刷完五集,有時激動到頭皮發麻,有時又有醍醐灌頂之感。
千萬別錯過!
《惟有香如故》
《惟有香如故》是一部紀錄片,播出時間比《中國奇譚》晚半個月。
相較之下,它太小眾,但口碑卻異常堅挺。
豆瓣9.3分,B站9.8分。
《惟有香如故》所講的都是中國傳奇,涉及了眾多歷史人物:楊貴妃與李隆基、李清照與張汝舟、蘇軾與王安石、范祖石與黃庭堅、華佗與曹操。
它以非常審慎的態度,尋章摘句,重回歷史,很多觀點或許能顛覆你從各類演義故事積澱的印象。
切入點非常獨特:香。
啊,摳史書?
怪不得沒人看。
那你就錯了。
一旦入坑,你就會如獲至寶。
先看畫面。
色調、構圖,都有中國畫的美感與韻味。
再看形式。
跟常規的紀錄片不同,《惟有香如故》沒那麼「老實」,導演沈永鵬以類似說書人的身份融入到了片中,從旁講述,娓娓道來。
而且,其轉場方式也別出心裁。
通過這種方式,觀眾會有「走進歷史,歷史與現實交融」的奇妙觀感。
故事的講法,也與眾不同。
第一集《雨霖鈴》,講「楊貴妃之死」,首先出場的人物是背負了千古罵名的高力士。
情節都來自史書。
高力士奉命挖墳遷墓。
詭異的是,墳里幾乎什麼都沒了,保存完好的只有楊貴妃一直佩戴的香囊。
說是香囊,其實是金屬套球形狀的香爐。
它的製作非常講究,香料放進去,任憑怎麼轉動,都不容易灑出來。
楊貴妃在香囊里放的,是她最鍾愛的瑞龍腦香。
這種香極為稀少、珍貴,是進貢而來。
馬嵬驛之變後,李隆基就再沒聞過。
可時隔多年,賀懷智進宮,他進獻了一頂帽子,那帽子上就有這款楊貴妃之香的氣味。
香從何來?
更早的時候,李隆基與親王下棋,命賀懷智彈奏琵琶助興。
當時棋局,李隆基處於劣勢,即將面臨死局。
就在千鈞一髮之際,楊貴妃手中的寵物突然將棋盤打亂,而她身上的絲巾飄落在賀懷智的帽子上。
美人在側,香氣襲人。
那一刻,賀懷智仿佛見到了菩薩。
安史之亂,馬嵬驛。
李隆基賜死了那個曾經許諾白頭偕老的楊貴妃。
世人都說是高力士挑唆,並親自弔死了這位絕色女子。
這段故事,《妖貓傳》也講過。
安祿山揚言一定要得到楊玉環,於是,李隆基率十萬人棄城逃跑。
所謂「紅顏禍水」,殺死楊貴妃才能平息戰亂。
可真相卻是:
盛世需要紅顏點綴,亂世需要紅顏背鍋。
而天子永遠是不會錯的。
因為有禍水楊貴妃,也有小人如高力士,這是千古不變的甩鍋兩件套。
這一套,百姓也很吃,罵起秦檜、和珅永遠樂此不疲,卻忽略了朝堂里的複雜和嚴酷。
《妖貓傳》里,高力士面對這千古一鍋,滿臉怨恨,又不得不從。
我勒死娘娘
是為了皇上啊
而宮中傳聞李隆基為楊貴妃哭瞎雙眼,其實也是黑貓報仇。
《惟有香如故》同樣也在戳穿盛世謊言。
賀懷智為楊貴妃感到不公,呈上了帶有瑞龍腦香氣味的帽子,再次彈起了琵琶。
他講起前塵舊事,每到傷心處,琴弦便斷一根。
最終琴弦根根崩落,所謂「肝腸寸斷」。
他質疑高力士的獨斷專行、心狠手辣。
天下都說是你勸陛下賜死了娘娘
你可知為何
並直接將批評的利刃,伸向了眼前的聖人。
李隆基當然不會對賀懷智怎麼著,因為他們,是天下最愛楊貴妃的三個人。
最讓人悲從中來的,是瑞龍腦香的由來。
馬嵬驛事變後,賀懷智一路去往婆利國(今 汶萊),終於找到了香的產地——
就在這天下最熱的地方,生長出一種參天大樹,樹的肚子裡,居然孕育了一種冰一樣的東西,這就是瑞龍腦香。
更奇怪的是,這香聞起來真的有寒涼之氣。
而最好的冰片,還只能用這熏燒的方式還原那種冷香。這才是真正的炎涼。
楊貴妃酷愛瑞龍腦香,似乎成了她命運的注釋:盛世里,一樁慘劇。
《惟有香如故》的文案非常雋永,是值得一品再品的文字——
瑞龍腦香就在這矛盾的夾縫中吐納耗盡
最後連一抹香灰都不剩
生死去來 看不出任何痕跡
除了上空瀰漫的無處不在的炎涼
從以上內容,我們就能領略《惟有香如故》的特質:
主創們從史書典籍的縫隙里找出佐證,拿「香」為線索,還原傳奇歷史。
香還承擔著象徵的意義,達成了以香喻人的目的。
再比如第二集《如夢令》。
著名詞人李清照的喻體則是梅香。
這齣自歷史,同時也有鮮明的寓意。
李清照的詞中,經常出現梅花的意象——
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漁家傲》
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孤雁兒》
從來知韻勝,難堪雨藉,不耐風揉。《滿庭芳》
很明顯,她一生都以梅花自況。
這跟她的命運軌跡息息相關。
李清照名聲在外,頗受文人愛戴,「污點」也有。
一是,人到中年,堅持改嫁張汝舟。
二是,不到百天,又堅持與張汝舟離婚,不惜對簿公堂。
在那時,能有此舉,實屬罕見。
因為依據宋律,女人狀告丈夫,算是丈夫自首;且不論輸贏,女人都要坐牢。
(就是這麼扯淡)
李清照為何如此決絕?
在流傳的故事裡,李清照與第一任丈夫趙明誠非常恩愛,或許是因此,她才會對張汝舟那麼失望。
但事實似乎並非如此。
建炎三年,趙明誠所在的江寧遭遇叛亂,他拿著繩子翻牆逃跑。
留給李清照的話是:「與身俱存亡,勿忘之。」
最後關頭,他最惦記的是金石文物,遠比妻子重要。
而張汝舟呢,他在李清照病重時提親,給足了誠意。
但成親後,凶相畢露,經常打罵。
李清照堅持上告,只是為了擺脫婚姻施加在她命運上的痛苦。
她的一生,就像梅花,在寒冷的氣候里,傲然獨立。
紀錄片中提到,李清照堅持合香,反覆試驗。
終於有一次,梅香里不帶任何梅花成分。
主創配上的文案,正是她個性的寫照——
這種捨棄本體的做法,完全超越了具象。
它是直接對梅花的靈魂,進行最純粹的描摹。
同樣的,第三集《浪淘沙》。
主創們以沉香來反映王安石主張的賦稅的嚴苛。
為何是沉香?
沉香的源頭,其實是一場磨難。沉香樹只有在受傷之後,才會分泌這些東西。這香原本是樹木自行療傷的疤痕油脂。
沉香遭遇傷害越重,油脂就越香。
同理,百姓就是沉香樹,而賦稅便是創傷。
而在最後,《浪淘沙》又寫出了王安石改革的本意,以及王安石與蘇軾之間超越了政見的偉大友誼,以及司馬光破釜沉舟的堅決……
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他們犧牲自我,又總是不合時宜,也像極了沉香。
對於很多人來說
王安石與司馬光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兩個極端
但對蘇軾來說
他倆其實散發著同一種味道
就像沉香一樣
居心中正
毀譽由他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是紀錄片,但《惟有香如故》的演員都非常出色,不論是形象,還是演技。
《惟有香如故》中,派爺最喜歡的是第四集《南柯子》。
黃庭堅對范祖石的點化,讓人有醍醐灌頂般的開悟之感,頗有禪意。
因為太愛,派爺不忍劇透。
歡迎大家去看!
在派爺看來,跟《中國奇譚》一樣,《惟有香如故》最大的意義是,它提供了一種看待中國故事的全新視角。
相比於動畫片汪洋恣肆的想像與美學回歸的畫風。
《惟有香如故》則顯得有些質樸和沉靜。
但這種質樸和沉靜,充滿著客觀與思辨的意味,且能讓你獲得截然不同的體驗與思考。
曲高,必然和寡?
或許是。
但其實,你只差一個點開它的契機。
只要你選擇了觀看,就一定會和派爺一樣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