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英國電影《養鬼吃人》。
片名Hellraiser (1987),別名猛鬼追魂(港)。
驚悚小說家可利夫·巴克(Clive Barker)創作了《養鬼吃人》同名小說,並在1987年自編自導將其搬上大熒幕,完成了個人導演處女作。
影片憑藉其大膽想像和駭人畫面,榮獲1988年亞佛里亞茲奇幻電影節恐怖單元獎、1988年葡萄牙奇幻國際電影節影評人獎。
「針頭人」是奇幻恐怖電影系列《養鬼吃人》里的經典形象。
實際上和「針頭人」一起行動的還有其他好幾位,他們都是超維度、虐待狂一樣的地獄使者,他們的任務就是為地獄主宰利維坦收集慾望和痛苦。
這些充滿自虐氣質造型的地獄使者有一個統一的名字:修道士/塞諾比特(Cenobites)。
第一部《養鬼吃人》里把魔盒、修道士等設定都表現了一遍。儘管利維坦等設定還沒現身,但已經表達出故事的核心有關慾望。
在本片中,英國人弗蘭克·科頓在北非發現一個神奇的魔盒。
他把魔盒帶回家後苦心研究,終於找到打開魔盒的方法,從而打開了連接地獄的通道。針頭人為首的修道士來到人間,在讓弗蘭克體驗到極致感受後把他碎屍萬段。
之後,弗蘭克的哥哥萊瑞·科頓和再婚妻子朱莉搬進這座房子裡。
萊瑞不知道的是,朱莉早就和弗蘭克愛得死去活來。萊瑞搬家具時不慎弄傷右手,鮮血滴到閣樓地板上讓弗蘭克的碎肉找到了復甦機會。
隨後朱莉為了讓弗蘭克復活,接受了弗蘭克的提議,開始誘騙更多的受害者提供鮮血……
男主角弗蘭克是一個沉溺於慾望的自戀狂,女主角朱麗葉則是與之相反堅定勇敢的化身,修道士是超越他們之上的審判者。
無論是從哪個角度進行思考,觀眾都會在其中發現不少值得思考和借鑑的元素。
《養鬼吃人》上映後收穫了不少好評,主要是影片採用了許多新穎的特效和場景設計,同時也明確表達了導演的獨特美學觀。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眼光看待三十多年前的電影,要知道在當時能夠拍出這些新奇玩意兒已經足夠震撼了。
本片成功通過其深刻的情感體驗和懸疑扭曲的故事情節,在恐怖電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譽為「觀看經歷震撼人心的恐怖電影之一」。
導演運用了特別的鏡頭手法,不斷快速切換畫面來製造動態效果,進一步強化了恐怖氛圍。
畫面色彩方面往往都是從黑暗中偶爾露出幾縷光線,這些都加深了影片的視覺效果。
本片給觀眾帶來了難忘的觀影體驗,帶領大家進入到一個神秘、陰森、充滿危險的環境中,成功營造了一種恐怖氛圍,並創造出了一群備受歡迎的角色——修道士。
將慾望和痛苦刻在自己身體上的修道士,可以溯源於牧師、禮儀師等人物,Cenobite這個詞最早源於希臘語單詞「koinobion」,意思是「共同生活」。修道士通常遵守一些規則和宗教行為準則,並共同生活、工作和祈禱,他們非常注重紀律、自我否定和宗教忠誠度。修道士以其獨特的外貌和詭異的能力,成為了此類電影中的經典角色之一。
此外,《養鬼吃人》的音樂、服裝、化妝、布景等方面設計也堪稱經典。修道士們的服裝和化妝極具詭異性,讓觀眾對他們的出現倍感恐懼。而這些設計的成功也為後來的魔幻恐怖類電影起到了啟示作用。
修道士的造型對黑金搖滾樂隊的造型也有很大影響。比如活結樂隊(SLIPKNOT)的海膽頭就和針頭人有異曲同工之妙。
《養鬼吃人》作為奇幻恐怖電影系列影響深遠,從1987年開始一直拍攝了十部,並在2022年拍攝了重啟版《養鬼吃人》,2023年還會推出電視劇版《養鬼吃人》。
充滿恐怖氣息和神秘力量的地獄,超維度的修道士都是極具代表性的符號。
除了血腥和驚悚外,本系列也探究了人性和道德問題。
修道士及其背後的利維坦,呈現一種超越常規的力量,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們並不是單純的推崇血腥殺戮,而是有著一套屬於自己的道德標準。
在角色的塑造以及情節的推動中,導演展現出了對於慾望、痛苦、快樂等情感辯證統一的思考,給觀眾留下了回味空間。
經典奇幻恐怖秀,
神秘扭曲修道士。
這裡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注公眾號:妙看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