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總是讓我幫親戚的忙」上熱搜:你沒分寸的樣子,真丑

2023-08-15     精讀君

原標題:「我媽總是讓我幫親戚的忙」上熱搜:你沒分寸的樣子,真丑

1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熱帖:我媽總是讓我幫親戚的忙,我覺得她太聖母了,該怎麼跟我媽好好溝通?」看得讓人十分抓狂。

題主自從結婚以後,與媽媽的關係就急轉直下,核心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媽媽經常讓她幫親戚的忙。

比如,題主媽媽的侄子新房裝修時,她主動牽線搭橋找了做裝修的人,到了最後該付款的時候,不務正業的侄子消失了,裝修人員只能找題主媽媽要錢,一萬多就這樣沒了。

比如,題主媽媽一次讓題主在居住地多照顧下她的一位堂妹。雖說是堂妹,但十多年都沒有聯繫了,題主工作太忙想推辭,結果卻被媽媽說「冷血」。

又比如,題主媽媽托題主帶親戚看病,於是題主起了大早,跟單位請了假後,驅車幾十公里接了親戚去醫院。

安頓好一切後,題主趕回單位做事。因為當天太疲勞,題主晚上一回家就睡著了,結果第二天一起來便看到了媽媽發來的許多條責罵題主的信息,只因為題主媽媽認為題主沒有安頓好親戚在醫院的用餐,讓親戚自己掏錢了。

許多時候,題主還發現媽媽背地裡給舅舅一家各種給錢,小到幾百幾十,大到上萬。

題主說起這些往事,只覺得心累。平日在家裡,題主和爸爸已經和媽媽就這個問題交涉過多次,但始終無用。

長此以往,如今題主已經不知該如何與媽媽繼續維持平和關係。

記得心理學專家李雪在作品《當我遇見一個人》中提出:

界線,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缺乏的概念之一。

實在不能贊同更多。

「中國式人際關係」往往模糊了各自間的界限,太多因為一方對另一方的過度干預,不僅讓相互關係緊張,許多時候就連身邊人也同樣受到連累。

2

主持人孟非在老家有一個表姐。一次,表姐給他打電話,讓他幫自己學電視編導專業的兒子安排一份工作。

孟非聽後,十分為難,思慮再三後他坦誠地告訴表姐:

「進入電視台工作,必須通過正式考試才有資格被錄用,並非我的三言兩語就能決定。」

令他沒想到的是,表姐聽完後十分憤怒,不停地在電話那頭冷嘲熱諷,指責孟非不顧親戚情面。

孟非見狀,無奈地掛斷了電話,並默默地拉黑了這個表姐。

可悲的是,我們的身邊充斥著許許多多類似的親戚:

多年不聯繫的親戚從老家來,立馬開口讓你接待,他們的吃穿住行似乎都成了你一個人的事情,更有甚者,還要你免費給他們做導遊;

你在國外遊玩隨手發了一個朋友圈,結果各路所謂的親戚朋友紛紛喊話,讓你幫忙帶這帶那,完了還要加一句「你可別加我代購費啊」。

朋友的朋友有間餐館,你在這家餐廳用完餐,趕緊掏出手機,緊急呼叫你的朋友,讓他聯繫他的朋友好給你最優惠的價格。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有一段話很應景:

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並不在於是否是親戚,小時候常常把親戚二字看得美好而重要。

長大了,開始獨立生活才知道親戚關係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

那些模糊了彼此間的界限,不斷索取,不斷要求的關係,最終只會讓感情漸漸冰涼。

3

有一回,羅振宇到一家銀行辦事。

由於辦理的業務複雜,銀行櫃檯經理大概處理了一個多小時,期間,經理始終專注於自己手頭上的工作,不做不必要的交流。

後來偶然一次機會,羅振宇在超市偶遇這位經理。

閒聊片刻之後,羅振宇才發現,原來這位經理是自己節目的忠實粉絲,他甚至對節目還有許多獨特的看法。

當了解到這些真相後,羅振宇十分詫異地問:

「那天在銀行你為何說不認識我呢?」

經理聽完,十分自然地回答說:

「那個時候,你是客戶,我在工作,在工作場合,我不宜談和業務無關的任何話。」

聽完經理的話,羅振宇對經理的處事原則十分認同。

作為一個成年人,他應該知道什麼場合該做什麼事,以及什麼時間又該說什麼話。

哲學家Heraclitus說:「世界的一切次序,在一定分寸上燃燒,在一定分寸上熄滅。」

經歷越多,你越會明白: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貿然越界,是最起碼的禮儀。

周國平也曾說過: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這界限不清晰,然而又是確定的,一切麻煩和衝突都起於無意中想突破這界限。」

沒有分寸感的人,在多數社交場合都是遭人嫌棄的,因為他們往往不懂,一旦失了分寸,模糊了界限,麻煩和衝突也就隨之產生了。

說到底,帶著「界限感」相處,是我們對人際關係最大的尊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cdcf4b4236a271b56d40369508dcfb5.html