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醬還得看東北人!給一碗大醬,他們能蘸遍全世界!

2022-06-12     愛旅遊的哆啦

原標題:蘸醬還得看東北人!給一碗大醬,他們能蘸遍全世界!

美食家孔夫子有言:「不得其醬不食!」

會吃的東北人信守這條格言,於是東北的味道不是「醬紫」的就是「醬嬸」的。

大醬,是東北使用率最高、名氣卻最低的風味密碼。

在傳說里,給東北人一缸醬,他們能吃掉兩公里綠化帶。由此可見,醬對於東北人而言,無異於大蔥之于山東,或者更甚。

眾所周知,蠶豆、豌豆、大豆皆可造醬,但就全國而言,最常見的還是大豆釀製的黃醬。而最迷戀黃豆發酵的鮮香的,東北三省當仁不讓。

他們把黃醬稱為「大醬」,用之炒豆角、爆茄子、燜土豆,也用之燉雞、熬魚,甚至用之蘸餃子!可謂無醬不成席。

01

東北人,天生「愛豆」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而東北是大豆的天堂。在種植大豆一事上,東北可謂占盡地利人和。

東北黑土地的「威名」全國皆知,而當地人口中的「插根筷子都能發芽」也算不上誇大其詞。那一眼望不到邊際的沃野平原,那縱橫交錯的發達水網,讓東北的大豆產量高居榜首,尤其是黑龍江,以一省之力承包了中國4成以上的產量。

東北人用十足的誠意待大豆,而大豆也用無私回饋這片土地。

在東北農人眼裡,大豆這個物種很特別,其他農作物吃肥,它產肥——大豆根部上大大小小的根瘤,可以用來吸收空氣中的氮,把它們留在土壤里,起到「固氮」的效果。

有人常把它們比作微型化肥廠,也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這地不肥了,明年種點黃豆補一補」。

一粒大豆,貫穿東北人的三餐四季,它們以各種形態陪伴著他們從早到晚。做成大醬,是燉菜的靈魂伴侶;製成豆腐,是餐桌上的最佳配角;鹽炒生豆子是下酒神品……

大豆與東北人的組合,是黑土地上最粗放也最細膩,最實在也最甜美的CP。

02

醬嬸的東北菜

在大豆的眾多形態中,大醬無疑最得東北人稀罕,幾乎家家必備。

在商品經濟尚不發達的年代,東北家家戶戶門前都放著一口醬缸,供給全家一年的好滋味。

「先於冬季將黃豆入鍋煮爛,磨、剁為泥,製成醬塊存放。翌年農曆四月、五月間取出洗凈,粉碎後置缸、壇中加水、鹽發酵,常以木質醬耙搗之,經一個月即可制好。」

「下醬」是每一位東北主婦都要掌握的基本功夫,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開始製作豆坯,四月二十八封缸,此後的一個月里天天「打耙」、「撇沫」忙個不休,為的就是餐桌上那口香甜。

我們熟知的東北鐵鍋燉,離了大醬就等同於失去了靈魂,可以說東北燉菜的味型基礎就在大醬。

鐵鍋燉,一勺大醬滋啦下鍋,就著蔥、姜、辣椒炒香後的氣味,一股炸裂式的香氣猛然躥了上來,剎那間香味仿佛凝成了固體,條條分明,絲絲入扣。一鍋之內,翻滾流動的大醬把黑土地上的食材層層包裹,上色,滲香。

還有朝鮮族的大醬湯,以大醬為名,自然也少不得大醬的點撥。一碗鮮濃醇厚的大醬湯,聞著臭,吃著香,能造兩碗大米+小米的「兩摻」米飯。

東北人多是「闖關東」的山東後裔,飲食也深受山東的影響。

如果說山東人喜歡大蔥蘸醬卷煎餅,那麼東北人就能蘸醬生吃一切時令蔬菜。無論蘿蔔、黃瓜、茄子、萵苣、西紅柿、海帶絲........趁著新鮮摘來,配上濃郁的大醬,就是一道道美食。

簡而言之,對於東北人來說,無物不可蘸之。

03

一碗雞蛋醬,迷倒所有東北人

一千個東北家庭就有一千種大醬風味,但有那麼一種醬卻能征服所有東北人——

雞蛋醬。

在東北,雞蛋醬是與家牽連著的,它可能其貌不揚,偶爾也會被拋卻腦後,但久了不吃,心裡就會痒痒。它紮根於那片黑土地,也跟著東北人四處流浪。

在東北人眼裡,炸雞蛋醬家家都不同,但又家家都一樣,都是一樣的香:香在滿屋子竄的油醬氣,香在掠過雙唇時的溫潤,香在咽入口時,不斷下沉的安全感。

東北的雞蛋醬是炸出來的。

熱鍋冷油,油要多放,把提前攪好的蛋液倒入鍋中,等溫度慢慢升高,等雞蛋咕嘟冒泡;而後撒點細碎蔥白爆香,再把大豆醬汁倒進鍋里,與蛋絮融合,咕嘟又開始……出鍋前放點紅綠辣椒,點些糖,拌嫩蔥,這一套下來,咋能不香?

沒有哪種醬能抗得過被蘸的宿命,雞蛋醬也是如此。

從常備的黃瓜白菜,到各路時令野菜,每種清甜時蔬,都能活色生香。

一碗雞蛋醬,可以蘸,可以包,亦可以拌。

飯包包四方,先用雞蛋醬浸潤一下肥闊的大白菜葉子,再盛住熱米飯、土豆茄子泥,佐以蔥段青白肆意,打包捧食。咬上一口,蛋香、醬香混著蔥香從口腔上竄到鼻腔,直抵頭頂。

拌面一生相伴,無論春夏秋冬。

清水掛麵或溫熱、或清涼,拌上雞蛋醬,用筷子一攪一提,反覆數次,直至麵條被醬汁充分浸潤,最後撒點辣椒丁,收尾。用筷子夾起一口,和著些許蛋醬,只覺野性中包含細膩,又帶有微微辣意,回味無窮。

此外,雞蛋醬用來拌飯也不錯,只需一瓣大蒜或扒顆毛蔥作配,也別有一番滋味。

東北人的大醬,永遠都是餐桌上的黃金配角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cf7780bd6f7c379c2a4e92c013bd5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